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砖雕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并赋予建筑丰富的表情。本文从研究临夏砖雕的历史价值入手,总结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期使临夏砖雕艺术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临夏砖雕艺术;建筑艺术;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26-02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为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砖雕更是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品。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当地的寺院庙观、馆舍建筑及民宅的山墙影壁、大门通道、屋脊栏杆等处,都可以看到许多构图饱满、立意新颖、雕工精湛、形象生动的砖雕作品。临夏砖雕既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建筑浑然一体,极具生活情趣。
一、临夏砖雕艺术的历史价值
(一)建筑装饰的点睛之笔
我国传统建筑不仅建造工艺精湛,装饰也极为考究,几乎所有醒目部位都有题材丰富、雕刻精美的砖雕。作为建筑的装饰手段,砖雕在能工巧匠的构思下被分布在整个建筑群落的各个不同位置,临夏砖雕装饰部位有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处。
砖雕题材广泛,多寓美好祝愿内容,有苍松、翠柏、梅兰竹菊、奇草艳花,有松鹤、喜鹊、百鸟、松鼠、柏鹿,更多的是仿木斗拱、雀替、檩椽以及卷草、花纹图案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气魄雄伟,有的素雅大方。其中以回族政要马步青的住宅东公馆为代表。它以大门两侧砖雕花瓶式立柱呈现出鲜明的伊斯兰特色,构成了一个砖雕的艺术馆。由于历代官豪雕栏画廊,普通农家也竞相效仿,因而促进了砖雕艺术在临夏的发展。以砖雕装饰农村民居门楼的风气甚至相沿至今,长盛不衰,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当地有许多享有盛名的砖雕艺人,在集市上,也经常有现成的砖雕作品在出售。至今在那里的清真寺、庭院别墅和民间住宅的山墙影壁、甬道门洞上到处都能观赏到精美绝伦的砖雕。
(二)回族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
临夏地处祖国西北,为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文化和回族风情独特。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共存和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其多样性特征。砖雕艺术受宋代以來的中原文化和汉族雕刻影响很深,但在题材的选择、装饰形式及艺术风格方面,仍然保持着典型的伊斯兰特色。
花卉草木为临夏砖雕的主要表现内容,从文化背景分析,带有明显的民族情结。如葡萄、玫瑰等植物都是从原产地中亚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域,而临夏回族又擅长种植牡丹、葡萄、葫芦等,特别对牡丹情有独钟。所谓“河州花儿甲天下”的“花儿”即指牡丹。因而,砖雕作品多花卉,与当地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夏砖雕的装饰纹样多传统的卷草纹、祥云纹、几何纹、字环纹、博古纹,用于影壁、山墙、门楣、斗拱、腰束的装饰,与主体雕刻遥相呼应,在形式上动静有序、疏密相间,刚劲有力的直线与柔和丰满的曲线交替使用,显得极有秩序感且富有变化。
临夏回族砖雕中还有一特殊现象,雕刻中均不见人物形象出现,即使是表现八仙过海这样的神话题材,也不显现真实人物,而使用暗喻的手法,以八仙使用的宝物为雕刻内容。这与伊斯兰文化中禁止偶像崇拜有关,因为回族笃信伊斯兰教,真主独一,不崇拜任何偶像。
(三)理想生活的寓意寄托
传统砖雕所选用的题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表达了人们对纳吉迎祥的期盼和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临夏砖雕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构思新颖,富有诗意和浓厚生活气息,取材广泛,图案装饰性强。图案主要为吉祥纹样、吉祥主题和社会生活三大类题材。吉祥纹样常见的有:代表尊贵的龙纹、凤纹图案,代表威严的狮、虎图案,代表净土的莲花纹图案,代表富贵的牡丹纹图案,表示祥和的祥云纹图案。经常制作的吉祥主题有松鹤延年图、五福捧寿图、石榴双喜图、碧波荷花图、富贵寿考图案等。照壁与嵌墙的题材有松、鹤、鹿图案以示长寿之意,梅、兰、竹、菊代表高洁之意。围墙与圆旋门多用圆形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几何形图案,如回纹盘长,寓意连续不断,锦葵、步步锦表示前程似锦,冰裂纹表示纯洁,套方、井口表示富有,琴、棋、书、画图案,代表儒雅。金钟玉罄、吉庆如意、道家八宝等纹饰图案也很常用,象征性的谐音图案在砖调装饰上比比皆是,如蝙蝠(有福)、瓶(平安)、柿和如意(事事如意)、笔和锭及如意(必定如意)、蝙蝠和铜钱(福在眼前)等。除传统纹样外,还以实物为蓝本,直接运用于砖雕之中,如蝴蝶楼的砖雕中出现的蒲公英等写实花草图案。
二、临夏砖雕产业的开发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不断革新。近年来,由于砖雕艺人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普通砖雕装饰市场逐步萎缩,砖雕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低,年轻一代又不远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砖雕技艺濒临失传的险境,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现象。
