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f657094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至今还珍藏着一双曾经穿过的农作鞋。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生活贫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附近寨子里僅有一所学校,因没钱交学杂费,我已经七岁了还上不了学,每天上午只有光着脚板,跟在一群牛的屁股后面,一边放牛,一边砍柴。下午赶着牛、挑着柴回家,又把柴挑到很远的砖窑厂去卖,凑钱上学读书。冬天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脚踏在雪窝冰块上,那可真是地狱里剥皮一般苦痛。跟在牛后头,牛屙了屎,立将冻僵的双脚踩进热热的屎堆里,使冰冷麻木的双脚得到一时的温暖。三伏天,太阳像个火球,晒得地面滚烫滚烫,赤脚踩在路面上,又被烫得疼痛难忍,走在路上一颠一拐的。那时,我每天都在想,能有一双鞋子穿,该有多好啊!
   今天盼明天,明天望后天,一直到了九岁那年,我竟能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砍柴卖,终于圆了上学读书的梦。可是,一个星期天,我赤着脚去荨麻箐砍柴,在回来的山路上被一只带着两只小熊的大黑熊撵,还是那山里有一片老虎荨麻林救了我的命。当时,我正挑着柴担子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翻山越岭地赶路回家,突然,在一个山垭口,它向我猛扑过来。我慌不择路,只有丢下柴担子,闪电般地跳下深沟,钻进老虎荨麻林,连滚带爬地逃生。黑熊追随在后,在老虎荨麻林周围转来转去好几圈,龇牙咧嘴,脚蹬手抓,嗷嗷嚎叫,声音震荡山谷,但始终不敢钻进老虎荨麻林里。我躲在老虎荨麻蓬里害怕得全身发抖,心惊肉跳(老虎荨麻浑身长刺,威风凛凛,属过敏性生物,人碰到它简直就是活受罪,很多动物不敢轻易去惹它)。我就这样躲过了黑熊的伤害,只是全身长满了火辣辣的大红疙瘩,十分瘙痒和疼痛,一双脚板也被荆棘扎烂了。我强忍着疼痛,只有拄着一根拐棍,一瘸一拐,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一连半月都下不了床,最严重的几天里,几乎已是奄奄一息,被老虎荨麻灼伤的身体全部好完之后,全身都蜕了一层皮,有的地方还留下了疤痕。
   1968年9月,我到村完小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远,必须住校,学校开的是大伙食堂,吃的是自己带的玉米面,菜也自己带,带什么吃什么。有一天,我在宿舍里悄悄地看一本《红楼梦》(当时属于禁书)的普通连环画,一不小心,被学校“小头目”发现后,一状告到校革委。校革委主任罚我站在操场上亮相,赤着脚向全体师生作深刻检讨之后,并在校会上宣布给我记一次大过处分的决定。于是,同学们不敢跟我交朋友,几乎都离我远远的。我每天像一棵被打蔫的小草,很孤独。从此,我上课的时候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放学后到食堂打一碗玉米疙瘩饭,只能排队到最后一名,独自蹲在指定地点吃“气饭”,细细地品味每一粒疙瘩的滋味和分量,感受它的甘甜和痛苦,还有那免费的“玻璃汤”,汤面上只有一星半点的油花在晃动。
   1970年,我初中毕业有幸考上了高中。父母亲七拼八凑,为我置办了上学的东西。可当我要去学校报到的时候却发现,我还光着脚丫。无奈之下,母亲怕我在别的中学生面前抬不起头,赶紧找了一双表哥穿过的黑棉布做帮、旧布纳成底的鞋,连夜在清油灯下进行了一番修补,但我怕路上的泥巴弄脏了布鞋,报到那天,我把布鞋别在三十多斤重的被包后面,背着被子,兜里揣着两个玉米粑粑,赤着脚步行。当时,正遇三伏天,地面烫得咬脚,我依然坚持走一段路,歇一会儿,又走一段路,又歇一会儿。我面对抗不住的火热天气,没有退缩,一直坚持往前走,实在走不动了,肚子饿了,我便坐在路边,从衣兜里拿出玉米粑粑,啃起来。几口之后,有点噎,于是,忙去路边的小溪旁,用手捧一捧冷水喝。喝了冷水,再吃玉米粑粑,吃完了,背上行李,继续赶路。从家乡到县城的路,凹凸不平,有一百多公里,我走了两天,脚底磨出了很多个血泡,疼痛难忍,越走越走不动。第二天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才到达了永平县一中,已经是筋疲力尽,一屁股坐下去就再也不想起来了。
