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强与六分弱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和“弱”是一组常用的反义形容词,除了表示力量、程度的强弱,还可以用在数量成分后面辅助表达数量,“强”表示数量“有余、略多”,“弱”表示数量“不足、略少”。
   《木兰诗》中,木兰从沙场归来,天子对她赏赐有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诗中的数字“百千”是个约数(或称不定数),表示数量很多。“强”用在“百千”后就是“比百千还多、超过了百千”的意思,“百千强”用来极言赏赐之多。
   实际上,古代汉语里这种表述形式并不典型,形容词“弱”根本不能用在约数后面。“强”虽可用在约数后表数量,但也仅限于“百千”,且用例极为少见。我们在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里只检索到两例,除了《木兰诗》中这一例,还有一例如下:
   (1)长者还钱八十贯,董永只要百千强。(《敦煌变文》)
   这句话是描写董永为葬父而卖身,与人讨价还价的场面。长者还价八十贯钱,而董永希望价钱卖得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里,“强”“弱”表数量主要是用在数字加度量单位“尺、寸、分、石、斗、升”等构成的数量结构之后。如:
   (2)海龙王第三女,发长七尺强,衔来腹底卧,燕岂在称扬!(《敦煌变文》)
   (3)三曰硃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杜佑《通典》)
   (4)又曰,轵家釜三斗弱,轵家甑三斗一升。(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此外,“强”还可以用在系数词加位数词“十、百、千、万”构成的数量结构之后表数量。如:
   (5)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例(5)中的“四十强”是指年纪“四十多岁”,但所过不多。据考证,诗人岑参写作此诗时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强”和“弱”也可以表示数量,但用法与古代汉语不同,主要用在三种情形里:
   A.用在分数后面:
   (6)去年,我省计划投产的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全国总容量的六分之一强。
   (7)后来300分以上都可以上大学,大学生一下子就增加了至少是三分之一强、二分之一弱的样子。
   B.用在百分数后面:
   (8)德国对美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六点四,对日本的出口占百分之二强。
   (9)销售量从原占土豆制成品總销量的5%弱,激增到25%强。
   C.用在倍数的后面:
   (10)同时,美国政府还向菲军提供了运输机、直升机和步枪等装备,并决定今年向菲律宾提供702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这相当于去年的3倍强。
   这种用法是最近十来年出现的,最早出现在新闻媒体和网络语言中,现在书面语里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甚至有语言学家也开始使用这种表述形式。例如:
   (11)从音节结构看,口语词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分别是单音节词的5倍强,多音节词的4倍弱;同时,多音词也是单音词的1.5倍。(曹炜《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第39页)
   可见,这种表述形式虽然还不多见,但却是有生命力的,不容忽视。
   近年来“强”“弱”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数量表述形式:用在数词加地震强度计量单位“度”的后面,有点类似于古代“强”“弱”用在数字加度量单位后面的用法。例如:
   (12)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地震信息说,小千谷市土川观测所测得的烈度为6度强。
   (13)27日上午,新县发生了地震烈度为6度弱的余震,此后又发生了6次地震烈度为4度的余震。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虽有“十强”“二十强”“百强”这类说法,但这种用法的“强”不表数量,而是“最强、最佳”的意思。例如腾讯娱乐频道2014年8月25日的一则报道,标题是《2014香港小姐十强出炉,众佳丽美艳动人》,报道正文说:“2014香港小姐竞选准决赛昨晚在TVB电视广播城举行,十六位候选佳丽经过口才对答、晚装和泳装等多个环节,淘汰了六位佳丽后,十位佳丽成功跻身下周日举行的决赛”。报道正文内容明确指出“十强”就是“十位佳丽”。
其他文献
萧红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有某几种东西……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写的。《呼兰河传》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们似乎无法用小说的“三要素”来架构《呼兰河传》,我们只有回归语文的根本,抓住“文本语言”这根“缰绳”来探寻它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描写性语言:唱响生命的颂歌  陈钟梁先
期刊
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到了“深度学习”这一理念。  学者安富海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然后加以实施,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如何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实现
期刊
宋仁宗时期,外敌入侵,战事不断。许多志士仁人虽披肝沥胆,但统治者却浑噩度日,这使得志士们慷慨激昂中忧愤叹息,吟诵出了许多千古为之垂泪、为之激励的高亢之曲。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乐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①[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书(九年级下册)[M].
期刊
读写结合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对读写结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有效应用该方法,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然而,从现阶段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还是分开“走路”的,阅读教学所用时间长但质量不理想,而写作教学也无法得到阅读的帮助,因而双方都陷入了困境之中。为此,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就显得异常重要。笔者在自身多年教学
期刊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名著阅读是其中的重点部分,它对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用名著阅读,串起日常语文教学的精彩,用名著阅读,点亮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名著阅读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因地制宜,为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境,进入名著的意境中,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感受阅读的
期刊
伴随我国初中教育模式改革的日益创新,名著阅读整合导读成为当下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有关我国初中名著阅读整合导读策略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善,如对名著整合导读目标进行明确、加强细化及重点提取、注重阅读情感培养及自学意识增强、营造阅读氛围调动学生兴趣等,本次研究对初中名著阅读的整合导读策略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
期刊
阅读环节一直是语文课堂中的难点,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相应提升,成为目前教师探究的新内容,旨在以读为本,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先进的理念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方案,配以灵活的点拨和平等的互动等手段,改善课堂原有气氛,使学生释放出自身潜能,打开思维空间去阅读文章中的魅力,紧跟授课节奏探究更多内容,提升其语文能力。  一、以生为本,燃起阅读热情  新时期下,
期刊
自新课标施行并向纵深推进以来,素质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形成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最近阶段,为了更好地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构建这种目标下的课程活动体系,国家顶层设计再次提出“核心素养观”理论,为新时期学校教育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最广泛的应用基础,而且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成为核心素养培养中无可比拟的优质资源和优势平台。
期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段独白/旁白,已成为《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形象的代名词,也是莎士比亚的标志性语言,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或文本中流传,以“原声”或以各种戏仿的变体。前者是生活中迟疑者/犹疑者的“原型”——自从他被创造出来之后——后者则被称颂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有关《哈姆雷特》的评论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平所知甚少,对他的内心生
期刊
本文记叙了明代大儒王阳明“致良知”的两件“粗浅事”:一是在刑曹任职时严辞训斥克扣囚犯粮食以养猪的狱吏,并杀猪割肉以分给诸囚,后来自感此举是置主管官员于尴尬之地而不仁,因之深悔自责;一是辞却了乡人的“鬻产”之求,事后见其风景佳胜又后悔,由此引起了内心“悔”与“讼”的较量与争锋。区区两件小事,让人感到王阳明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都能做到知行相资,自觉地践行其“致良知”之说,使其心与理相通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