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的眼神,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使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自信才会产生。
【关键词】 学生 自信心
我们常常低估农村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我们的家长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哪里知道我们的孩子聪明得很,尤其由于没有被既定的理论与观点“点拔”过,他们思路开阔,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我们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见解。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的两极性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呢?
1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孩子到1岁时,便已有了强烈的要求“我自己来”的愿望,家长应势利导,尊重孩子的愿望,相信孩子虽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1.1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我服务,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嫌孩子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对,甚至干脆不让孩子插手。否则不得剥夺了孩子学习,发展机会,更是无异在向孩子暗示:你没有能力做好这些而丧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处处依赖别人的不良心理。
1.2让孩子分担适当的家务。孩子虽小,但也应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擦擦桌子、摆摆碗筷、择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坏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来”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长认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并主动去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尝试、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这一点,家长应常说 “你能行”这句话,并尽量满足孩子“我自己来”的需求。
2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
培养自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得到肯定和赞赏,即使同时指出不足也不要紧;反之,经常性的否定和指责,就会逐渐消灭自信。因此,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特别是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可爱之处,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词。学生的感觉就会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
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学校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
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3兴趣特长上,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和特长,给以赞赏和鼓励,不要吝惜自己的好言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就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及时发现他们的某种特长、潜能,热情的因势利导,并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来强化它、发展它,并把这种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让他意识到在某些方面,他并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强百倍。只要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会不断克服自卑心理,并逐步走向成功。
4不要求过高,给孩子创造更好环境
家长普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父母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应,应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用过高标准去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或曲折的过程。孩子做事总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的,这是发展规律,要求过高、过急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长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例如,每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别人之处,便对孩子说;“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画得比你强多了!”……以别人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长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赶上别人,但这种横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因为,孩子们的发展速度与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孩子在发展上各有长短,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是非常不实际的,家长们千万别作这样的攀比。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解决农村孩子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只有充分的自信,才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开启孩子的心扉
2心理健康指导
3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学生 自信心
我们常常低估农村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我们的家长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哪里知道我们的孩子聪明得很,尤其由于没有被既定的理论与观点“点拔”过,他们思路开阔,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我们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见解。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的两极性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呢?
1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孩子到1岁时,便已有了强烈的要求“我自己来”的愿望,家长应势利导,尊重孩子的愿望,相信孩子虽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1.1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我服务,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嫌孩子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对,甚至干脆不让孩子插手。否则不得剥夺了孩子学习,发展机会,更是无异在向孩子暗示:你没有能力做好这些而丧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处处依赖别人的不良心理。
1.2让孩子分担适当的家务。孩子虽小,但也应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擦擦桌子、摆摆碗筷、择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坏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来”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长认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并主动去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尝试、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这一点,家长应常说 “你能行”这句话,并尽量满足孩子“我自己来”的需求。
2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
培养自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得到肯定和赞赏,即使同时指出不足也不要紧;反之,经常性的否定和指责,就会逐渐消灭自信。因此,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特别是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可爱之处,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词。学生的感觉就会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
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学校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
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3兴趣特长上,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和特长,给以赞赏和鼓励,不要吝惜自己的好言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就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及时发现他们的某种特长、潜能,热情的因势利导,并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来强化它、发展它,并把这种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让他意识到在某些方面,他并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强百倍。只要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会不断克服自卑心理,并逐步走向成功。
4不要求过高,给孩子创造更好环境
家长普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父母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应,应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用过高标准去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或曲折的过程。孩子做事总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的,这是发展规律,要求过高、过急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长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例如,每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别人之处,便对孩子说;“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画得比你强多了!”……以别人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长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赶上别人,但这种横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因为,孩子们的发展速度与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孩子在发展上各有长短,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是非常不实际的,家长们千万别作这样的攀比。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解决农村孩子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只有充分的自信,才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开启孩子的心扉
2心理健康指导
3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