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常混见于各种报纸,孰是孰非,值得一究。
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踪影。可是,人们为何偏爱“不加思索”呢?这当与“不假思索”有关。“不加思索”与“不假思索”仅一字之别,而“加”与“假”读音相近。表面上看,当是误读所致。
“不假思索”语本宋黄干《复黄会聊》:“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意思是不用借助于思考就能做出反应,其中,“假”是“凭借”“依靠”之意。《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大惊,唤华安到来出题面试。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逞上。”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场中鬼代笔》:“云起强执笔,不假思索,俄顷完卷。”引文中的“华安”“云起”都没有“思索”,援笔成文,思维敏捷。后来人们就用“不假思索”来形容人说话做事反应迅速。可见,“不假思索”是个褒义词。可是,常有人只看到“不”“思索”三字,就误以为“不假思索”就是“不思考”之意。例如:
(1)有人因为性格内向而失去了工作机会,却不假思索地认定面试结果不公,存在招聘腐败。(《北京青年报》2012年12月24日)
(2)一个钓鱼网站、诈骗网站的信息,不假思索便信以为真,填上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结果存款被迅速划转。(《京华时报》2012年12月24日)
(3)神秘“老乡”在取得对方信任后,便以多种借口提出借用手机。此时,若不假思索地递出手机,……(《沈阳晚报》2013年1月7日)
这几个例句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把“不假思索”简单地理解为“不加以思考”。也许正是这种误解,加之“假”“加”音近,“不假思索”混作“不加思索”就成了一种必然。况且,“加”本就有“加以”“加上”之意。于是,“不加思索”就大行其道。例如:
①百度一下图片,得到一张标明是林语堂的图片,不加思索就用了,这是“快时代才会犯的错误”。(《文汇报》2012年11月23日)
②你知道“城市矿产”吗?有的朋友不加思索,顺嘴就说:“不就是城市地下所含的矿产嘛……”(《科技日报》2012年12月7日)
②武和平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二保八,该保密的内容打死也不能说。”(《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5日)
④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武汉晨报》2012年4月9日)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约略可以推断出“不加思索”是不好的,是对某种行为的一种否定,多指遇事欠考虑。这样说来,“不加思索”与“不假思索”之意相距甚远。然而,还是有人用“不加思索”来形容某人说话做事反应迅速的,特别是在行动方面。例如:
①冲到桥面上的廖某不加思索地跨过天桥上的栏杆一跃而下。(《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2日)
②“不好,有人抢包!”两人不加思索,立即追赶上去。(《宁波日报》2012年11月13日)
显然,以上例句是肯定赞扬“廖某”“两人”的果敢行为,理应用“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渊源;而“不加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
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踪影。可是,人们为何偏爱“不加思索”呢?这当与“不假思索”有关。“不加思索”与“不假思索”仅一字之别,而“加”与“假”读音相近。表面上看,当是误读所致。
“不假思索”语本宋黄干《复黄会聊》:“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意思是不用借助于思考就能做出反应,其中,“假”是“凭借”“依靠”之意。《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大惊,唤华安到来出题面试。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逞上。”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场中鬼代笔》:“云起强执笔,不假思索,俄顷完卷。”引文中的“华安”“云起”都没有“思索”,援笔成文,思维敏捷。后来人们就用“不假思索”来形容人说话做事反应迅速。可见,“不假思索”是个褒义词。可是,常有人只看到“不”“思索”三字,就误以为“不假思索”就是“不思考”之意。例如:
(1)有人因为性格内向而失去了工作机会,却不假思索地认定面试结果不公,存在招聘腐败。(《北京青年报》2012年12月24日)
(2)一个钓鱼网站、诈骗网站的信息,不假思索便信以为真,填上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结果存款被迅速划转。(《京华时报》2012年12月24日)
(3)神秘“老乡”在取得对方信任后,便以多种借口提出借用手机。此时,若不假思索地递出手机,……(《沈阳晚报》2013年1月7日)
这几个例句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把“不假思索”简单地理解为“不加以思考”。也许正是这种误解,加之“假”“加”音近,“不假思索”混作“不加思索”就成了一种必然。况且,“加”本就有“加以”“加上”之意。于是,“不加思索”就大行其道。例如:
①百度一下图片,得到一张标明是林语堂的图片,不加思索就用了,这是“快时代才会犯的错误”。(《文汇报》2012年11月23日)
②你知道“城市矿产”吗?有的朋友不加思索,顺嘴就说:“不就是城市地下所含的矿产嘛……”(《科技日报》2012年12月7日)
②武和平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二保八,该保密的内容打死也不能说。”(《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5日)
④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武汉晨报》2012年4月9日)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约略可以推断出“不加思索”是不好的,是对某种行为的一种否定,多指遇事欠考虑。这样说来,“不加思索”与“不假思索”之意相距甚远。然而,还是有人用“不加思索”来形容某人说话做事反应迅速的,特别是在行动方面。例如:
①冲到桥面上的廖某不加思索地跨过天桥上的栏杆一跃而下。(《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2日)
②“不好,有人抢包!”两人不加思索,立即追赶上去。(《宁波日报》2012年11月13日)
显然,以上例句是肯定赞扬“廖某”“两人”的果敢行为,理应用“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渊源;而“不加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