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国的教育,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其弊端明显地表现为偏重认知,忽视情感,这不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高尚情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实施情感教育。实施情感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 人文精神
教育艺术首先是情感艺术,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学科鲜明的愉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其非智力因素——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显而易见,阅读教学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它应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最佳途径。
阅读教学中,应通过下列途径渗透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1.1创设情境,唤起共鸣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适时引导,正确解读
语文课堂的情感渗透,是教师用自己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加深对文字信息的理解,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新课标强调:“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毫无疑问,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化解读,允许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样,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可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无对错,无是非标准。因此,阅读教学时,面对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应正确引导,不可听之任之。
1.3情境迁移,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应努力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创设和谐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2.1饱含深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情感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因为兴趣是同人们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动情的东西最令人向往,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人的感情在常态下是内隐的、潜在的,只有通过激励,才能使之转化为动态,并在瞬间爆发出来。一旦如此,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真诚鼓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由于阅历、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作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作为教师,决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的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的抒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大胆习作,才能充分展现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当然,如果学生的作文在人生观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偏差,我们就不可听之任之了。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工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1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使学生放开胆子去说
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似乎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许多学生成了许多忠实的听众,不敢举手发言,更谈不上畅所欲言了。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轻松、和谐的交际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来。
3.2其次,要善于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
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应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使学生乐于去说。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你正在为抗震救灾募捐,面对的是马路上的行人。你该如何表现,由于这个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联,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既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爱心”的神气魅力。
我们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寓情感教育与各个教学环节中,追寻理想教育课堂,从而彰现人文精神,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娟.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途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
[2]胡长敏.重视情感教育 彰显人文精神[J].文学教育(中),2014,(01):159.
关键词:情感教育 人文精神
教育艺术首先是情感艺术,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学科鲜明的愉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其非智力因素——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显而易见,阅读教学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它应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最佳途径。
阅读教学中,应通过下列途径渗透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1.1创设情境,唤起共鸣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适时引导,正确解读
语文课堂的情感渗透,是教师用自己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加深对文字信息的理解,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新课标强调:“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毫无疑问,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化解读,允许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样,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可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无对错,无是非标准。因此,阅读教学时,面对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应正确引导,不可听之任之。
1.3情境迁移,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应努力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创设和谐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2.1饱含深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情感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因为兴趣是同人们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动情的东西最令人向往,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人的感情在常态下是内隐的、潜在的,只有通过激励,才能使之转化为动态,并在瞬间爆发出来。一旦如此,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真诚鼓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由于阅历、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作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作为教师,决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的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的抒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大胆习作,才能充分展现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当然,如果学生的作文在人生观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偏差,我们就不可听之任之了。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工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1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使学生放开胆子去说
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似乎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许多学生成了许多忠实的听众,不敢举手发言,更谈不上畅所欲言了。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轻松、和谐的交际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来。
3.2其次,要善于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
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应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使学生乐于去说。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你正在为抗震救灾募捐,面对的是马路上的行人。你该如何表现,由于这个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联,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既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爱心”的神气魅力。
我们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寓情感教育与各个教学环节中,追寻理想教育课堂,从而彰现人文精神,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娟.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途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
[2]胡长敏.重视情感教育 彰显人文精神[J].文学教育(中),2014,(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