(一)临夏砖雕产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临夏砖雕创作过程、技法,与其他民间手工技艺一样也面临着艺人断代问题。长期以来,民间艺人收入少,社会地位较低,年青一代不愿从事,渐显后继乏人现象。随着临夏砖雕产业式开发,对外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砖雕市场有了一定的扩展,伴随而来的却是传统雕刻技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砖雕公司及部分作坊进行分段流水雕刻,即每个雕刻工匠只负责一部分,期间略去题材创作、制图等过程,一幅砖雕作品最终由多位工匠合作完成,并且在雕刻技法上做了很多改动,使其与传统雕刻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此种方法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其砖雕作品缺乏整体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缺失艺术气韵和文化内涵,很难出现巧夺天工珍宝之作。在这一雕刻过程中,雕刻工匠无法习得全部雕刻创作过程,逐渐导致行业内部题材创作、制图、雕刻、修饰加工等环节相互脱节,雕刻工匠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所培育的仅是熟练工而已,技艺传承中断现象愈加突出。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临夏砖雕对雕刻艺人具有较高要求,从事这一行业须具有绘画、书法、古典诗赋和雕刻技艺等方面基本素养。然而,通过产业开发式保护,一些企业和作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雕刻艺人要求不高。据统计,临夏从事砖雕的人员有 2000 多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临夏砖雕理论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致使砖雕产业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加之分段制作“流水线”式的雕刻,作品缺乏创新,缺乏应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凸显文化产品缺文化的尴尬境地。
(二)临夏砖雕产业开发前景
临夏发展砖雕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有三种:一是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临夏文化资源的实际,应该选择适合临夏回族砖雕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应该采取资源型+制造型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具有独占性的莲花山花儿、拱北建筑群、穆斯林节日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发展民族产品加工业,使得临夏砖雕实现高科技、规模化生产。其主要思路一是让游客来“看”独特的不能物化的临夏回族文化精神产品,二是我们自己“生产”独特的回族文化物质产品。“看”和“生产”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政策、科技等各方面的扶持。
为了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2003 年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当地的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专门对临夏砖雕做了详细的普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摸清了一批具有较高造诣的雕刻艺人,这一工作为全面保护临夏砖雕打下了基础。之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当地政府确立扶持几家文化龙头企业,以培育砖雕产业模式全面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通过几年的发展,在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下临夏砖雕对外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年产量达到 3 万平方米,总产值 4 億多元,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四川、宁夏、山东等省区,部分产品远销国外,临夏砖雕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砖雕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临夏砖雕技艺延续问题,传统临夏砖雕技艺仍面临失传的险境。
临夏砖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其产业发展方面,技艺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展现是其发展的灵魂。因此,在这两方面凸显的问题是临夏砖雕产业是否能够规模化的关键所在。首先,在技艺的传承上要把砖雕技艺的精华理论化,著书立说,打破口传心授的古老模式。其次,在传授人的选择上,要打破民族界限,汉族、回族或者其他有兴趣和资质的人都可以吸收进来,使其创作队伍多样化,这样有利于砖雕产业的发展。第三,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提高艺人的基本素养和文化层次,使创作的作品在产业机械化的生产线上保持创造性和延展性,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古老技艺的传承与现代产业式开发并非一对不可调合的矛盾,只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艺术延续和弘扬之间的关系,二者就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传承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开发进一步延展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二者之间关系协调处理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当好这个角色,在扶持和培育文化企业、开发文化产业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艺术创新,挖掘文化内涵,增加艺术价值,进而增强其文化产品竞争力。另外,政府、文化部门要大力扶持民间艺人,加强民间艺人培训工作,引导企业重视艺术人才培养,使这种古老的技艺传承不断延续。
