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教材,因你而精彩
电子教材或许并不是新事物,但是,和互联网的联姻,使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大容量”、“多媒体”、“交互性”和“非线性”等特点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
本期,我们管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电子教材个案,以期引发教育工作者对资源建设和推广运用的思考。相信,电子教材的推广、应用,势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带来冲击,为教育信息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于2000年开始建设城域教育网,目前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均开通了宽带,“校校通”工程已经实施完成,部分学校还率先实现了“班班通”;电教中心通过培训班、讲座等多种组织形式,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理论、技能培训。在硬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的同时,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这一目标,武进区进行了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研究。随着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落实和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教师迫切需要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武进区教育局电教中心在2003年10月召集了11所学校进行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电子化工作(定名为“苏教版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目前,12册苏教版小学语文电子教材已全部开发完毕。
电子教材的开发定位
教材电子化,并不仅仅是电子化的课本,而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发的、超越时空的多媒体课本,它应该具有字、音、影、色和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电子化后的教材,应该便于维护,可以及时添加或更新有关学习资源,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扶手和家长辅导的帮手。
建设、应用、研究一体化
“以应用促发展”是武进区制作电子教材的总原则。遵循“边开发、边实践、边改进”的思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分析、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努力为全区小学师生提供实用的、可移植的、开放的电子教材。
1.努力开拓,积极实践,构建电子教材新体系
①成立领导小组和开发小组。
我们聘请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和语文教学的权威、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担任教材电子化的领导小组成员,为教材电子化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业务上的帮助;挑选我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建树的一线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组成电子教材开发学科组和技术组,两组统整性地进行工作。
参加教材电子化工作的还有基层的11所学校。这些学校都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计划,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确保教材电子化的进程。
②选用开放的、简洁的电子教材平台。
电子教材是基于网页形式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了便于制作与管理,我们给每一册配置了管理员账号,各学校开通了录入员账号,教师可以登录后台管理随时添加相应的素材,管理员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审核,实现资源的正确化、最优化。
在界面的制作上,我们采用了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目录式结构,使电子教材给使用者带来亲切感。在其他的页面中,我们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栏目,只保留了一些简洁的内容,避免其他无关内容对学生的吸引,使电子教材更适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使用。目前,我们对界面进行了二次开发,新界面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③优化栏目设置,使电子教材符合课堂教学习惯。
学科组与技术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根据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明确具体的栏目设置及制作要求:
课文:苏教版小学语文各课内容电子化,包括课后生字词。
背景资料: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拓展阅读:收集和课文同一题材、同一风格、同一作者的文章。
多媒体资料:包括课文相关的图片、声音和影像等资料。
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有弹性的、可生成的作业。
技术组根据学科组设置的栏目及要求,精选素材,对每一篇课文进行相应的电子化工作,学科组再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二次修改。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将课文文字数字化后,在“背景资料”中整合了黄山、黄山松的资料;“拓展阅读”除收集黄山奇松的资料外,还围绕主题收集了书法、诗歌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多媒体资料”中把生字书写、课文朗读,黄山奇松视频的音、像结合,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科组经过课堂实践后,对相关素材进一步进行优化,确保电子教材的内容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为实现操作的简单化,在电子课文中我们还设置了超级链接,方便了教师、学生的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本课中的相关黄山奇松的照片都是由一线教师实地拍摄而来,在整套电子教材中,这样的素材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2.在建中用,在用中研,让电子教材引领教育信息化进程
电子教材研发伊始,各实验学校通过现状分析、教学观摩和技术会诊等形式扎实开展电子教材的教与学的研究,使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分别尝试了单机版(主要适用于低年级教学)和网络版(主要适用于中高年级教学)的形式,做到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力求通过电子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一年多来,电子教材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好评,广大教师普遍认为电子教材充分体现了如下特性:维护方便、参与面广、信息量大、集成性强、更新较快、成本较低、突现个性,大大支撑了日常语文教学工作,实现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①引领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实现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整合。
我们以新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电子化逐步体现文本资源与非文本资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使教材的原有文本从深度、广度上得到充实、拓展和完善。如《秦兵马俑》一课,电子教材中收集了各种兵马俑的图片及相关文字介绍,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课堂中,每位学生都可找到自己想找的图片,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思绪随着这古老而神秘的形象飞翔,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以激发每位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②构建独特的教材电子化新体系,开拓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广阔领域。
电子化教材成为综合了课本内容、相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作业设计和多媒体资源等独特的教材新体系,为全区小学系统师生提供实用的、可移植的、开放的学习平台。电子化教材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个性化教材。例如,在借助电子教材学习完《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后,学生对于自然界动物有趣的生存方式已有了深入的认识,感悟到了自然界的奥妙无穷、万物间的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深化主题,最后引导学生围绕“有趣的互惠互助”这一主题,查找动物与植物、动物与人类间存在的这种有趣的关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找到的故事介绍给伙伴或父母。于是,学生又进行了信息的搜索与整合、观点的推敲与提炼,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在表达的形式上作了精心的设计和修饰。这时,虽然针对的是同一专题,学生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灵活的调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控制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③扎实开展教材电子化的实验应用,最大限度与语文课改目标保持一致。
教材电子化实验工作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新型的工作方式。我们注重电子教材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密切联系,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形成实验工作的专业指导力量,形成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一致的实验目标。在教材电子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实现校校联手、骨干引领、人人参与、集思广益的发展势头,让优秀的技术资源及教学理念在全区得到共享。
电子教材开发的困惑
在教材电子化的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实验应用过程中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v平台的优化问题:界面还不够美观,个性体现也不明显;操作还需进一步简化,力求“傻瓜型”;对资源的支持还需进一步强化。
v资源的优质问题:资源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儿童化还有欠缺,如何进一步完善使之更贴近教师、学生甚至家长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努力。
v版权的体现问题:整合的资源如何体现原作者的版权,又不失我们的风格,是我们始终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作不懈的探索。
附录:
电子教材具体实施单位:星辰实验学校、横林实验小学、奔牛实验小学、礼嘉中心小学、漕桥中心小学、前黄中心小学、南夏墅中心小学、马杭中心小学、湟里中心小学、鸣凰中心小学、邹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