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但在我们不断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的同时,在城市的边缘、偏远的乡村、大山的深处等地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同胞的苦难不可忽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治贫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才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体系,因地因人制定教育方针是最根本的精准脱贫之道。
关键词:教育 扶贫 精准脱贫 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10-0236-02
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治贫脱贫。
一、脱贫攻坚战成果显著,形势依旧严峻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治贫、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全面建成,更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2017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190万人,下降3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下降3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下降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仍是治贫脱贫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
在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我们仍应坚定信心,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继续前行,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人,距离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只有三年的时间,要如期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约1100万人,不但时间短,遗留的是难度更大的“硬骨头”,任务艰巨。
二、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脱贫之道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肩负使命,不惧艰难,锐意拼搏,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致力慈善、投身扶贫已成为全社会行为。大批政府扶贫工作队、社会慈善团体源源不断涌入大山、农村,带去食品、衣物等救助物资,但取得的成效仅限于眼前,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贫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真理。救助物资只能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社会无法为贫困者永久提供物资,而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接受教育,掌握新的技术本领,探索新的脱贫出路,才能够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的现状,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命运。
三、治贫先治愚:改变贫困地区落后观念,弘扬勤劳创新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当前贫困地区的落后,从根本上体现在思想上的落后,有些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愚昧,贪图享乐,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拒绝接受新事物、新科技,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贫困程度之深超过预期。
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文化观念,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脱贫宣传,弘扬艰苦奋斗、勤劳拼搏、敢于创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榜样的力量,坚定脱贫信念,加强致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与信任感,调动接受教育积极性,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摆脱愚昧思想,克服懒惰恶习,将自己作为建设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一块方砖、基石,在党的正确领导与社会共同帮扶下,吃苦耐劳,努力学习,拼搏奋斗,通过自身努力与集体互帮互助,最终实现摆脱贫困、共同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中国梦。
四、扶貧先扶智:完善贫困地区教育体系,因地因人制宜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
强化贫困地区教育,完善相关教育体系,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阶段、能力水平,制定相适宜的教育方式,是拓宽贫困地区经济收入渠道,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技术能力,增加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加强学前教育。当前,我国遗留待解决的贫困地区大都自然条件差,历史因素积累,经济基础弱。贫困导致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水平落后,而学前教育更是缺失。儿童时期是人类智力快速发育的启蒙阶段,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对人的智力、心理乃至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应贯彻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贫困地区与周边地区资源整合集中,将小学教育增加幼儿启蒙教育内容,支持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重视和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2)普及义务教育。大部分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问题是地理因素,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需要跋山涉水,异常艰险,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大多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紧缺,教育水平极度落后。为普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政府部门首先要解决的是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完善办学设施,充实教学资源,使贫困地区学生能够就近入学,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在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之后,要着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可完善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保障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得更便捷的教育通道。此外,也要关注农村学生的营养,制订实施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在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基本缺乏主要劳动力,学生学习的课余时间大多用于生产劳作,温饱尚属不易,营养健康更是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在教育脱贫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生活问题,以解决贫困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
(3)完善高级教育。贫困地区家庭培养学生就读高中及大学难度巨大,迫使很多成绩优异、渴望获取更多教育的学生无奈止步。对此,应大力加强对高中教育的资源投入,完善高等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保障更多的优秀的寒门学子能够顺利求学,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在贫困地区建立职业技术学校,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校,优化就业导向,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专业人才带领身边的更多人共同学习,就业创业,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脱贫“一带一路”。
对于贫困地区艰巨的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可以尝试由教育队伍“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定向培养有志向的优秀学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返回原籍建设家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回归。
(4)丰富成人教育。目前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病弱人士,同时也是一些缺少教育、没有生存技能的贫困人口。对于此类“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群,政府相关部门可鼓励其增强自信心,组织其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掌握适合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此外,政府及社会福利机构可帮助其组织建立特色产业链,开拓产品销路,实现脱贫产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始终处于党和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2017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3%,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1亿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作为最直接、最精准的脱贫之道,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却能从根源上摆脱贫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同样坚信教育可强民,教育可强国,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脱贫之道,教育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通过教育终能彻底摆脱代际贫困,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教育 扶贫 精准脱贫 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10-0236-02