   稍微休息一会儿,我办完报到注册之后已是夜幕降临了。这时,我拿着布鞋去洗漱间洗脚。我穿上母亲精心修补的布鞋,顿时感觉温暖舒适。这是我人生中出入正规场合穿的第一双鞋。我十分爱惜,平时大多时间都舍不得穿。可是,进入冬季,正是天气格外寒冷的时候,我的布鞋却丢失了。早晨起来上操、上早自习,脚上没有鞋子穿,冷得我直跺脚。为了使脚稍微暖和一点,我就用七分钱在街上的鞋摊买了一双草鞋,将就着过冬。可想而知,一个高中生,穿着这么一双草鞋在校园里,免不了引来很多冷眼观看和指指点点。为了不赤脚,我也顾不上那许多了,只有昂着头,当作什么都不知道。
   云南永平县一中,坐落在博南山博南古道旁的西山寺脚下。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差,在伙食堂开火,每月需要9.5元生活费,每顿饭定量,只是两小勺,没有多余,常常吃不饱,肚里老是饿。我尽管忍饥受寒,埋头读书,从不叫苦,但家里还是很难给我按月凑足生活费,好几次都因没有伙食费而退学回家。当时,我在想,要继续坚持把书读下去,首先就必须解决吃饭的问题。于是,我每个星期天都要赤脚到二十多公里的博南山中去砍柴到街上卖,每次干得汗流浃背,灰头土脸。一天可砍一担柴,七十多斤重,最多可卖1元钱。有一个星期,刚进周一,打饭吃的票早已告急,我只有向同学借支,勉强混到周末,一大早就带上砍柴工具,早早地把柴担子摆到了街上最显眼的位置,不停地叫卖着,但太阳快要落山了,街面上渐渐变得冷清,也无人问津……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终于,有一位知识分子气质的中年人立在我柴摊前许久,看着我开裂粗糙的双脚,好像无声地叹息了一下:“唉——”终于以1元钱买下了我的柴。我把柴挑到他家门口时,天早已黑了。他爽快地付了钱,却又要我稍等一会儿,他转了转身,又从身上掏出一张五元的票塞到我的口袋里说:“小伙子,去买双鞋穿吧,把脚弄坏了,以后怎么走路?今后的路还长着啊!”这是一句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这“五元钱”在现代青年人看来,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对于当时的我,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却是个无价之宝。我没再犹豫,极小心地捂着口袋里的钱,欣喜若狂地一口气跑进一家综合商店,极大方地把五角零钱往柜台上一甩:“拿一双 ‘蝈丐鞋’来!”(用车轮外胎做成的,像蛙鱼一样)同时,爆出一脸的灿烂辉煌,一派气昂昂地打道回府。    可是,这双鞋,我只穿了一个多月,又被别人偷走了。没有了鞋子穿,我雖然十分的懊恼,但仔细想想,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更多的痛恨和诅咒,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同情的。然而,我看着自己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还是生气了,把丢鞋的事一五一十地报告给学校老师。最后,班主任到底同情了我,给我1元钱买了一双永平县百货商店第一批调进来的塑料鞋——农作鞋。
