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4—0106—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探究性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悬念、组织适宜的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激趣方法较多,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都会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观察并思考:盆景中的植物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这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有疑方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没有被晒死?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为什么说森林能调节气候?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却能往高处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能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总结生物的特征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但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集中到发散的训练。
   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进行联想,产生灵感,增强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校(班)内组织一个植物兴趣小组,让小组成员定期办一份刊登一些植物学史上奇闻趣事的小报刊;也可以根据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生物智力竞赛活动;还可以配合教材上的“课外探究”等栏目,选做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尝试利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一株植物,尝试花卉的嫁接和扦插技术等。此外,生物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是源于奇思妙想,可以开辟一个“小智慧、大发明”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一些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将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刊登出来。
  编辑:谢颖丽
其他文献
纹层是组成层理的基本单位,既可以是低能深水沉积环境的产物,也可能形成于高能环境中。在受风暴影响的区域,微小的泥质颗粒能够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絮凝形成絮粒并沉积下来形成
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
在济南南部下寒武统朱砂洞组丁家庄段硅质白云岩中,发育地震引起的硅质触变脉、硅质触变沉陷构造和触变楔等软沉积变形构造。从同一地震触变沉陷构造中,采得一组灰黑色燧石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