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某项目为例,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的各项细则要求,以绿色建筑三星级为目标,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运用多项节能技术,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探讨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以寻求一个舒适健康、技术适用、可持续发展和可推广的方案。
【关键词】:多元通风;土壤热泵;节能技术;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Q93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设总体规模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每年都新建大量建筑,预计到2020年,全国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大都配备了采暖通风或空调设施,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对自然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
1.项目概况
某项目用地总面积约60000 m2,地上一层办公,地下一层为展示空间;南北侧展示空间之间,地上为该项目入口空间,地下为报告厅、设备间及库房。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0518m2,其中地下层为4178m2,首层为4322m2,二层为2018m2。该项目以低碳为目标,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打造绿色建筑典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能源问题。在建筑能耗中,大约50%~60%用于供暖空调,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是实施绿色建筑的重要保障。该项目在设计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可利用的地热资源情况,采用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实现空调系统低碳节能运行。
2.1空调冷热源系统
该项目空调冷热源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空调计算冷负荷为1356kW,热负荷为1085kW。选用2台水冷螺杆式热泵机组,一机二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供冷时,提供7/12℃冷水,单机容量为700kW,耗电量125kW,制冷能效比(COP)5.6,供热时,提供45/40℃热水,单机容量为770kW,制热能效比(COP)4.8,能效等级达到国家一级。设置两台容量为90m3/h闭式冷却塔,平衡放热和吸热季节波动,稳定地源侧土壤温度,避免土壤出现“热堆积”现象,实现空调冷热源系统高效和稳定运行。空调冷热水系统均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每台热泵机组搭配一台冷水泵、一台热水泵和一台冷却水泵,空调冷热水泵流量为132 m3/h,扬程为280kPa,效率≥80%;地源侧循环水热水泵流量为100 m3/h,扬程为230kPa,效率≥80%;冷却塔侧水泵流量为80 m3/h,扬程为250kPa,效率≥80%。空调冷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为0.0164,优于“标准”中对水泵输送能效的要求。
图1 空调冷热源系统原理图
2.2变频调速技术
“标准”要求通风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和部分空间利用时不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对此,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空调负荷的动态特性,在空调循环水泵和空气处理机组配置变频调速电机,使得水泵和风柜可以适应空调负荷的变化规律。当空调负荷低于峰值负荷时,通过变频器调节风机和水泵的转速,减少送风量和水泵循环流量,明显地节省风水系统的输送能耗。
2.3热回收技术
考虑到该项目人员密度大,所需新风量大,新风能耗高,在设计中采用了切实可靠的空气热回收措施。在部分空气处理机组中设置了新、排风全热交换装置,利用室内空调排风,在夏季对室外高热高湿新风进行预冷除湿,在冬季对室外低温干燥新风进行预热加湿,从而减少新风能源消耗,降低空调冷热源机组的装机容量。
2.4置换式通风技术
“标准”鼓励采用新型节能的空气调节方式,因此,该项目设计在大空间的空调场所采用置换送风方式,将略低于室内人员活动区温度的新鲜空气以很低的速度直接送人人员活动区,在地板上形成一层空气湖,当送风遇到室内的热源时被加热,产生向上的对流气流,形成室内空气运动的主导气流。排风口设置在房间的顶部,将污浊空气排出。置换通风与传统混合式通风相比,不必考虑消除全室性余热和不洁空气,仅需要考虑人员活动区的余热和不洁空气,因此,其能耗仅为全室混合通风系统的57%~59%,与此同时,又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人员活动区的不洁空气浓度仅为传统混合式通风系统的50%。可见,采用置换通风技术,不仅节约能耗,并且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度。
2.5多元通风技术
针对“标准”中对利用室外新风空调的要求,在空调通风系统采用了多元通风技术,这是一种以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空气调节交互使用来保持满意的室内环境的空调技术。在全空气系统的新风入口及其通路均按全新风配置,通过调节新、回风阀门的开度,实现空调季节按最小新风运行;过渡季节利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引入室外新风,或通过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消除室内的余热,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机组的运行时间,减少了空调运行能耗。统计分析表明,室内温度低于30℃且高于15℃的时间为1320h,超过总工作时间的90%以上,其中,极个别房间在少数时间内温度高于30℃,在过渡季节室温高于30℃的总时间数为11h,多在中午13:00前后,此时室外温度在27℃左右,可加大机械通风风量,消除室内余热;室温低于15℃的时间有95%以上分布在20:00~8:00,该时间段不属于工作时间,不考虑人体舒适度要求。因此,在过渡季节,关停热泵机组,室内基本上可满足热舒适性要求。
2.6可再生能源
