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高清“和“薄型化‘是今年液晶电视的两大热点,而后一个特点在10月24日召开的日本国际平板显示论坛(FPD lnlemallonaI)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日韩以及我国台湾的面板和整机厂商展开了一场“薄型化战役”,面板以及整机的薄度不断被刷新,这仿佛是一场挑战极限的“战役”——“没有最薄,只有更薄”。
面板:薄度逼近“极致”
液晶电视要减少厚度,首先要减少液晶面板的厚度。在刚刚结束的2007FPD论坛上,主要面板企业都推出创纪录的超薄液晶面板:三星、LG Philip和友达均展示了厚度低于20mm的超薄液晶面板,而且前两家的产品同时在分辨率方面达到了全高清水平。(见表1)
“液晶面板要缩小厚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缩小背照灯的厚度。”TCL研发中心工程师杨红说。目前,CCFL(冷阴极荧光管)背光技术在液晶面板中采用最为广泛,但LED背光技术却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减少液晶面板厚度方面,比CCFL更具优势。
但目前LED的劣势是成本高,要推动LED的大规模商用,必须首--先进一步降低其成本,一个主要的方法是降低液晶电视LED背光板上的LED数量。依照三星9月新上市的LED液晶电视来看,52寸产品需要2000个LED,这个数字显然还比较高。
但市场上也传出了不少利好消息,不少企业都宣布开发出可大幅降低液晶电视LED使用数量的技术。例如,美国Luminus Devices宣布,可以将52英寸液晶面板所需要的LED数量从原来的1000多个下降到30多个。具体实现方式是,将LED芯片配置在面板两侧,即端面照光(Edge Light)型,代替了原来将LED芯片配置在面板背面的直下型;同时还增加每个LED芯片的发光量,并通过精确和巧妙的设计使这些光线能有效射入导光板,从而使得LED的使用个数呈数量级下降。
和上述企业类似,不少面板以及照明专业厂商都宣布推出新的LED背光技术。虽然手段各异,但主要目标不外乎降低LED成本、保持乃至提高其发光效率,但这些技术何时才能真正被大规模应用,尚需观察。
虽然LED风头强劲,但CCFL并未因此遭到面板企业“一边倒”似地抛弃。“LED无论对面板还是整机厂商来说,都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除非LED成本下降,否则它在主流电视整机中的应用不太可能很快。而CCFL等背照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廉价,仍有其优势,”TCL研发中心工程师左波说。事实也证明,CCFL也正是凭借这些优势,继续获得一部分面板企业的支持。如LG Philips、台湾友达的超薄面板均采用了新型的CCFL技术。
“超薄来源于消费需求,而这一消费需求的极致是电视机能像一幅画一样挂在墙上,厂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发逐步落实这一愿望。”左波说。
除了面板一再刷新记录,超薄液晶电视样机也借助FPD论坛亮相,某些产品的厚度甚至到了让人“瞠目惊叹”的地步。(见表2)
尽管这些产品还只是试验品,但从彩电企业蓄势待发的劲头来看,超薄型液晶电视将成为明年乃至今后几年厂商竞争的热点。可是,从超薄面板过渡到超薄整机,再到大规模量产,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整机做薄:系统性设计是难点
“理论上,我们可以将单个部件的尺寸或厚度做到极致,但是要将这些部件整合成一个系统,再做到超薄就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杨红说。
据杨红解释,整机的超薄化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技术难题一是散热,二是EMC即电磁兼容,三是电路干扰。“如果空间足够大,散热很容易实现,但由于机身被大大压缩,机身里的空间随之缩小,而且整个背光板也是一个大光源,在这样小的空间里如何实现散热并实现产品化,是一个不小的技术难题。”杨红认为,“另外,超薄电视的电路需要特殊处理,与电磁兼容的配合就会变差。而且,电路板和屏幕板距离太近的话,也容易造成干扰。”
TCL于今年9月份推出一款厚度为7.2厘米的“薄绝H78”系列。“这个产品描述起来只有几句话,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左波坦言,“除了上述的三个技术问题,超薄电视的设计生产还与企业的制造水平关系密切。”
