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置管溶栓治疗(CDT)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應用静脉彩超和造影术对血栓的溶解率进行计算,并对手术早期的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患者进行静脉彩超和造影术的0.5-2年的随访,对患者深静脉通畅率进行评价。结果:100例患者的溶栓溶解率为88%;通过对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随访,其DVT的通畅率分别为94%、91%、85%和83%,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4%,24个月后发生率为17%。结论:CD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DVT的手段,安全性较高,使用该种方式患者PTS的发生率较低,因而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置管溶栓治疗(CDT);血栓综合征(PTS);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1 65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45-0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疾病,危害性较大,治疗不当容易引起急性肺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如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后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导管接触性溶栓是一种治疗DVT的有效手段,优点是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理想。对发病14天以内的DVT,CDT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CDT能否有效降低PTS的发生率临床尚有争论。本文通过对100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对于PTS发生率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纳入研究,对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区间23-70岁,中位数年龄(47.5±10.6)岁;患病类型:中央型28例、混合型72例;患病时间2-13d,平均时间(5.6±1.2)d。所有患者经过DVT彩超以及造影检查均得到确诊,并且接受CDT治疗。所有患者的DVT自身血液高凝状态对研究影响不大。
1.2 方法
1.2.1 植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
在进行CDT之前对所有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健侧股静脉进行置管穿刺,然后进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患者下腔静脉是否存在狭窄病变或血栓的情况;对下腔静脉管径进行测量;对深静脉开口位置进行确定[2]。放置完毕后确定其位置、形态以及是否通畅,完成相关操作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
1.2.2 置入溶栓导管
完成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工作后,按照患者DVT静脉造影的指引,确定植入导管的部位,保证溶栓端在血栓之中。
1.2.3 溶栓方式
将50万IU尿激素和50ml的生理盐水按照40ml/h的速度持续性注入,根据患者的体重决定使用量,每日用量不得超过120万IU。在进行溶栓期间对导管的情况进行持续性关注,如造影显示DVT通畅,则可停止进行溶栓。
1.2.4 术后抗凝治疗
给予患者抗凝和穿弹力袜治疗,术后对患者持续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治疗3d。患者出院后给予患者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口服服用,每日2次,每次15mg,进行为期3周的抗凝治疗;之后每日服用20g,进行2个月的治疗;2个月后加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每次3mg。当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调整至超过1.5倍后则可停止使用利伐沙班,继续穿弹力袜,服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时间为0.5-2年[3]。
1.3 随访
观察患者随访期间DVT的通常情况;分析与PTS的相关性,术后记录患者的Villalta评分,评估患者患侧PT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Villalta评分包括皮肤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疼痛、沉重感以及皮肤发红、色素沉着、胫前水肿、浅静脉扩张和腓肠肌压痛。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表格的方式对临床相关数据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血栓溶解率
在治疗期间患者病情较为平稳,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98例患者术后4周内顺利将滤器取出,2例患者因为易栓体质故永久放置滤器。100例患者的溶栓溶解率为88%,数据较为显著。
2.2 PTS的发生
通过对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随访,其术后的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4%、91%、85%和83%,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4%,24个月后发生率为17%。
3 讨论
DVT的治疗方式不同其远期效果也不同,CD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开通管腔后能够起到保护深静脉瓣膜以及避免或降低PTS发生率的作用。研究显示将CDT与抗凝治疗联合使用对急性DVT进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血栓的溶解率同时还能够降低PTS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抗凝法进行治疗的效果。
CDT能够明显提高血栓的溶解率,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有效率能达到81%,并且并发症较少甚至无并发症,同时还具有穿刺点出血少,患者很少会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症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4]。本文研究结果与以上观点吻合,在本次研究组患者血栓的溶解率为88%,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术后1年PTS的发生率已经基本稳定。鉴于以上多种优势,CDT近年来已经成为治疗急性下肢DVT的首先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其疗效较为理想,并且还有利于预防血栓综合征。
参考文献
[1]陈虎,高涌,刘鹏,et al.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 23(5):442-445.
