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工具,但它不仅仅是工具,因为语言毕竟是人类进行文化传承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载体。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接受文化,感受文化,塑造个体文化性格的过程。语文既是文学的语文,也是哲学的语文,更是人生的语文,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读孔子庄子莎士比亚卡夫卡,哪个里面没有人生,没有人生的哲学呢?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既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习得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又要习得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习得人文精神的升华。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两者相融洋溢着语言与精神的和谐之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精神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尊重学生——“和谐美”的基石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应拥有充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去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思想、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习能力和人生品质的形成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实的语文教育仍在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在“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虽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却仍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学《孔乙己》,学生只能理解这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学生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4.12”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写《我敬佩的一个人》,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写老师,而且多半会把老师比作蜡烛或春蚕。写景,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能写“心灵美”的人……在如此“崇高”、“庄严的”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难以体会到文中的人文精神,更不可能获得充满灵性的语言表达的技能。
因此,语言学习和精神培育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学中一个提问,一个练习,老师都必须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的目标出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这类看似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实质是分离、对立的现象再次发生。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这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前提。
二、自然对话——“和谐美”的载体
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当计、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掏挖了人文精神内核的语文同样不成其为语文,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缺席,使之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就必须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来完成,而且这种对话是自然的,平等的,这样学生可能通过文本的语言获得心灵感悟,让语言训练显得简单而有效,让精神的熏陶显得朴实而深刻。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燃烧的论坛,面对课文,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教师可以说《荔枝蜜》以“做梦变成小蜜蜂”结尾是多么的“含蓄”而“巧妙”,学生也有权利说:“这太做作,读起来别扭!”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着力构建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中体悟语言,感悟真善美,于自然对话中获得“语言学习”和“精神培育”的同步增长。
三、充满智慧——“和谐美”的生命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我们很多语文课堂上,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学要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在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如果语文教学只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沉重质疑同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那么,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识记知识、道理,并没有体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该通过智慧的引导,让知识肉体化为智慧,并使其动作于学生的生命之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活动,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顾及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发展,让语文课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美,这种智慧化的劳动会使语文课充满活力。让语言与精神在学生的成长中和谐共生。
郭宏云,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工具,但它不仅仅是工具,因为语言毕竟是人类进行文化传承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载体。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接受文化,感受文化,塑造个体文化性格的过程。语文既是文学的语文,也是哲学的语文,更是人生的语文,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读孔子庄子莎士比亚卡夫卡,哪个里面没有人生,没有人生的哲学呢?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既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习得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又要习得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习得人文精神的升华。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两者相融洋溢着语言与精神的和谐之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精神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尊重学生——“和谐美”的基石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应拥有充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去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思想、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习能力和人生品质的形成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实的语文教育仍在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在“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虽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却仍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学《孔乙己》,学生只能理解这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学生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4.12”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写《我敬佩的一个人》,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写老师,而且多半会把老师比作蜡烛或春蚕。写景,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能写“心灵美”的人……在如此“崇高”、“庄严的”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难以体会到文中的人文精神,更不可能获得充满灵性的语言表达的技能。
因此,语言学习和精神培育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学中一个提问,一个练习,老师都必须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的目标出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这类看似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实质是分离、对立的现象再次发生。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这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前提。
二、自然对话——“和谐美”的载体
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当计、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掏挖了人文精神内核的语文同样不成其为语文,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缺席,使之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就必须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来完成,而且这种对话是自然的,平等的,这样学生可能通过文本的语言获得心灵感悟,让语言训练显得简单而有效,让精神的熏陶显得朴实而深刻。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燃烧的论坛,面对课文,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教师可以说《荔枝蜜》以“做梦变成小蜜蜂”结尾是多么的“含蓄”而“巧妙”,学生也有权利说:“这太做作,读起来别扭!”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着力构建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中体悟语言,感悟真善美,于自然对话中获得“语言学习”和“精神培育”的同步增长。
三、充满智慧——“和谐美”的生命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我们很多语文课堂上,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学要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在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如果语文教学只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沉重质疑同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那么,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识记知识、道理,并没有体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该通过智慧的引导,让知识肉体化为智慧,并使其动作于学生的生命之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活动,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顾及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发展,让语文课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美,这种智慧化的劳动会使语文课充满活力。让语言与精神在学生的成长中和谐共生。
郭宏云,教师,现居江苏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