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职业效能感总分呈近似平缓的‘V’型发展趋势,最低谷出现在40至45岁的教师群体,最高分是50岁以上的教师。”日前,广东中山市教育局一位长期从事心理研究的老师,对该市近2 000名中小学老师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发表了专业论文。文章指出,与中学老师相比,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40至45岁的教师家庭压力、社会责任大,各种因素致工作满意度偏低,容易产生职业挫折感。
随机抽查男教师819人女教师1 073人
近年来,教师职业效能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梁剑玲老师称,教师职业效能感会影响到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以及教学策略和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为了解职业效能的具体影响,她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她共发放了2 252份问卷,回收了2 243份,其中有效问卷1 892份,包括男教师819人,女教师1 073人。
她采用了两份问卷进行调查,分别是《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与《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前者为其自编问卷,包括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5个方面的41道题目;后者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测试教师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
6~10年是教学效能感高峰
她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效能感总分呈近似平缓的“V”型发展趋势,最低谷出现在40至45岁的教师群体,最高分是50岁以上的教师。另外,40至45岁的老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梁剑玲称,从测试结果看,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峰教龄在6~10年。40至45岁的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中期,家庭的压力、社会的责任相对较大,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也较高,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工作满意度低,进而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丧失,逐渐减少对工作的投入,进入所谓的“职业挫折阶段”。这时,教师的职业效能偏低,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较低。但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职业效能还会继续呈上升的趋势。
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优于中高职
她的研究还显示,对职业前景越有信心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初中与高中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他学龄段老师无显著差异;另外,收入越高,教师的效能感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她认为,小学教师之所以心理状况最好,主要是因为他们工作中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中学教师高,且易受学生信赖,其职业需要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她指出,教师的职业需要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不同教师的职业行为及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需要存在差异造成的。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扫除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们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
“心灵下午茶”提升老师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是教育幸福的前提,以往我们多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日前,记者从中山市西区小学获悉,为提高教师的幸福感,缓解教师的压力,该校推出了“心灵鸡汤”活动,并定期为老师提供“下午茶”,而以此命名的“心灵下午茶”研究于日前获批省级立项。
据项目负责人、西区小区校长苏文森介绍,有研究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就有3个倦怠工作,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发现:由于长期在高负担、超负荷、强责任的环境下工作,教师的幸福感下降。如此一来,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减轻教师负担,探讨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此,西区小学采取了相关的改善措施,并以此为课题开展了研究。
“我们学校周三都有糖水或下午茶,校长每周还会给大家送上‘心灵鸡汤’。”该校德育副主任齐桔兰说,自2013年9月起,学校领导每周都会给老师们发送“心灵鸡汤”短信,教老师们适时用智慧和内心的力量调适自己的心理,给自己减压,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让自己快乐。另外,校长与学校领导十分注意与老师们的沟通方式与方法,经常鼓励大家,“校长经常说,‘对人伤害最深的不是肉体,而是语言。’因此,他几乎从不正面批评人。有什么错,总是非常委婉地指出来。”齐桔兰说。除上述措施外,西区小学每学期都会面对教师,定期举行专题心理团体活动。通过心理团体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师的情绪问题;同时,还定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以此提高教师相应的心理保健知识与能力。另外,还通过健身运动、读书活动、养生讲座等形式,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和改善健康状况以增强幸福感。
名词解释
职业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从事该职业所需的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的能力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
(来源:《南方日报》 高 薇∕文)
随机抽查男教师819人女教师1 073人
近年来,教师职业效能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梁剑玲老师称,教师职业效能感会影响到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以及教学策略和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为了解职业效能的具体影响,她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她共发放了2 252份问卷,回收了2 243份,其中有效问卷1 892份,包括男教师819人,女教师1 073人。
她采用了两份问卷进行调查,分别是《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与《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前者为其自编问卷,包括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5个方面的41道题目;后者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测试教师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
6~10年是教学效能感高峰
她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效能感总分呈近似平缓的“V”型发展趋势,最低谷出现在40至45岁的教师群体,最高分是50岁以上的教师。另外,40至45岁的老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梁剑玲称,从测试结果看,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峰教龄在6~10年。40至45岁的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中期,家庭的压力、社会的责任相对较大,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也较高,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工作满意度低,进而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丧失,逐渐减少对工作的投入,进入所谓的“职业挫折阶段”。这时,教师的职业效能偏低,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较低。但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职业效能还会继续呈上升的趋势。
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优于中高职
她的研究还显示,对职业前景越有信心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初中与高中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他学龄段老师无显著差异;另外,收入越高,教师的效能感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她认为,小学教师之所以心理状况最好,主要是因为他们工作中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中学教师高,且易受学生信赖,其职业需要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她指出,教师的职业需要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不同教师的职业行为及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需要存在差异造成的。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扫除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们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
“心灵下午茶”提升老师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是教育幸福的前提,以往我们多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日前,记者从中山市西区小学获悉,为提高教师的幸福感,缓解教师的压力,该校推出了“心灵鸡汤”活动,并定期为老师提供“下午茶”,而以此命名的“心灵下午茶”研究于日前获批省级立项。
据项目负责人、西区小区校长苏文森介绍,有研究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就有3个倦怠工作,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发现:由于长期在高负担、超负荷、强责任的环境下工作,教师的幸福感下降。如此一来,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减轻教师负担,探讨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此,西区小学采取了相关的改善措施,并以此为课题开展了研究。
“我们学校周三都有糖水或下午茶,校长每周还会给大家送上‘心灵鸡汤’。”该校德育副主任齐桔兰说,自2013年9月起,学校领导每周都会给老师们发送“心灵鸡汤”短信,教老师们适时用智慧和内心的力量调适自己的心理,给自己减压,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让自己快乐。另外,校长与学校领导十分注意与老师们的沟通方式与方法,经常鼓励大家,“校长经常说,‘对人伤害最深的不是肉体,而是语言。’因此,他几乎从不正面批评人。有什么错,总是非常委婉地指出来。”齐桔兰说。除上述措施外,西区小学每学期都会面对教师,定期举行专题心理团体活动。通过心理团体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师的情绪问题;同时,还定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以此提高教师相应的心理保健知识与能力。另外,还通过健身运动、读书活动、养生讲座等形式,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和改善健康状况以增强幸福感。
名词解释
职业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从事该职业所需的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的能力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
(来源:《南方日报》 高 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