该项目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为冬季热源,年提供采暖空调热量24万kWh,土壤热泵承担100%采暖空调负荷。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通过将传统空调器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延伸至土壤地下,使其与浅层岩土进行热交换,冬季从土壤里提取的热量,转移到建筑物室内供暖,同时储存冷能,以备夏用;夏季又从土壤里提取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室内供冷,同时储存热能,以备冬季使用。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的能源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是一种典型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式,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具体体现。
图2 地源热泵工作原理图
此外,在该项目的玻璃廊道天窗设置水喷雾系统,把玻璃表面温度降至28~29℃,同时吸收了部分太阳辐射热,明顯地降低玻璃廊道的空调冷负荷。
3.室内环境质量
根据不同房间、区域划分不同的空调系统,每个房间或空调区域均可个别调节,使房间内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外墙、内墙、屋顶和外窗的传热系数分别为0.80、2.0、0.63、0.44和2.0W/(m2·K),门窗采用气密性良好的断热型塑钢窗框高透低辐射中空Low-E玻璃,从而避免围护结构的内部或表面出现冷凝现象。设计新风量如表1所示,新风采气口和室内排风口的水平距离均大于10m,保证建筑物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空调通风系统设置过滤器过滤空气尘埃,室内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可根据浓度调节新风量。上述所有举措,既保证了室内环境质量舒适、健康,又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
表1 新风量标准一览表(m3 /h·人)
4.结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系统节能理论,系统把握各种因素在建筑能耗中的耦合关系,把暖通专业中多领域协同攻关的节能模式落实到设计中去。该项目投入使用,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期间,室内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新风量、噪声和气流速度等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该项目的暖通系统并没有运用非常复杂的新技术,而是通过采用使用合适、低成本的技术———土壤源热泵、变频调速、空气热回收、置换通风和多元通风等技术。不仅所耗能源大为减少,而且通风带来了健康效应。低碳环保是可持续建筑发展的方向,本项目的设计完全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导下展开,空调系统也经历了一段供冷和供暖期的运行考验,节能效果明显,为今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万蓉,刘加平,孔德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2).
【2】建设部.中国楼市【N】.中国建设报,2005.8.2.
【3】孙志娟.绿色建筑面临的技术与经济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5).
【关键词】:多元通风;土壤热泵;节能技术;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Q93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设总体规模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每年都新建大量建筑,预计到2020年,全国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大都配备了采暖通风或空调设施,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对自然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
1.项目概况
某项目用地总面积约60000 m2,地上一层办公,地下一层为展示空间;南北侧展示空间之间,地上为该项目入口空间,地下为报告厅、设备间及库房。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0518m2,其中地下层为4178m2,首层为4322m2,二层为2018m2。该项目以低碳为目标,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打造绿色建筑典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能源问题。在建筑能耗中,大约50%~60%用于供暖空调,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是实施绿色建筑的重要保障。该项目在设计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可利用的地热资源情况,采用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实现空调系统低碳节能运行。
2.1空调冷热源系统
该项目空调冷热源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空调计算冷负荷为1356kW,热负荷为1085kW。选用2台水冷螺杆式热泵机组,一机二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供冷时,提供7/12℃冷水,单机容量为700kW,耗电量125kW,制冷能效比(COP)5.6,供热时,提供45/40℃热水,单机容量为770kW,制热能效比(COP)4.8,能效等级达到国家一级。设置两台容量为90m3/h闭式冷却塔,平衡放热和吸热季节波动,稳定地源侧土壤温度,避免土壤出现“热堆积”现象,实现空调冷热源系统高效和稳定运行。空调冷热水系统均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每台热泵机组搭配一台冷水泵、一台热水泵和一台冷却水泵,空调冷热水泵流量为132 m3/h,扬程为280kPa,效率≥80%;地源侧循环水热水泵流量为100 m3/h,扬程为230kPa,效率≥80%;冷却塔侧水泵流量为80 m3/h,扬程为250kPa,效率≥80%。空调冷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为0.0164,优于“标准”中对水泵输送能效的要求。