[关键词]临夏砖雕艺术;建筑艺术;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26-02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为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砖雕更是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品。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当地的寺院庙观、馆舍建筑及民宅的山墙影壁、大门通道、屋脊栏杆等处,都可以看到许多构图饱满、立意新颖、雕工精湛、形象生动的砖雕作品。临夏砖雕既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建筑浑然一体,极具生活情趣。
一、临夏砖雕艺术的历史价值
(一)建筑装饰的点睛之笔
我国传统建筑不仅建造工艺精湛,装饰也极为考究,几乎所有醒目部位都有题材丰富、雕刻精美的砖雕。作为建筑的装饰手段,砖雕在能工巧匠的构思下被分布在整个建筑群落的各个不同位置,临夏砖雕装饰部位有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处。
砖雕题材广泛,多寓美好祝愿内容,有苍松、翠柏、梅兰竹菊、奇草艳花,有松鹤、喜鹊、百鸟、松鼠、柏鹿,更多的是仿木斗拱、雀替、檩椽以及卷草、花纹图案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气魄雄伟,有的素雅大方。其中以回族政要马步青的住宅东公馆为代表。它以大门两侧砖雕花瓶式立柱呈现出鲜明的伊斯兰特色,构成了一个砖雕的艺术馆。由于历代官豪雕栏画廊,普通农家也竞相效仿,因而促进了砖雕艺术在临夏的发展。以砖雕装饰农村民居门楼的风气甚至相沿至今,长盛不衰,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当地有许多享有盛名的砖雕艺人,在集市上,也经常有现成的砖雕作品在出售。至今在那里的清真寺、庭院别墅和民间住宅的山墙影壁、甬道门洞上到处都能观赏到精美绝伦的砖雕。
(二)回族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
临夏地处祖国西北,为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文化和回族风情独特。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共存和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其多样性特征。砖雕艺术受宋代以來的中原文化和汉族雕刻影响很深,但在题材的选择、装饰形式及艺术风格方面,仍然保持着典型的伊斯兰特色。
花卉草木为临夏砖雕的主要表现内容,从文化背景分析,带有明显的民族情结。如葡萄、玫瑰等植物都是从原产地中亚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域,而临夏回族又擅长种植牡丹、葡萄、葫芦等,特别对牡丹情有独钟。所谓“河州花儿甲天下”的“花儿”即指牡丹。因而,砖雕作品多花卉,与当地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夏砖雕的装饰纹样多传统的卷草纹、祥云纹、几何纹、字环纹、博古纹,用于影壁、山墙、门楣、斗拱、腰束的装饰,与主体雕刻遥相呼应,在形式上动静有序、疏密相间,刚劲有力的直线与柔和丰满的曲线交替使用,显得极有秩序感且富有变化。
临夏回族砖雕中还有一特殊现象,雕刻中均不见人物形象出现,即使是表现八仙过海这样的神话题材,也不显现真实人物,而使用暗喻的手法,以八仙使用的宝物为雕刻内容。这与伊斯兰文化中禁止偶像崇拜有关,因为回族笃信伊斯兰教,真主独一,不崇拜任何偶像。
(三)理想生活的寓意寄托
传统砖雕所选用的题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表达了人们对纳吉迎祥的期盼和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临夏砖雕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构思新颖,富有诗意和浓厚生活气息,取材广泛,图案装饰性强。图案主要为吉祥纹样、吉祥主题和社会生活三大类题材。吉祥纹样常见的有:代表尊贵的龙纹、凤纹图案,代表威严的狮、虎图案,代表净土的莲花纹图案,代表富贵的牡丹纹图案,表示祥和的祥云纹图案。经常制作的吉祥主题有松鹤延年图、五福捧寿图、石榴双喜图、碧波荷花图、富贵寿考图案等。照壁与嵌墙的题材有松、鹤、鹿图案以示长寿之意,梅、兰、竹、菊代表高洁之意。围墙与圆旋门多用圆形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几何形图案,如回纹盘长,寓意连续不断,锦葵、步步锦表示前程似锦,冰裂纹表示纯洁,套方、井口表示富有,琴、棋、书、画图案,代表儒雅。金钟玉罄、吉庆如意、道家八宝等纹饰图案也很常用,象征性的谐音图案在砖调装饰上比比皆是,如蝙蝠(有福)、瓶(平安)、柿和如意(事事如意)、笔和锭及如意(必定如意)、蝙蝠和铜钱(福在眼前)等。除传统纹样外,还以实物为蓝本,直接运用于砖雕之中,如蝴蝶楼的砖雕中出现的蒲公英等写实花草图案。
二、临夏砖雕产业的开发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不断革新。近年来,由于砖雕艺人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普通砖雕装饰市场逐步萎缩,砖雕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低,年轻一代又不远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砖雕技艺濒临失传的险境,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现象。
