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势传媒即在众多传媒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媒形式。从整个多元传媒的格局来看,电子传媒显然是当之无愧的强势传媒;而从电子传媒这个范围来说,影视和网络又是强势传媒。在这个传媒无孔不入、铺天盖地的信息时代,强势传媒似乎可以君临一切,它直接介入社会的不同领域,介入千家万户,今天完全不受强势传媒影响的人微乎其微。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无不感受到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太电脑网络对我们的包围,尤其是电视、电影以及电脑网络等强势传媒构成了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宏伟景观,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们大多教人的生活方式。
电子传媒文艺以其科技含量和大面积的受众,占尽制作、传播、影响上的优势,这不能不引起作家们的怦然心动。为了自己不被冷落,也为了作品价值的最大化。作家们纷纷“触电”和“触网”。
如今的作家许多已经不以文学作品的纸面发表为终极的文学实现形式,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将文学的纸面发表作为谋求文学的脚本效应的一个中转站,纸面文学已经不再是他们追求的文学上的自我实现目标。相反他们追求自己的文学作品成为别的艺术形式的脚本——文学被脚本化了。作家“触电”指的就是作家追求文学作为光电媒体的脚本的实现,指的就是作家对纸面文学影视化的热烈追求。这正体现着文学创作主体对强势传媒作出的主动适应和改变,随着纸面文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一度被冷落的身份得以彰显,作品的价值得以大幅增值。
莫言的《红高粱》、王朔的《过把瘾就死》、苏童的《妻妾成群》、池莉的《太阳出世》、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刘震云的《手机》、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张平的《抉择》,都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还有海岩、王安忆、刘醒龙、东西、鬼子、李冯、北村等一大批作家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没有人准确统计过。究竟有多少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我们只知道这个数字肯定是惊人的。
作家(尤其是小说家)正与影视形成从未有过的合谋,共同营造当下的文学艺术景观。作家的人气需要借助影视传媒,影视传媒给了作家腾飞的翅膀。可以说,在影视传媒的强势影响下,绝大多数作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影视的垂青,都主动向影视传媒靠拢。虽然少数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决表示反对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但这种表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或者“假清高”,甚至有乘机炒作自己之嫌。
“触电”的作家不仅只有活着的作家,还有早已作古的作家。文学史上能够找到的所谓知名作家的经典名著大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许多还被改编成了多个影视版本。改编者也不问一问已经仙逝的作家是否愿意“触电”,就迫不及待地“电”他一把。随着纸媒文学的式微,传统的经典名著的确备受冷落,但经过这一“触电”的过程,死去的作家似乎还魂复活了,衰败的文学经典绽放出满园春色。传统的四大名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这是因为影视把它们送进了千家万户;年轻一代已经陌生的《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烈火金刚》等作品经由影视的传播,也重新焕发出它们的魅力,也被年轻人所喜闻乐见。
作家的“触电”除了指作家对纸面文学影视化的热烈追求外,其实还包括作家自身对在影视传媒中露影露脸的热衷。一些作家乐于充当电视节目中的嘉宾,并把能够充当嘉宾当作自己的荣耀,就好像自己的作品得了一个什么奖一样;也有一些作家深谙传媒的游戏规则,故意弄出一个什么新闻事件来炒作自己;还有一些作家干脆当起了电视栏目策划者甚至主持人,在声色光电的飘荡摇曳中保持自己的人气。
影视是强势传媒,网络也堪称强势传媒的后起之秀。作家们在纷纷“触电”的同时,也纷纷“触网”。“触网”首先体现为作家们纷纷尝试着电脑写作,将手中的笔升级为电脑键盘,将白纸黑字替换为临屏书写,将单手的奋笔疾书改为双手的上下翻飞,将传统的现实生活体验掺杂进网上的虚拟生活实践。“触网”还体现为作家们纷纷借助网络传播自己的作品,在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和准文学网站上,在千千万万的文学社区,我们会看到知名或不知名作家的许多作品。“触网”还表现为许多作家个人博客网页的建立和及时更新。作家余华开张了自己的博客,许多喜爱余华小说作品的读者闻讯后前去浏览,第一时间便看到了余华新鲜出炉的文章。冯骥才在博客上向读者表示,每周作两至三次的更新计划,内容包括他的散文、小说以及自己的行踪,他说,相对书本读者,博客的读者让他感到更加神奇和神秘;海岩的博客完全成了他的新作、新剧的宣传阵地,不仅有新剧男女演员的照片,还有自己养的宠物的照片……
在余华看来,网络传媒的“虚拟”与文学的“虚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也正是网络能够吸引众多作家云集于其麾下的原因之一。而实际上,网络传媒能吸引作家向其靠拢的原因远不止这些,博士网络作家邢育森对此有经典的概括:“网络的魅力,或者说魔力,在于愿望实现的方便性、快速性和简易性;愿望实现的隐蔽性、匿名性、安全性;交际对象的陌生化、戏剧化、浪漫化;交际对象的常新性、可换性、符号性;网络表达的真实性、自由性、随意性。人们在网下拥有的是时间,失去的是欢乐;在网上失去的是时间,拥有的是欢乐。网络就是一种成功的、低成本的、方便易行的、可以把人们的生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满足的东西。”是的。正是因为网络传媒的便捷性、互动性、神奇性、多媒体性、自由性等特性,才使网络成为强势传媒,才使许多作家乐于“触网”,才使纸媒上的文学创作主体纷纷向网络上的创作主体转化。
