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探究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ang28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的感受是:新课教学时,学生学习比较顺利,到综合练习阶段,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就变得模糊,经常和乘法结合律混淆,有的简便计算题学生不知道运用乘法分配律,无从下手,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简便计算越学越难,还不如列竖式计算方便快捷。练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第一,几种运算定律混淆。
  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
  典型错误如:
  32×25        8×25×4×125
  =(4×8)×25      =(8×125)+(25×4)
  =4×25+8×25      =1000+100
  =100+200       =1100
  =300
  第二,不理解运算意义。
  典型错误如:
  101×23
  =(100+1)×23
  =100×23+1
  =2300+1
  =2301
  第三,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典型问题是遇到诸如99×15、99×15+15这类题分不清怎样做,束手无策。
  在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教师费尽心思,讲尽各种题型,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还是屡屡出现。为什么会让教看似简单的知识“越教越难”,为什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总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得其要领呢?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只注重了表面形式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对乘法分配律算式形式结构是机械记忆,这就是典型的对数学探究学习理解的偏颇和不到位。
  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提供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材料
  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不断经历猜想、验证、思辨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和基础。
  以往的教学从一道题目入手(如,一套运动服上衣要120元,裤子80元,买这样的3套服装应付多少钱?)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120+80)×3和120×3+80×3,进而观察、举例、总结、应用。这样单纯的教学素材缺少了对内在运算意义的引导,忽视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和比较,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指向算式的形式结构变化,而表现形式的简单记忆就犹如搭在一堆流沙上的建筑,稍加干扰就立刻散架,甚至无法复原。为此,教师可把学习材料重新安排:
  1.引入。
  商店进来橡皮2箱,每箱4盒,每盒有25块,一共有多少块?
  (1)学生列式计算:2×4×25或2×(4×25)。
  (2)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乘法结合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4)括号中的乘号能不能变成加号?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2”表示“2箱”,“4”表示“4盒”, “25”表示“每箱25块”,单位不同,不能相加。乘法结合律中的乘号不能变成加号。
  2.展开。
  商店原有2盒橡皮,每盒25块。现在又进来4盒同样的橡皮,现在一共有多少块?
  (1)学生列式计算:25×(2+4)或25×2+25×4。
  (2)“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5×(2+4)这个算式中加号能否改成乘号?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2”表示“2盒”,“4”表示“4盒”,单位相同,可以相加。“2+4”表示一共有6盒橡皮。这里的加号不能变成乘号。
  小结:2×4和2+4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运算符号不同,代表的是2和4之间完全不同的两种关系。“2×4”表示“2个4盒,2箱一共8盒”,“2+4”表示“2盒加上4盒,一共有6盒”。
  (3)如果25×(2+4)去掉括号——25×2+4,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小结:要正确解答这道题,括号不能去掉。
  3.进一步讨论。
  (1)(2+4)×25要去掉括号应该写成什么?写一写并解释为什么。
  (2)同样是去掉括号,为什么(2+4)×25=25×2+25×4中“25”出现了两次,而2×(4×25)=2×4×25中“25”只出现了一次?
  (3)比较2×4×25和(2+4)×25,每个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4和2+4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4.归纳总结。
  (1)(2+4)×25=25×2+25×4 前后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可以这样变?
  (2)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的特点,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
  (3)揭示概念:这个运算定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4)阅读教材上的相关知识。
  5.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46×77+46×23 =(___+___)×___
  (77___23)×46=77×(23×46)
  讨论:为什么这样想?能用实际事例说明吗?
  (2)观察:这堂课上出现的几组算式,前后对比,怎样计算更简便?