   农作鞋的样子像草鞋一样,从字面上说,是专门给做农活儿的人穿的鞋子,但这是我第一次穿上国家级正宗出厂的塑料鞋,心里特别高兴。我如获至宝,珍惜友爱。穿鞋之前,我洗干净了脏黑开裂的双脚,把新塑料鞋穿到了脚上,那感觉、那心情、那温暖,就像有了一位亲密的好伙伴用双手在托着我的双脚。我穿着新鞋在宿舍里来回走呀走,看呀看,一会儿偏脚看鞋帮,一会儿抬脚看看鞋底。走起路来常流露出一种中学生怡然自得的风韵,无限尽情感受穿新鞋的万种幸福!从那时起,我就立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无论脚下的路多么遥远曲折,都会坚持着走下去,踏踏实实地走过人生的每一步风雨之路,甚至是世上还没有开辟的路。
   然而,个人的理想永远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两年的中学生活,就这样毕业了。我只有匆匆捆好行李,离开赋予我欢乐和酸涩的校园,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我回到农村后,打开行李一看,天哪!我的“农作鞋”只剩了一只,大概是仓促中弄丢了,我好不沮丧。
   无巧不成书。我做梦也没料到,时隔半月,我那两只天各一方的“农作鞋”竟奇迹般地又重逢了。那是因为我回母校办事,闲下来回原来住的地方瞅瞅,无意中见到宿舍墙角有一只缩头缩脑的鞋躺在那儿,竟是我丢下的那一只。我如获至宝般地捡起来,拿回家和另一只穿在脚上,经过一年的农村生产劳动之后,鞋子已经不能显示出原来的本色。在它的身上,有我用烙铁烫下的一块块补疤,被打造成了“永久牌”了。那时的我,虽然体格健壮,相貌堂堂,是许多姑娘喜欢追求的对象,但好几回相亲,对方一看到我脚上穿的鞋,就会立马留下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唉,你这鞋早该扔了!”我总是笑着说:“学学雷锋,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还能穿。”就这样,鞋底都已磨穿了许多小洞,我仍把它穿在自己的脚上,走自己要走的路。
   脱下旧鞋买新鞋,又合脚,又舒服。可叹的是,我这双脚从小把它放纵得十分狂放,买了双胶鞋,穿不上几天也跟随着捣乱,在众多场合上散发出众所周知的“香港气”。后来,儿女们爱心爱意给我定做了一双亮铮铮硬硬的43号皮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的,气派光彩,质量真好!
   我感谢我脚上穿过的所有的鞋!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那天,是我和这个叫云莹的女孩儿见面的第一个下午。   太阳已快落山,整个天空都被染上一层红色,就连房屋建筑上也像被披上了五彩霞衣。   我和云莹走在街道边的林荫路上。我们刚从肉食市场穿过来。那里人并不多,只有几个围在一个肉摊边讨价还价。地面上,从下水道里溢出的水因对面的煤场,加上车轱辘的碾压,已搅和成了一摊黑色的泥浆。她灵巧得像只小鸟一样跳过了污水摊,跳到了一块干净的空地上。   我分明看到
期刊
赤裸的夏天也是欲望的夏天,我在高山之上沉沉睡去。血的雷霆把大地劈开,我急遽坠落,消溶于精神燃烧的内核。   贝多芬,今夜我无比怀念那架埋入天空的老钢琴。涛声掠过,孤单的雁阵放大悲声,一个世纪迈开它没落和衰颓的脚步。无数闪电摔在地上,我胸中的月亮更加消瘦,以及贫困的诗歌,都是我痛苦的灵魂。   貝多芬,今夜我想有一个妹妹,她一直脉脉望着我,轻轻坐着,流泪到天明……
期刊
搬家之前,我们住在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活动的空间有限,不免磕磕碰碰生出是非。这种锅碗瓢盆叮当响的小日子,用形象的说法叫作“一地鸡毛”。   我是个识字不多的女子,却偏偏好书,对书天生有一种亲近,几日不见就空落落的似丢了魂。虽不像古人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但必有一书在侧,方觉心安,有点沽名钓誉的味道。   买书是人生乐事,偶去小街闲逛,看到书摊就挪不动脚,不论新旧,喜欢了就
期刊