(一)临夏砖雕产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临夏砖雕创作过程、技法,与其他民间手工技艺一样也面临着艺人断代问题。长期以来,民间艺人收入少,社会地位较低,年青一代不愿从事,渐显后继乏人现象。随着临夏砖雕产业式开发,对外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砖雕市场有了一定的扩展,伴随而来的却是传统雕刻技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砖雕公司及部分作坊进行分段流水雕刻,即每个雕刻工匠只负责一部分,期间略去题材创作、制图等过程,一幅砖雕作品最终由多位工匠合作完成,并且在雕刻技法上做了很多改动,使其与传统雕刻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此种方法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其砖雕作品缺乏整体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缺失艺术气韵和文化内涵,很难出现巧夺天工珍宝之作。在这一雕刻过程中,雕刻工匠无法习得全部雕刻创作过程,逐渐导致行业内部题材创作、制图、雕刻、修饰加工等环节相互脱节,雕刻工匠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所培育的仅是熟练工而已,技艺传承中断现象愈加突出。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临夏砖雕对雕刻艺人具有较高要求,从事这一行业须具有绘画、书法、古典诗赋和雕刻技艺等方面基本素养。然而,通过产业开发式保护,一些企业和作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雕刻艺人要求不高。据统计,临夏从事砖雕的人员有 2000 多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临夏砖雕理论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致使砖雕产业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加之分段制作“流水线”式的雕刻,作品缺乏创新,缺乏应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凸显文化产品缺文化的尴尬境地。
(二)临夏砖雕产业开发前景
临夏发展砖雕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有三种:一是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临夏文化资源的实际,应该选择适合临夏回族砖雕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应该采取资源型+制造型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具有独占性的莲花山花儿、拱北建筑群、穆斯林节日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发展民族产品加工业,使得临夏砖雕实现高科技、规模化生产。其主要思路一是让游客来“看”独特的不能物化的临夏回族文化精神产品,二是我们自己“生产”独特的回族文化物质产品。“看”和“生产”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政策、科技等各方面的扶持。
为了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2003 年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当地的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专门对临夏砖雕做了详细的普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摸清了一批具有较高造诣的雕刻艺人,这一工作为全面保护临夏砖雕打下了基础。之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当地政府确立扶持几家文化龙头企业,以培育砖雕产业模式全面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通过几年的发展,在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下临夏砖雕对外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年产量达到 3 万平方米,总产值 4 億多元,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四川、宁夏、山东等省区,部分产品远销国外,临夏砖雕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砖雕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临夏砖雕技艺延续问题,传统临夏砖雕技艺仍面临失传的险境。
临夏砖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其产业发展方面,技艺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展现是其发展的灵魂。因此,在这两方面凸显的问题是临夏砖雕产业是否能够规模化的关键所在。首先,在技艺的传承上要把砖雕技艺的精华理论化,著书立说,打破口传心授的古老模式。其次,在传授人的选择上,要打破民族界限,汉族、回族或者其他有兴趣和资质的人都可以吸收进来,使其创作队伍多样化,这样有利于砖雕产业的发展。第三,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提高艺人的基本素养和文化层次,使创作的作品在产业机械化的生产线上保持创造性和延展性,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古老技艺的传承与现代产业式开发并非一对不可调合的矛盾,只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艺术延续和弘扬之间的关系,二者就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传承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开发进一步延展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二者之间关系协调处理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当好这个角色,在扶持和培育文化企业、开发文化产业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艺术创新,挖掘文化内涵,增加艺术价值,进而增强其文化产品竞争力。另外,政府、文化部门要大力扶持民间艺人,加强民间艺人培训工作,引导企业重视艺术人才培养,使这种古老的技艺传承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