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体系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和创新主流政治文化以培养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获取和学习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近年来,网络作为信息技术方面提升的成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掌握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态度、提高政治素质从而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精英和先锋,其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效果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探究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思想上的可塑性。大学生处于人生独立发展和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在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选择上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要求获取大量的政治信息、提高政治素质以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这为在政治思想上塑造大学生以实现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还不成熟,比如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入、政治参与能力不高、遇到挫折容易转变等,因此,在政治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的同时,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偏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政治取向上的自主性。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过程是个体学习和吸收现行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由于理性思维的快速发展、政治视野的扩大以及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根据一项关于大学生心态的调查报告:“在重大时事理论问题上,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独立思考意向明显增强;在判断事物的是非、选择决定自己的介入意识和参与行为的方式时,他们比较审慎,情感冲动减少”。大学生政治取向上主体意识的增强加快了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优化了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效果。
3.政治培养上的高层次性。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同辈中具有模范和表率的作用,被国家、社会和长辈们寄予厚望,在大学毕业后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接班人,可以说他们是具有极强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一个群体。由于大学生要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担当比较重的社会政治责任,因此在政治培养上要注重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政治社会化的要求上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4.政治影响上的校园群体性。当代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具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很容易产生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大学校园把这些有知识的青年集中成群体,不仅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也为他们思想交融、意识碰撞提供了载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校园和同学群体的感染下进行,形成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上的校园群体性。
5.政治追求上的理想性。大学生身处校园,对社会现实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大学生在政治上的追求往往按照自己理想中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评价现实政治。大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去要求现实的政治状况,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因此导致了他们对政治缺乏信心、产生政治冷漠、甚至对现存政治产生怀疑。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促进了政治信息的获得与交流,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了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渠道。虚拟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网络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削弱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信息传播源多元化和信息良莠不齐的局面,使网络在信息选择上难以控制,甚至造成了信息污染。比如,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消息,诽谤当今的社会和政治;国外的一些国家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以期实现和平演变。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还处于预期社会化的阶段,在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时候容易被网络不良政治信息所迷惑,容易受到多元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冲击,为实现政治社会化设置了障碍。
2.大学生通过网络所进行的虚拟政治实践过多会导致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其现实社会政治思维能力退化、参与行为失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一旦缺乏了现实社会的基础,其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这阻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要促进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避免网络对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促使其得到良性发展。
1.加强网络政治环境监管。加强网络监管可以在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和技术条件的改善上进行努力。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是政府仍然可以积极的利用法律手段对网络进行监管,坚决打击危害网络环境的行为、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政府还要利用技术上的优势严密控制网上的政治信息的动向。同时,学校的相关政治教育的部门也要承担起净化校园网络政治环境的职责,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对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净化政治环境,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条件。
2.注重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大学生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政治影响上的校园群体性特点,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良性的校园政治文化,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学校以及大学生自治团体应该体现出在政治社会化引导上的权威作用、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想方设法利用好网络引导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比如可以通过建设红色网站的方式来占领校园网络阵地,还可以利用校园BBS和聊天室,在BBS或聊天室中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政治话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文化的引导。
3.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在政治上的认知模糊和行为失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道德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是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的一种良性对策。校园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正确的政治信息,进行正确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鉴别能力,以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
4.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不足,对政治往往抱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因此要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网络所提供的政治经验相辅相成,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效果。应组织大学生多参与诸如青年志愿者、三农问题调研考察等社会公益的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端正政治态度、学习政治知识、提升政治技能,以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并为未来社会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思想上的可塑性。大学生处于人生独立发展和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在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选择上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要求获取大量的政治信息、提高政治素质以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这为在政治思想上塑造大学生以实现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还不成熟,比如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入、政治参与能力不高、遇到挫折容易转变等,因此,在政治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的同时,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偏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政治取向上的自主性。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过程是个体学习和吸收现行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由于理性思维的快速发展、政治视野的扩大以及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根据一项关于大学生心态的调查报告:“在重大时事理论问题上,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独立思考意向明显增强;在判断事物的是非、选择决定自己的介入意识和参与行为的方式时,他们比较审慎,情感冲动减少”。大学生政治取向上主体意识的增强加快了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优化了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效果。
3.政治培养上的高层次性。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同辈中具有模范和表率的作用,被国家、社会和长辈们寄予厚望,在大学毕业后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接班人,可以说他们是具有极强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一个群体。由于大学生要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担当比较重的社会政治责任,因此在政治培养上要注重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政治社会化的要求上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4.政治影响上的校园群体性。当代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具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很容易产生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大学校园把这些有知识的青年集中成群体,不仅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也为他们思想交融、意识碰撞提供了载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校园和同学群体的感染下进行,形成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上的校园群体性。
5.政治追求上的理想性。大学生身处校园,对社会现实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大学生在政治上的追求往往按照自己理想中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评价现实政治。大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去要求现实的政治状况,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因此导致了他们对政治缺乏信心、产生政治冷漠、甚至对现存政治产生怀疑。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促进了政治信息的获得与交流,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了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渠道。虚拟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网络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削弱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信息传播源多元化和信息良莠不齐的局面,使网络在信息选择上难以控制,甚至造成了信息污染。比如,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消息,诽谤当今的社会和政治;国外的一些国家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以期实现和平演变。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还处于预期社会化的阶段,在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时候容易被网络不良政治信息所迷惑,容易受到多元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冲击,为实现政治社会化设置了障碍。
2.大学生通过网络所进行的虚拟政治实践过多会导致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其现实社会政治思维能力退化、参与行为失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一旦缺乏了现实社会的基础,其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这阻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要促进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避免网络对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促使其得到良性发展。
1.加强网络政治环境监管。加强网络监管可以在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和技术条件的改善上进行努力。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是政府仍然可以积极的利用法律手段对网络进行监管,坚决打击危害网络环境的行为、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政府还要利用技术上的优势严密控制网上的政治信息的动向。同时,学校的相关政治教育的部门也要承担起净化校园网络政治环境的职责,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对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净化政治环境,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条件。
2.注重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大学生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政治影响上的校园群体性特点,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良性的校园政治文化,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学校以及大学生自治团体应该体现出在政治社会化引导上的权威作用、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想方设法利用好网络引导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比如可以通过建设红色网站的方式来占领校园网络阵地,还可以利用校园BBS和聊天室,在BBS或聊天室中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政治话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文化的引导。
3.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在政治上的认知模糊和行为失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道德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是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的一种良性对策。校园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正确的政治信息,进行正确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鉴别能力,以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
4.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不足,对政治往往抱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因此要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网络所提供的政治经验相辅相成,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效果。应组织大学生多参与诸如青年志愿者、三农问题调研考察等社会公益的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端正政治态度、学习政治知识、提升政治技能,以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并为未来社会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