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乡村石板缝里优美的“唧唧唧”“括括括” 的鸣叫声,组成了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在昆虫中,我偏爱蟋蟀。我想起蟋蟀这小小的秋虫,那曾消磨了多么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啊!儿时,我家居住的房前屋后,是一片片宽阔的农田。秋令时节,田野里,稻浪翻滚,饱满的稻穗,金光灿灿。一块块精心设计的菜园畦子,二分、三分田地,被扯拉成各种形状,就像棋盘似的。菜园里的蔬菜,横生竖长,青菜、白
期刊
那时候,帮大人干得最多的农活儿,就是晒谷。   早稻收割上来之后,经过脱粒、扬杂,一粒粒饱满的谷粒就呈现在眼前了。早稻大多用作交公粮,也自留一些,够全家粮食接续至晚稻成熟即可。粮店对上交的公粮质量要求极严,既要求稻谷干干净净,不能掺杂使假,也要求将稻谷含水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公粮入仓堆放后霉烂变质。即使不交公粮,稻谷从田里刚收割上来,自身还是湿漉漉的,就此储存极易霉烂。因此,“晒”,就成了
期刊
“唉,她二姑你去哪儿?”  “她叔,这不是小孩儿他姑尼家二舅结婚,俺去吃八大碗。”   “要早去,好赶头排席!”   在我们老家宿迁,“八大碗”一般是由主菜八个大件:热菜,膘鸡、酥肉饼、糖烧肉、白水肉、拉皮、红烧鱼、千层鸡蛋糕组成。还需配十个小冷菜,小件各色各异,没有什么固定,油炸花生、水煮毛豆、黄花菜、黄瓜凉拌绿豆皮……也有大户会上十个大件、十二个小件。不过,不管是十大件还是八大件统称“八大
期刊
回到乡村,是在一个冬日阳光正好的下午。我同兄一起去父亲的坟前。   父亲的坟坐落在西冲那块自家的责任田上,四周环境开阔,西南方向好几里路没有人家,远望只有田地与河流,纵横起伏。我回乡,是父亲的坟在这里,列祖列宗在这里,生长在这里二十二年,这份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无法割舍。   在老屋里静立——每次回来,我都要在这中堂上站一会儿,肃穆里追念我不曾见过的祖先,想后辈守业的不易。   这老屋,现在基
期刊
一夜秋雨绵绵,一场秋风浩荡,渐入秋。临窗而望,我忽生一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落寞来。   我昨夜梦着奶奶了。奶奶,满头的白发,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站立在村囗,瑟瑟秋风之中,她一路深情凝望着,盼望着她的孙儿回家。清晨醒来,昨夜梦境,我依稀记得:白发,秋风,守望,回家。这些个词就这么真实而顽强地在不经意间蹦出了我的胸膛。白发入秋。我吓了一跳,忽忽我也早生华发了,亦正在一步步地走进我的人生之秋。少时读诗:
期刊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我,儿时生活在北方农村,那时物资比较匮乏。在所有的“好吃的”中间,糖,毋庸置疑被排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盼望着,村子里谁家娶新媳妇,就可以去讨喜糖来吃了。   按照我们那儿的习俗,结婚喜宴都是中午摆的。通常,在一群一起玩耍的孩子中间,如果恰好有新郎家的近亲,他是可以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做客吃喜酒的。其余人则眼巴巴等着,等下午喜宴散了,客人都离开,一群孩子就欢呼着跑进新郎家
期刊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同样的梦境中寻找着前世的家园——我是那凝结了泪珠的琥珀,透过胶质的通透的化石将破碎的梦境拼凑,依稀辨认着我远古的童年——在成琥珀之前,我是只稀有的蝴蝶,我曾经招展地飞舞在原始森林——那个草木肥壮的峡谷,是所有鱼鸟快乐生活的地方,现在,它的名字叫作武夷山。   我明明是只蝴蝶,怎么会一直沉浸在水底?我经受了岁月的波澜一轮一轮的冲刷,直到那个长发圆脸、大眼如电的女子在戏水时,把我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