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治贫脱贫。
一、脱贫攻坚战成果显著,形势依旧严峻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治贫、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全面建成,更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2017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190万人,下降3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下降3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下降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仍是治贫脱贫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
在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我们仍应坚定信心,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继续前行,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人,距离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只有三年的时间,要如期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约1100万人,不但时间短,遗留的是难度更大的“硬骨头”,任务艰巨。
二、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脱贫之道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肩负使命,不惧艰难,锐意拼搏,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致力慈善、投身扶贫已成为全社会行为。大批政府扶贫工作队、社会慈善团体源源不断涌入大山、农村,带去食品、衣物等救助物资,但取得的成效仅限于眼前,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贫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真理。救助物资只能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社会无法为贫困者永久提供物资,而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接受教育,掌握新的技术本领,探索新的脱贫出路,才能够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的现状,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命运。
三、治贫先治愚:改变贫困地区落后观念,弘扬勤劳创新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当前贫困地区的落后,从根本上体现在思想上的落后,有些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愚昧,贪图享乐,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拒绝接受新事物、新科技,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贫困程度之深超过预期。
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文化观念,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脱贫宣传,弘扬艰苦奋斗、勤劳拼搏、敢于创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榜样的力量,坚定脱贫信念,加强致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与信任感,调动接受教育积极性,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摆脱愚昧思想,克服懒惰恶习,将自己作为建设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一块方砖、基石,在党的正确领导与社会共同帮扶下,吃苦耐劳,努力学习,拼搏奋斗,通过自身努力与集体互帮互助,最终实现摆脱贫困、共同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中国梦。
四、扶貧先扶智:完善贫困地区教育体系,因地因人制宜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
强化贫困地区教育,完善相关教育体系,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阶段、能力水平,制定相适宜的教育方式,是拓宽贫困地区经济收入渠道,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技术能力,增加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加强学前教育。当前,我国遗留待解决的贫困地区大都自然条件差,历史因素积累,经济基础弱。贫困导致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水平落后,而学前教育更是缺失。儿童时期是人类智力快速发育的启蒙阶段,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对人的智力、心理乃至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应贯彻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贫困地区与周边地区资源整合集中,将小学教育增加幼儿启蒙教育内容,支持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重视和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2)普及义务教育。大部分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问题是地理因素,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需要跋山涉水,异常艰险,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大多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紧缺,教育水平极度落后。为普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政府部门首先要解决的是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完善办学设施,充实教学资源,使贫困地区学生能够就近入学,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在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之后,要着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可完善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保障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得更便捷的教育通道。此外,也要关注农村学生的营养,制订实施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在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基本缺乏主要劳动力,学生学习的课余时间大多用于生产劳作,温饱尚属不易,营养健康更是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在教育脱贫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生活问题,以解决贫困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
(3)完善高级教育。贫困地区家庭培养学生就读高中及大学难度巨大,迫使很多成绩优异、渴望获取更多教育的学生无奈止步。对此,应大力加强对高中教育的资源投入,完善高等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保障更多的优秀的寒门学子能够顺利求学,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在贫困地区建立职业技术学校,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校,优化就业导向,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专业人才带领身边的更多人共同学习,就业创业,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脱贫“一带一路”。
对于贫困地区艰巨的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可以尝试由教育队伍“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定向培养有志向的优秀学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返回原籍建设家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回归。
(4)丰富成人教育。目前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病弱人士,同时也是一些缺少教育、没有生存技能的贫困人口。对于此类“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群,政府相关部门可鼓励其增强自信心,组织其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掌握适合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此外,政府及社会福利机构可帮助其组织建立特色产业链,开拓产品销路,实现脱贫产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始终处于党和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2017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3%,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1亿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作为最直接、最精准的脱贫之道,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却能从根源上摆脱贫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同样坚信教育可强民,教育可强国,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脱贫之道,教育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通过教育终能彻底摆脱代际贫困,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