由于超薄液晶电视对电源和机芯部分进行了较多改进,就首先需要采购超薄元器件,从而对元器件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另外,这些元器件还需要在一定工艺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安装,企业的制造系统必须具备相当的配合能力。“超薄电视的生产势必带来材料、制造成本的上升,但如果企业的设备比较先进并且自动化程度较高,这方面增加的成本就不会很多。”左波解释说。
2007:“超薄”元年
虽然厚度在3cm以下的液晶电视还难以量产,但厚度在6~8厘米的薄型液晶电视早在2007年之初就已经陆续上市,这场超薄战争也随之悄然揭幕。
在中国市场,索尼最早明确推出“超薄”系列产品:今年2月,索尼推出面向中国市场开发的纤薄BRAVIAT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的厚度仅为6厘米,包括32英寸和40英寸两个尺寸,但由于分辨率不高等原因(32英寸产品的分辨率仅为1366×768),这款产品只能算作是索尼BRAV/A产品家族中的中低端系列。
时隔半年,TCL又高举超薄大旗,发布了厚度为7.2厘米的薄型液晶电视H78S,涵盖42、46和52英寸3种尺寸。
“事实上,32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做到6厘米的厚度并不难,关键是将大尺寸电视做薄。我们对所有尺寸进行了测试,最后选择了上述三个尺寸,这也与我们公司大尺寸产品战略保持了—致。”左波说。比索尼的BRAVIAT系列优势在于,H78系列在实现超薄设计的同时,也达到了全高清分辨率(1920×1080)。
国际方面,日立与10月23日宣布,将于12月中旬在欧美市场推出厚度为3.5厘米的“UT系列”液晶电视,首先投放市场的是32英寸机型,全高清的37英寸和42英寸将于2008年2月推出。为了使机身厚度降至3.5厘米,日立将信号调谐器集中到一个名为“WOO Station”的设备之上,该设备可以处理模拟和数字信号,然后再通过HDMI或无线传送器与显示器连接。
将信号调谐器外置无疑是减小整机厚度的一条“捷径”,但这一产品设计理念似乎不能被所有企业认同。左波认为:“2003年之前的很多液晶电视都是采用接收与屏幕分离的设计理念,这样面板的厚度几乎就相当于整机的厚度,TCL也曾推出过类似的产品,但考虑到中国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整合才是发展趋势。”
而存在异议的不止是产品设计理念,对于液晶电视的超薄化趋势,也并非所有的彩电企业都“趋之若骛”。
“目前,薄型化在创维的产品战略中并尚未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超薄是一个单一特性,很难体现不同品牌产品的差异化,相比较而言,我们更看重产品功能的开发,牺牲功能和画质来追求超薄,应该说不是创维所追求的目标。”创维东莞营销总部的彭兴中对记者说。
面板:薄度逼近“极致”
液晶电视要减少厚度,首先要减少液晶面板的厚度。在刚刚结束的2007FPD论坛上,主要面板企业都推出创纪录的超薄液晶面板:三星、LG Philip和友达均展示了厚度低于20mm的超薄液晶面板,而且前两家的产品同时在分辨率方面达到了全高清水平。(见表1)
“液晶面板要缩小厚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缩小背照灯的厚度。”TCL研发中心工程师杨红说。目前,CCFL(冷阴极荧光管)背光技术在液晶面板中采用最为广泛,但LED背光技术却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减少液晶面板厚度方面,比CCFL更具优势。
但目前LED的劣势是成本高,要推动LED的大规模商用,必须首--先进一步降低其成本,一个主要的方法是降低液晶电视LED背光板上的LED数量。依照三星9月新上市的LED液晶电视来看,52寸产品需要2000个LED,这个数字显然还比较高。
但市场上也传出了不少利好消息,不少企业都宣布开发出可大幅降低液晶电视LED使用数量的技术。例如,美国Luminus Devices宣布,可以将52英寸液晶面板所需要的LED数量从原来的1000多个下降到30多个。具体实现方式是,将LED芯片配置在面板两侧,即端面照光(Edge Light)型,代替了原来将LED芯片配置在面板背面的直下型;同时还增加每个LED芯片的发光量,并通过精确和巧妙的设计使这些光线能有效射入导光板,从而使得LED的使用个数呈数量级下降。
和上述企业类似,不少面板以及照明专业厂商都宣布推出新的LED背光技术。虽然手段各异,但主要目标不外乎降低LED成本、保持乃至提高其发光效率,但这些技术何时才能真正被大规模应用,尚需观察。
虽然LED风头强劲,但CCFL并未因此遭到面板企业“一边倒”似地抛弃。“LED无论对面板还是整机厂商来说,都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除非LED成本下降,否则它在主流电视整机中的应用不太可能很快。而CCFL等背照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廉价,仍有其优势,”TCL研发中心工程师左波说。事实也证明,CCFL也正是凭借这些优势,继续获得一部分面板企业的支持。如LG Philips、台湾友达的超薄面板均采用了新型的CCFL技术。