  2×(4×25)=2×4×25
  (2+4)×25=25×2+25×4
  46×77+46×23=(77+23)×46
  (77×23)×46=77×(23×46)   两组探究材料的设计,注重了数学材料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由学生已经掌握的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和内在意义引出乘法分配律,将两种运算定律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了解释和反复对比,最后从形式结构上比较。比起以往的教学来说,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外在形式的简单记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算式的外在形式怎样变化,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运算意义的理解展开。在解释交流的过程中,随着两个定律的非本质属性被不断剔除,其本质属性得以凸现,而算式外在形式的变化特点在意义解释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二、设计有效的探究学习过程
  当探究材料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的时候,教师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呢?所谓有效,就是指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利用探究材料,探索发现数学规律,能结合实际情境主动应用数学规律。因此,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教师提问的针对性。
  在上述材料的讨论和归纳阶段,几次反复提问,都一再强调运算符号的变化所产生的意义和结果,旨在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追根溯源、深入思考,真正把握定律的内在实质。通过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植根于定律的意义理解算式的结构特点。
  2.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
  体验是置身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它一定是学生真切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比如让学生思考:“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4)×25这个算式中加号能否改成乘号?为什么?如果25×(2+4)去掉括号——25×2+4,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解释。这些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尤其是“公因数25”的实际意义,突出了从模型建构的角度理解运算意义。
  练习安排〔练习(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讨论:为什么这样想?能用实际事例来说明吗?〕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抽象模型,用实际事例来说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情境的本质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没有亲身经历比较,学生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便”体验就无从而来。〔练习(2)观察:这堂课上出现的几组算式,前后对比,怎样计算更简便?〕学生只有经历了一般计算中的繁杂,才能体验简便计算的从容。
  ◇责任编辑:徐新亮◇
其他文献
一线教师常常感叹数学复习课难上。它既没有新授课的新鲜感,又没有练习课的成功感,所以往往被异化成“做题课”或“复述课”。事实上,复习只是数学学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数学认知过程中短暂的“驻足”,除了“回顾过去”,更要“面向未来”。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要让数学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生长知识、技能、思维、智慧等,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中温故知新,提升自我。  一、问题梳理,让学生生长数学结构
期刊
儿童的心像大海一样宽广,像天空一样高远,像宇宙一样神秘,像云朵一样变化多端。面对癖性奇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世界,寻找属于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土,播下鲜花和智慧的种子呢?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们珍贵的精神食粮。没有不喜欢艺术的人,活泼可爱的儿童少年更是喜欢。教师要借助音乐的魅力,使教育工作锦上添花,不断创造教育奇迹。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不少学生父母送零花钱来不说声“谢谢”,不喊
期刊
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也称为“同体效应”,意思是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下面,就基层管理工作中的点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换同心  尊重教师是做好基层管理工作的前提。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
期刊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5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在诗中既抒发了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又充满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在诗中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百感交集。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
期刊
一个羽毛球不慎被打到树上了,我们会怎么办?相信大多数教师会去借助“他力”,将力作用于树、作用于球拍去解决问题,很少有直接爬树去取球的,因为那些借助“他力”的办法更轻松,更利于问题的解决。教育工作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是将力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还是其他什么呢?哪种方式更轻松,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呢?其实,改变施力的方向,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集体中存在的个别问题。  李
期刊
“统计的核心词就是数据分析,统计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小学数学中统计教学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数据意识,提升小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观察,联想到数据的存在,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从而产生数据分析的愿望。因此,强化统计教学思考,创设适宜的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地实验和科学地猜想,将会使统计教学变得更具魅力,也会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据统计、数据分
期刊
教材简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第三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这四个感人的片段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文章情节曲折,描写生动,尤其是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单元的训练要求引导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
期刊
在数学复习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优等生漫不经心,而后进生则是一脸茫然。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提升数学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数学老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巧妙调取,追寻知识储备的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而教师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时,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要通过巧妙的调取,追寻
期刊
当前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钟情于对情境的描述,或教学环节的再现,而针对这些教学情境或环节背后的东西,少有分析与思考。很多教学反思更像课堂教学记录,“叙”多于“思”。  一、紧扣教学实践,突出反思的深度  教学反思的本质在于“思”,只有对课堂教学展开深入的思考,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在日常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所教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走向,从数学专业知识层面挖掘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分析数的意义,又要揭示几何直观,使数量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图、形,不仅符合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现实基础,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