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有关抗战历史的部分影像文本中,往往将残酷的战争场面推至后景,将人性价值作为电影内部的叙事支点,人性价值理所当然地超越了国族立场。但如若过度遵循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人性话语过于扩张,必将导致国族立场的暧昧。电影《八佰》避免了“人性”话语霸权的过度延伸,确保了电影内部叙述的特殊的民族国家话语和立场,做到了从普世到特殊的有效平衡,重新建构了有关抗战的历史记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抗战历史的部分影像文本中,往往将残酷的战争场面推至后景,将人性价值作为电影内部的叙事支点,人性价值理所当然地超越了国族立场。但如若过度遵循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人性话语过于扩张,必将导致国族立场的暧昧。电影《八佰》避免了“人性”话语霸权的过度延伸,确保了电影内部叙述的特殊的民族国家话语和立场,做到了从普世到特殊的有效平衡,重新建构了有关抗战的历史记忆。
其他文献
综艺节目多元素杂糅风气过盛,致使节目创作趋于同质.《我是唱作人》以“创作”为主题、以“原创音乐”为核心元素进行节目制作,收获好评.本文从嘉宾组成、舞台竞演、衍生节目等方面出发,分析“原创音乐”这一核心元素在节目中的场景化表达,并为单主题综艺节目核心元素的场景化表达提出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文化空间的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非遗”保护必须将“无形”层面的观念和精神文化作为核心,才能让“非遗”具备“活态”传承的生命力。鉴于静态的、仪式化的传统人际传播无法应对现代文化生态的挑战,“非遗”传播必须借助于影像等新媒介手段,即通过要素提取、符号转换、映像投射等程序重新建构一种立体化的影像系统,实现“非遗”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活态”传播。
作为分散注意力、调剂情绪的产品,喜剧类综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在经历2014年至2017年的遍地开花后,喜剧类综艺逐渐进入不温不火的调整振荡期。喜剧类综艺在经过综N代的长久霸屏、喜剧厂牌分化、新兴喜剧综艺的同质化弊端后,市场已渐显疲态。本文基于喜剧类综艺节目现状及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喜剧节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对未来喜剧类综艺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线上教学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很多高校缺乏线上教学的资源和使用经验,《园林树木学》在线教学效果不佳.淮北师范大学《园林树木学》课程通过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过程、注重结合实践教学以及实施多元线上学习评价开展线上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对《园林树木学》线上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利用线上资源重构知识网络、创新授课方式、注重即时评价等几点在线教学策略,为同类课程线上教学和改革提供参考.
众筹为解决微电影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不仅探讨了微电影众筹融资的可行性与运作机制,还探索了影响微电影筹款能力的主要因素,发现筹资人的身份、项目的内容与质量、目标金额、回报级别对微电影项目筹款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微电影众筹融资能力的优化路径:策划极富创意的内容IP,充分发掘筹资人的社会资本;精心设计筹资文案,创建项目众筹社区;合理设定筹资金额,创新众筹回报方式。
近两年来,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她综艺”逐渐占据了国内的综艺市场.本文以芒果TV自制的首档全女性脱口秀挑战节目《听姐说》为例,在“看”的视角下,探寻受众如何完成女性形象的构建;在“被看”的视角下,探寻“姐姐们”作为女性意见领袖如何自塑;在“看”与“被看”的互动下,摸索中国女性题材的综艺化叙事表达.
《革命者》以李大钊就义前的38小时为时间轴设定故事脉络,以非线性叙事结构架构影片,通过展现不同人物视角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回溯革命者李大钊的一生事迹。本文围绕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虚实融合、以情绪递进展开的非线性叙事和革命电影中的诗意化表达展开论述。
《戏剧新生活》在叙事策略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节目通过真人秀和戏剧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将戏剧推向了观众基础更丰富多样的新媒体舞台,又通过“无名”戏剧人的独特视角,向观众揭示了戏剧人真实的生活方式和戏剧的创作状态。该节目在原创性上大胆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促进了真人秀节目多元化的发展,值得国内综艺界学习。本文分别从叙事主体、叙事模式和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探讨《戏剧新生活》叙事策略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行业难以避免地受到冲击,许多电视节目不得不停播、改版。台湾TVBS的《食尚玩家》开播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时,它积极地进行媒介融合,并打造IP,衍生更多内容的生产,促进内容的垂直化。通过《食尚玩家》可以窥得当下台湾地区传统电视行业的现状,并从中获得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经验。本文主要从内容生产、媒介融合、IP打造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电影《八佰》以沉重和悲痛的历史来书写深刻的民族情怀,以苏州河为界线,将当时在场的人民群众分为两个主体——战斗中的参与者和战斗外的旁观者,他们都在这场战争中以一种热烈而又尖锐的目光凝视着彼此。随着影片叙事的不断推进,以苏州河为意指的鸿沟不断弥合,凝视的双方也转换着身份,从凝视主体转变为凝视客体,开始进行冷峻而深沉的自我审思,促进了家国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