“超薄来源于消费需求,而这一消费需求的极致是电视机能像一幅画一样挂在墙上,厂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发逐步落实这一愿望。”左波说。
除了面板一再刷新记录,超薄液晶电视样机也借助FPD论坛亮相,某些产品的厚度甚至到了让人“瞠目惊叹”的地步。(见表2)
尽管这些产品还只是试验品,但从彩电企业蓄势待发的劲头来看,超薄型液晶电视将成为明年乃至今后几年厂商竞争的热点。可是,从超薄面板过渡到超薄整机,再到大规模量产,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整机做薄:系统性设计是难点
“理论上,我们可以将单个部件的尺寸或厚度做到极致,但是要将这些部件整合成一个系统,再做到超薄就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杨红说。
据杨红解释,整机的超薄化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技术难题一是散热,二是EMC即电磁兼容,三是电路干扰。“如果空间足够大,散热很容易实现,但由于机身被大大压缩,机身里的空间随之缩小,而且整个背光板也是一个大光源,在这样小的空间里如何实现散热并实现产品化,是一个不小的技术难题。”杨红认为,“另外,超薄电视的电路需要特殊处理,与电磁兼容的配合就会变差。而且,电路板和屏幕板距离太近的话,也容易造成干扰。”
TCL于今年9月份推出一款厚度为7.2厘米的“薄绝H78”系列。“这个产品描述起来只有几句话,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左波坦言,“除了上述的三个技术问题,超薄电视的设计生产还与企业的制造水平关系密切。”
由于超薄液晶电视对电源和机芯部分进行了较多改进,就首先需要采购超薄元器件,从而对元器件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另外,这些元器件还需要在一定工艺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安装,企业的制造系统必须具备相当的配合能力。“超薄电视的生产势必带来材料、制造成本的上升,但如果企业的设备比较先进并且自动化程度较高,这方面增加的成本就不会很多。”左波解释说。
2007:“超薄”元年
虽然厚度在3cm以下的液晶电视还难以量产,但厚度在6~8厘米的薄型液晶电视早在2007年之初就已经陆续上市,这场超薄战争也随之悄然揭幕。
在中国市场,索尼最早明确推出“超薄”系列产品:今年2月,索尼推出面向中国市场开发的纤薄BRAVIAT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的厚度仅为6厘米,包括32英寸和40英寸两个尺寸,但由于分辨率不高等原因(32英寸产品的分辨率仅为1366×768),这款产品只能算作是索尼BRAV/A产品家族中的中低端系列。
时隔半年,TCL又高举超薄大旗,发布了厚度为7.2厘米的薄型液晶电视H78S,涵盖42、46和52英寸3种尺寸。
“事实上,32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做到6厘米的厚度并不难,关键是将大尺寸电视做薄。我们对所有尺寸进行了测试,最后选择了上述三个尺寸,这也与我们公司大尺寸产品战略保持了—致。”左波说。比索尼的BRAVIAT系列优势在于,H78系列在实现超薄设计的同时,也达到了全高清分辨率(1920×1080)。
国际方面,日立与10月23日宣布,将于12月中旬在欧美市场推出厚度为3.5厘米的“UT系列”液晶电视,首先投放市场的是32英寸机型,全高清的37英寸和42英寸将于2008年2月推出。为了使机身厚度降至3.5厘米,日立将信号调谐器集中到一个名为“WOO Station”的设备之上,该设备可以处理模拟和数字信号,然后再通过HDMI或无线传送器与显示器连接。
将信号调谐器外置无疑是减小整机厚度的一条“捷径”,但这一产品设计理念似乎不能被所有企业认同。左波认为:“2003年之前的很多液晶电视都是采用接收与屏幕分离的设计理念,这样面板的厚度几乎就相当于整机的厚度,TCL也曾推出过类似的产品,但考虑到中国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整合才是发展趋势。”
而存在异议的不止是产品设计理念,对于液晶电视的超薄化趋势,也并非所有的彩电企业都“趋之若骛”。
“目前,薄型化在创维的产品战略中并尚未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超薄是一个单一特性,很难体现不同品牌产品的差异化,相比较而言,我们更看重产品功能的开发,牺牲功能和画质来追求超薄,应该说不是创维所追求的目标。”创维东莞营销总部的彭兴中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