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何强降雨巨增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1日,在北京市莲花桥下,人们在抢救被雨水淹没的汽车。
  7月下旬以来,华北等地连遭暴雨袭击,北京、天津相继受灾。特别是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很广,北京遭受了特大自然灾害。
  “这些天,华北的降雨咋这么强?近几年,华北的强降雨是不是在增加?局地性洪涝也在增加吗?”面对一轮接一轮的强降雨,一些生活在华北地区的百姓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北京房山是重灾区。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介绍,从直观上来理解,460毫米的降水量意味着在平地上有460毫米深的积水,已接近半米。但山区的地表是不平的,水往低处流,汇集到低洼地或河谷中,就会造成多于460毫米的局地积水量,甚至是它的十倍。而山区的地面多未被固化,当高处水流下行时,极易形成山洪。水流的冲击力也会裹挟着沿途的泥土、石块,造成泥石流。多条山洪集中出现在房山,就形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地形使降雨“加量”的现象不在少数。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大暴雨的发生地点与我国的大地形也有密切关系。华南的暴雨出现在十万大山、云开大山和南岭的迎风坡。
  专家分析称,1963年8月,沿太行山东侧出现的特大暴雨的幕后推手是山脉抬升作用。1975年8月,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而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地形之中,同样由于地形作用,雨量骤增。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说,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面热力比原先大。这导致城区气温难以回落,水汽无法流失。在此次降雨过程中,正是由于地面热力大,产生对流运动,使得云系不断地新生和发展,加大了降雨强度。
  我国学者、专家分析170多个上海地区雨量观测站点资料发现,上海城市对降水的影响以汛期(5月至9月)的暴雨比较明显,在近30年的汛期降水分布上,市区降水量均明显高于郊区,呈现清晰的城市雨岛效应,而非汛期(10月至次年4月)及年平均雨量分布上则无此现象。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有关专家称,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地形、地貌及产汇流条件,造成地表植被和坑塘湖泊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大,地表滞水及渗透能力减弱,产汇流时间缩短,地表径流量增大,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增加,洪峰提前,使得原有防堤的防洪能力难以满足需要。
  近10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升温幅度比全球同期平均气温偏高。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我国将继续保持升温趋势,极端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增多增强趋势。
  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多雨期,八十年代后进入持续少雨期。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表示,“但2008年以后,有往多雨方向转的趋势。和近30年的常年平均值比,北京2008年降水偏多,2009年偏少,2010年接近常年平均值,去年偏多,而今年预计降水仍然偏多。”(据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3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噩运。第二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谷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让两人得以生存
这是一部从金钱关系的角度采分析近现代史走向的巨著。尼尔·弗格森试图说明:在现代社会的理念、文化、风尚、意识形态潮起潮落的背后,真正的推动者是金钱关系,是它重新勾画
背景与目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多种COX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实验观察不同浓度赖氨匹林(Aspis01)对
压裂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产能的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对多层系开发的低渗透油(井)田,多采用分层压裂。近年来,分层压裂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水平井油藏开发中。针对不动管柱分层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