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重复自己。有的人教了十年,其实只有一年的水平,因为他简单地重复了九年,熟是熟了,却失去了教学的激情与创造。而有的人教了一年,却有了别人十年的水平,因为他每天都有创新、有发展、有进步。如果你听到别人的言论感到新鲜,看到别人的课堂产生惊叹,那只能说明你已经落后了。为此,我常常有种紧迫感,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复昨天的自己!就是教同一篇课文,每次也都要有新的发现,都要有新的创意。这样,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教学就有了不同的状态,常教便能常新。
2008年,我教过三次《番茄太阳》。第一次在南京,我将教学重心落在“这是怎样一个盲童明明?”学生从文中描述明明的语段中,读出了“美丽、善良、富有爱心、乐观、坚强”等品质。教学中师生各抒己见,情趣盎然。然而细细琢磨,这个问题游离了文本的主题“心中有了快乐,光明无处不在”,教学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上,未能深入到文本深处读出作者隐藏其中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实质上缺少思维的深度与情感体验的厚度,是学生原有阅读理解水平的重复,因而教与不教的差异不大。于是,第二次在广州执教时,我将教学的着眼点落在了“番茄太阳”这个核心词语上,紧扣“番茄太阳”这个名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揭示其中的丰富含义:第一层,理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第二层,进一步感悟这个名字对于一个盲童的特别意义;第三层,从名字联想到明明的笑容,引申出笑脸才是最美的“番茄太阳”;第四层,引申出“番茄太阳”不仅是最美的笑容,也是挂在“我”心中的一轮太阳。由此,围绕题眼,学生解读出了“最美的名字”“最美的笑容”“最美的太阳”,理解力、感悟力得到了新的发展。然而,第三次在杭州上课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无法理解一个盲童还能有如此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以为这是虚构的故事,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一个学生当场就说:“假如我失明了,真是生不如死。”这可以说代表了在场学生的基本态度。于是,所有的精美设计一下子都失去了意义。我处乱不惊,让那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假如你是一个盲童,虽然你失去了一双眼睛,但是你还有一双手,你可以用手摸一摸黄瓜、番茄,你能感觉到它们吗?那双手,其实就成了你的眼睛啊!虽然你失去了一双眼睛,但是你还有一对耳朵,你可以用耳朵倾听这世界上奇妙的声音。这时,耳朵就成了你的眼睛!转换了一个思维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体验,学生渐渐地受到了感动,终于发出了感人肺腑的话语:“虽然我失去了一双眼睛,但是我还拥有一颗明亮的心!”我因势利导,缘学而教,“点亮了学情”。学生在课尾写出了这样的感言:“心底有了光明,快乐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快乐,幸福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幸福,春天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番茄太阳,灿烂的笑容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番茄太阳,美好的生活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番茄太阳,幸福的人生还会远吗?”我为学生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挑战。唯有不因循守旧,不断否定自己,才能获得新的超越。
一篇课文如此,篇篇课文都应如此。有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只选适合自己的课文上示范课,唯恐“失手”。但常态的教学中,不管什么样的课文,你都得教好。敢于挑战自己的弱项,是不重复自己的最好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一读就懂,没啥可教的,令人无从下手。我在备课时,一度也没有头绪,处于焦虑之中。但我坚信:总有一种办法可以教好,只是现在还未找到。经过两个多星期的酝酿,在临上课前的晚上,我终于找到了教学议论文的组块方式,提了四个核心问题:你信吗?你了解吗?你比较过吗?你这样想过吗?真正体现了“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这样的教学主张,将这篇一本正经的议论文教得清简朴实,妙趣横生。挑战自我,寻求突破,让我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重生,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更加逼近教育的真谛!
推荐理由:博文振聋发聩,其中“有的人教了十年,其实只有一年的水平”一句更是语出惊人,但细想想,有些道理,重复了九年,长进的只是教学的技法,但只掌握技法,终究和“教育的真谛”隔了一层。古人云“道本器末”,是也。
2008年,我教过三次《番茄太阳》。第一次在南京,我将教学重心落在“这是怎样一个盲童明明?”学生从文中描述明明的语段中,读出了“美丽、善良、富有爱心、乐观、坚强”等品质。教学中师生各抒己见,情趣盎然。然而细细琢磨,这个问题游离了文本的主题“心中有了快乐,光明无处不在”,教学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上,未能深入到文本深处读出作者隐藏其中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实质上缺少思维的深度与情感体验的厚度,是学生原有阅读理解水平的重复,因而教与不教的差异不大。于是,第二次在广州执教时,我将教学的着眼点落在了“番茄太阳”这个核心词语上,紧扣“番茄太阳”这个名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揭示其中的丰富含义:第一层,理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第二层,进一步感悟这个名字对于一个盲童的特别意义;第三层,从名字联想到明明的笑容,引申出笑脸才是最美的“番茄太阳”;第四层,引申出“番茄太阳”不仅是最美的笑容,也是挂在“我”心中的一轮太阳。由此,围绕题眼,学生解读出了“最美的名字”“最美的笑容”“最美的太阳”,理解力、感悟力得到了新的发展。然而,第三次在杭州上课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无法理解一个盲童还能有如此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以为这是虚构的故事,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一个学生当场就说:“假如我失明了,真是生不如死。”这可以说代表了在场学生的基本态度。于是,所有的精美设计一下子都失去了意义。我处乱不惊,让那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假如你是一个盲童,虽然你失去了一双眼睛,但是你还有一双手,你可以用手摸一摸黄瓜、番茄,你能感觉到它们吗?那双手,其实就成了你的眼睛啊!虽然你失去了一双眼睛,但是你还有一对耳朵,你可以用耳朵倾听这世界上奇妙的声音。这时,耳朵就成了你的眼睛!转换了一个思维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体验,学生渐渐地受到了感动,终于发出了感人肺腑的话语:“虽然我失去了一双眼睛,但是我还拥有一颗明亮的心!”我因势利导,缘学而教,“点亮了学情”。学生在课尾写出了这样的感言:“心底有了光明,快乐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快乐,幸福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幸福,春天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番茄太阳,灿烂的笑容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番茄太阳,美好的生活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番茄太阳,幸福的人生还会远吗?”我为学生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挑战。唯有不因循守旧,不断否定自己,才能获得新的超越。
一篇课文如此,篇篇课文都应如此。有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只选适合自己的课文上示范课,唯恐“失手”。但常态的教学中,不管什么样的课文,你都得教好。敢于挑战自己的弱项,是不重复自己的最好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一读就懂,没啥可教的,令人无从下手。我在备课时,一度也没有头绪,处于焦虑之中。但我坚信:总有一种办法可以教好,只是现在还未找到。经过两个多星期的酝酿,在临上课前的晚上,我终于找到了教学议论文的组块方式,提了四个核心问题:你信吗?你了解吗?你比较过吗?你这样想过吗?真正体现了“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这样的教学主张,将这篇一本正经的议论文教得清简朴实,妙趣横生。挑战自我,寻求突破,让我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重生,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更加逼近教育的真谛!
推荐理由:博文振聋发聩,其中“有的人教了十年,其实只有一年的水平”一句更是语出惊人,但细想想,有些道理,重复了九年,长进的只是教学的技法,但只掌握技法,终究和“教育的真谛”隔了一层。古人云“道本器末”,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