作家的“触电”与“触网”正是强势传媒凝聚力的鲜明体现,也体现了文学主体面对时代要求作出的自适性改变。通过这种改变,作家继续保持着他们的人气,作品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文学继续生存在我们周围,文学继续发挥着它能够发挥的作用。
编校:郑艳
电子传媒文艺以其科技含量和大面积的受众,占尽制作、传播、影响上的优势,这不能不引起作家们的怦然心动。为了自己不被冷落,也为了作品价值的最大化。作家们纷纷“触电”和“触网”。
如今的作家许多已经不以文学作品的纸面发表为终极的文学实现形式,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将文学的纸面发表作为谋求文学的脚本效应的一个中转站,纸面文学已经不再是他们追求的文学上的自我实现目标。相反他们追求自己的文学作品成为别的艺术形式的脚本——文学被脚本化了。作家“触电”指的就是作家追求文学作为光电媒体的脚本的实现,指的就是作家对纸面文学影视化的热烈追求。这正体现着文学创作主体对强势传媒作出的主动适应和改变,随着纸面文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一度被冷落的身份得以彰显,作品的价值得以大幅增值。
莫言的《红高粱》、王朔的《过把瘾就死》、苏童的《妻妾成群》、池莉的《太阳出世》、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刘震云的《手机》、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张平的《抉择》,都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还有海岩、王安忆、刘醒龙、东西、鬼子、李冯、北村等一大批作家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没有人准确统计过。究竟有多少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我们只知道这个数字肯定是惊人的。
作家(尤其是小说家)正与影视形成从未有过的合谋,共同营造当下的文学艺术景观。作家的人气需要借助影视传媒,影视传媒给了作家腾飞的翅膀。可以说,在影视传媒的强势影响下,绝大多数作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影视的垂青,都主动向影视传媒靠拢。虽然少数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决表示反对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但这种表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或者“假清高”,甚至有乘机炒作自己之嫌。
“触电”的作家不仅只有活着的作家,还有早已作古的作家。文学史上能够找到的所谓知名作家的经典名著大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许多还被改编成了多个影视版本。改编者也不问一问已经仙逝的作家是否愿意“触电”,就迫不及待地“电”他一把。随着纸媒文学的式微,传统的经典名著的确备受冷落,但经过这一“触电”的过程,死去的作家似乎还魂复活了,衰败的文学经典绽放出满园春色。传统的四大名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这是因为影视把它们送进了千家万户;年轻一代已经陌生的《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烈火金刚》等作品经由影视的传播,也重新焕发出它们的魅力,也被年轻人所喜闻乐见。
作家的“触电”除了指作家对纸面文学影视化的热烈追求外,其实还包括作家自身对在影视传媒中露影露脸的热衷。一些作家乐于充当电视节目中的嘉宾,并把能够充当嘉宾当作自己的荣耀,就好像自己的作品得了一个什么奖一样;也有一些作家深谙传媒的游戏规则,故意弄出一个什么新闻事件来炒作自己;还有一些作家干脆当起了电视栏目策划者甚至主持人,在声色光电的飘荡摇曳中保持自己的人气。
影视是强势传媒,网络也堪称强势传媒的后起之秀。作家们在纷纷“触电”的同时,也纷纷“触网”。“触网”首先体现为作家们纷纷尝试着电脑写作,将手中的笔升级为电脑键盘,将白纸黑字替换为临屏书写,将单手的奋笔疾书改为双手的上下翻飞,将传统的现实生活体验掺杂进网上的虚拟生活实践。“触网”还体现为作家们纷纷借助网络传播自己的作品,在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和准文学网站上,在千千万万的文学社区,我们会看到知名或不知名作家的许多作品。“触网”还表现为许多作家个人博客网页的建立和及时更新。作家余华开张了自己的博客,许多喜爱余华小说作品的读者闻讯后前去浏览,第一时间便看到了余华新鲜出炉的文章。冯骥才在博客上向读者表示,每周作两至三次的更新计划,内容包括他的散文、小说以及自己的行踪,他说,相对书本读者,博客的读者让他感到更加神奇和神秘;海岩的博客完全成了他的新作、新剧的宣传阵地,不仅有新剧男女演员的照片,还有自己养的宠物的照片……
在余华看来,网络传媒的“虚拟”与文学的“虚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也正是网络能够吸引众多作家云集于其麾下的原因之一。而实际上,网络传媒能吸引作家向其靠拢的原因远不止这些,博士网络作家邢育森对此有经典的概括:“网络的魅力,或者说魔力,在于愿望实现的方便性、快速性和简易性;愿望实现的隐蔽性、匿名性、安全性;交际对象的陌生化、戏剧化、浪漫化;交际对象的常新性、可换性、符号性;网络表达的真实性、自由性、随意性。人们在网下拥有的是时间,失去的是欢乐;在网上失去的是时间,拥有的是欢乐。网络就是一种成功的、低成本的、方便易行的、可以把人们的生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满足的东西。”是的。正是因为网络传媒的便捷性、互动性、神奇性、多媒体性、自由性等特性,才使网络成为强势传媒,才使许多作家乐于“触网”,才使纸媒上的文学创作主体纷纷向网络上的创作主体转化。
作家的“触电”与“触网”正是强势传媒凝聚力的鲜明体现,也体现了文学主体面对时代要求作出的自适性改变。通过这种改变,作家继续保持着他们的人气,作品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文学继续生存在我们周围,文学继续发挥着它能够发挥的作用。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