图1 空调冷热源系统原理图
2.2变频调速技术
“标准”要求通风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和部分空间利用时不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对此,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空调负荷的动态特性,在空调循环水泵和空气处理机组配置变频调速电机,使得水泵和风柜可以适应空调负荷的变化规律。当空调负荷低于峰值负荷时,通过变频器调节风机和水泵的转速,减少送风量和水泵循环流量,明显地节省风水系统的输送能耗。
2.3热回收技术
考虑到该项目人员密度大,所需新风量大,新风能耗高,在设计中采用了切实可靠的空气热回收措施。在部分空气处理机组中设置了新、排风全热交换装置,利用室内空调排风,在夏季对室外高热高湿新风进行预冷除湿,在冬季对室外低温干燥新风进行预热加湿,从而减少新风能源消耗,降低空调冷热源机组的装机容量。
2.4置换式通风技术
“标准”鼓励采用新型节能的空气调节方式,因此,该项目设计在大空间的空调场所采用置换送风方式,将略低于室内人员活动区温度的新鲜空气以很低的速度直接送人人员活动区,在地板上形成一层空气湖,当送风遇到室内的热源时被加热,产生向上的对流气流,形成室内空气运动的主导气流。排风口设置在房间的顶部,将污浊空气排出。置换通风与传统混合式通风相比,不必考虑消除全室性余热和不洁空气,仅需要考虑人员活动区的余热和不洁空气,因此,其能耗仅为全室混合通风系统的57%~59%,与此同时,又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人员活动区的不洁空气浓度仅为传统混合式通风系统的50%。可见,采用置换通风技术,不仅节约能耗,并且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度。
2.5多元通风技术
针对“标准”中对利用室外新风空调的要求,在空调通风系统采用了多元通风技术,这是一种以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空气调节交互使用来保持满意的室内环境的空调技术。在全空气系统的新风入口及其通路均按全新风配置,通过调节新、回风阀门的开度,实现空调季节按最小新风运行;过渡季节利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引入室外新风,或通过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消除室内的余热,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机组的运行时间,减少了空调运行能耗。统计分析表明,室内温度低于30℃且高于15℃的时间为1320h,超过总工作时间的90%以上,其中,极个别房间在少数时间内温度高于30℃,在过渡季节室温高于30℃的总时间数为11h,多在中午13:00前后,此时室外温度在27℃左右,可加大机械通风风量,消除室内余热;室温低于15℃的时间有95%以上分布在20:00~8:00,该时间段不属于工作时间,不考虑人体舒适度要求。因此,在过渡季节,关停热泵机组,室内基本上可满足热舒适性要求。
2.6可再生能源
该项目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为冬季热源,年提供采暖空调热量24万kWh,土壤热泵承担100%采暖空调负荷。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通过将传统空调器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延伸至土壤地下,使其与浅层岩土进行热交换,冬季从土壤里提取的热量,转移到建筑物室内供暖,同时储存冷能,以备夏用;夏季又从土壤里提取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室内供冷,同时储存热能,以备冬季使用。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的能源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是一种典型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式,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具体体现。
图2 地源热泵工作原理图
此外,在该项目的玻璃廊道天窗设置水喷雾系统,把玻璃表面温度降至28~29℃,同时吸收了部分太阳辐射热,明顯地降低玻璃廊道的空调冷负荷。
3.室内环境质量
根据不同房间、区域划分不同的空调系统,每个房间或空调区域均可个别调节,使房间内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外墙、内墙、屋顶和外窗的传热系数分别为0.80、2.0、0.63、0.44和2.0W/(m2·K),门窗采用气密性良好的断热型塑钢窗框高透低辐射中空Low-E玻璃,从而避免围护结构的内部或表面出现冷凝现象。设计新风量如表1所示,新风采气口和室内排风口的水平距离均大于10m,保证建筑物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空调通风系统设置过滤器过滤空气尘埃,室内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可根据浓度调节新风量。上述所有举措,既保证了室内环境质量舒适、健康,又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
表1 新风量标准一览表(m3 /h·人)
4.结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系统节能理论,系统把握各种因素在建筑能耗中的耦合关系,把暖通专业中多领域协同攻关的节能模式落实到设计中去。该项目投入使用,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期间,室内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新风量、噪声和气流速度等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该项目的暖通系统并没有运用非常复杂的新技术,而是通过采用使用合适、低成本的技术———土壤源热泵、变频调速、空气热回收、置换通风和多元通风等技术。不仅所耗能源大为减少,而且通风带来了健康效应。低碳环保是可持续建筑发展的方向,本项目的设计完全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导下展开,空调系统也经历了一段供冷和供暖期的运行考验,节能效果明显,为今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万蓉,刘加平,孔德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2).
【2】建设部.中国楼市【N】.中国建设报,2005.8.2.
【3】孙志娟.绿色建筑面临的技术与经济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