[2]曾存良,张鑫鹏,刘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45):31-32.
[3]郭伟昌,黄智勇,李昭辉,et al.置管溶栓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1).
[4]吴强,覃海航.不同途径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对照研究[J]. 海南医学,2018.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置管溶栓治疗(CDT);血栓综合征(PTS);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1 65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45-0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疾病,危害性较大,治疗不当容易引起急性肺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如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后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导管接触性溶栓是一种治疗DVT的有效手段,优点是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理想。对发病14天以内的DVT,CDT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CDT能否有效降低PTS的发生率临床尚有争论。本文通过对100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对于PTS发生率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纳入研究,对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区间23-70岁,中位数年龄(47.5±10.6)岁;患病类型:中央型28例、混合型72例;患病时间2-13d,平均时间(5.6±1.2)d。所有患者经过DVT彩超以及造影检查均得到确诊,并且接受CDT治疗。所有患者的DVT自身血液高凝状态对研究影响不大。
1.2 方法
1.2.1 植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
在进行CDT之前对所有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健侧股静脉进行置管穿刺,然后进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患者下腔静脉是否存在狭窄病变或血栓的情况;对下腔静脉管径进行测量;对深静脉开口位置进行确定[2]。放置完毕后确定其位置、形态以及是否通畅,完成相关操作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
1.2.2 置入溶栓导管
完成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工作后,按照患者DVT静脉造影的指引,确定植入导管的部位,保证溶栓端在血栓之中。
1.2.3 溶栓方式
将50万IU尿激素和50ml的生理盐水按照40ml/h的速度持续性注入,根据患者的体重决定使用量,每日用量不得超过120万IU。在进行溶栓期间对导管的情况进行持续性关注,如造影显示DVT通畅,则可停止进行溶栓。
1.2.4 术后抗凝治疗
给予患者抗凝和穿弹力袜治疗,术后对患者持续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治疗3d。患者出院后给予患者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口服服用,每日2次,每次15mg,进行为期3周的抗凝治疗;之后每日服用20g,进行2个月的治疗;2个月后加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每次3mg。当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调整至超过1.5倍后则可停止使用利伐沙班,继续穿弹力袜,服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时间为0.5-2年[3]。
1.3 随访
观察患者随访期间DVT的通常情况;分析与PTS的相关性,术后记录患者的Villalta评分,评估患者患侧PT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Villalta评分包括皮肤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疼痛、沉重感以及皮肤发红、色素沉着、胫前水肿、浅静脉扩张和腓肠肌压痛。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表格的方式对临床相关数据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血栓溶解率
在治疗期间患者病情较为平稳,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98例患者术后4周内顺利将滤器取出,2例患者因为易栓体质故永久放置滤器。100例患者的溶栓溶解率为88%,数据较为显著。
2.2 PTS的发生
通过对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随访,其术后的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4%、91%、85%和83%,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4%,24个月后发生率为17%。
3 讨论
DVT的治疗方式不同其远期效果也不同,CD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开通管腔后能够起到保护深静脉瓣膜以及避免或降低PTS发生率的作用。研究显示将CDT与抗凝治疗联合使用对急性DVT进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血栓的溶解率同时还能够降低PTS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抗凝法进行治疗的效果。
CDT能够明显提高血栓的溶解率,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有效率能达到81%,并且并发症较少甚至无并发症,同时还具有穿刺点出血少,患者很少会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症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4]。本文研究结果与以上观点吻合,在本次研究组患者血栓的溶解率为88%,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术后1年PTS的发生率已经基本稳定。鉴于以上多种优势,CDT近年来已经成为治疗急性下肢DVT的首先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其疗效较为理想,并且还有利于预防血栓综合征。
参考文献
[1]陈虎,高涌,刘鹏,et al.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 23(5):442-445.
[2]曾存良,张鑫鹏,刘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45):31-32.
[3]郭伟昌,黄智勇,李昭辉,et al.置管溶栓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1).
[4]吴强,覃海航.不同途径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对照研究[J]. 海南医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