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行和深入之下,高中地理教改工作同样面临着以“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重大挑战。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教学质效的提升和学生地理文化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并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去不断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过程中,更要注重稳妥适度的个性创新与总结,以推动地理教改的良性运行,为谋求学科工作发展进一步挖潜增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行为探索
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办学水平的实际标准,加之“重理輕文”的习俗久盛不衰,直接导致高中地理始终从属校园学科而保持不冷不热的“亚激活”教学状态。时下,适值高唱素质教育、力行发展与创新的新时期,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应当义无反顾地舍弃传统不宜的成分,面向未来、吐故纳新,并在积极投身教改大潮之中创优争先,努力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和精神。
一、彰显学科文化魅力,激活学生地理情感。
目前的高中地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知识化教学的原因,许多学生往往对它的记忆量大、纷繁复杂而感觉抽象、乏味和不易接受。然而,打开教科书,形式上不可谓不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内容不能不说是文质兼美、蕴藏丰富;再从精神上去分析解读,则能让人惊异地领略到宇宙的浩瀚神秘和地球的深沉博大,深刻地感悟到大自然的生命伟力和人类社会的化腐朽为神奇,更让人对那些献身给人类、奉献于科学的地理名士及其精神产生不可名状的肃穆与敬仰之情。甚至对沉浸其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我们人类也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高中地理之中蕴含的科学文化和精神,对于求取知识正值黄金时期、心理发展正值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除了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之外,极具独特的教化和锻铸功效,在发展他们科学素质、综合修养与价值观念上的引领导向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努力还原地理教学,挖掘和彰显地理科学的魅力与吸引力;同时利用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教化作用,激活并增强学生喜爱、欣赏与热爱地理的兴趣、情感和意志。
二、建立新型合作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就是教与学的互动活动,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响应都是不协调不和谐的。建立在这种合作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应当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情谊。正如“对牛弹琴”新说一样,弹琴者的水平与境界再高,把手中的琴弹得再美妙,哪怕是天籁之音,哪怕是惊了天地、泣了鬼神,牛就是不懂、牛就是不听、牛就是不配合,那又能如何?就某种意义来说,学习行为的主动、配合与否显得更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师生之间,是“君臣父子”关系,是“师尊生卑”关系,是“教父教母”与“教子教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然是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公平方式,实际上是极端错误的方式。所以在现实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潜伏着“仇师与仇教”情感。因此,要猎获教学的累累硕果,就必须创设热烈和谐的教学环境,就必须首先建立新时期教学实践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把并非神话、也非传说的“亲师信道”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三、优化教学艺术手段,传经送宝培养创新。
送之以鱼,可解一时之需;授之以渔,让人一世无忧。这一道理浅显通俗而意味深长。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应当摈弃“近视观念”和短期行为,立足大局、放眼长远,全面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行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冲锋在前、身体力行,真正成为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践行者和促进派。
一是要与时俱进,练功养性。要送学生一碗水,教师必有一桶水。学高才能为师,此话固然正确。但是在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老年教师,普遍存在“功德圆满”、不思进取的现象,却不知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行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的更新与代谢可谓闪电速度。身为授业恩师,如果做不到“日日练功、月月养性”,那么即使能永久保持的那一桶水也终将是“死水一潭”,那些曾经带来无比骄傲的教学技能也终将“老朽不威”。一句话,“要想养鱼,必需活水。”
二是要优化教学,培养习惯。教学要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时因势、推陈出新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本着“适用有效、发展创新”的原则,对传统教法和“他山之石”实行“拿来主义”,不断地活化和优化自己的教式教法。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努力培养和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方法,包括平时学习和考前突击的方法,包括学习课本知识和课外补充知识的方法,包括怎样学习与巩固强化的方法,等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使得教得轻松、学得快乐,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享用一生。
三是要学用科技,促进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补充教材中说明不足的内容,深化教学成效,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科技的学用度和发展创新精神。如教学《水循环和洋流》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区别,笔者运用课件模拟演示,将复杂难懂的自然现象作出了直观生动的形象对比。当堂有学生要求模拟操作,从他们的表情上流露出轻松与兴奋、满足与感激的神色。自那以后,学生们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热情明显高涨起来,部分学生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技能维修。难道这不是科学发展中的“前创造”吗?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行为探索
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办学水平的实际标准,加之“重理輕文”的习俗久盛不衰,直接导致高中地理始终从属校园学科而保持不冷不热的“亚激活”教学状态。时下,适值高唱素质教育、力行发展与创新的新时期,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应当义无反顾地舍弃传统不宜的成分,面向未来、吐故纳新,并在积极投身教改大潮之中创优争先,努力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和精神。
一、彰显学科文化魅力,激活学生地理情感。
目前的高中地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知识化教学的原因,许多学生往往对它的记忆量大、纷繁复杂而感觉抽象、乏味和不易接受。然而,打开教科书,形式上不可谓不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内容不能不说是文质兼美、蕴藏丰富;再从精神上去分析解读,则能让人惊异地领略到宇宙的浩瀚神秘和地球的深沉博大,深刻地感悟到大自然的生命伟力和人类社会的化腐朽为神奇,更让人对那些献身给人类、奉献于科学的地理名士及其精神产生不可名状的肃穆与敬仰之情。甚至对沉浸其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我们人类也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高中地理之中蕴含的科学文化和精神,对于求取知识正值黄金时期、心理发展正值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除了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之外,极具独特的教化和锻铸功效,在发展他们科学素质、综合修养与价值观念上的引领导向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努力还原地理教学,挖掘和彰显地理科学的魅力与吸引力;同时利用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教化作用,激活并增强学生喜爱、欣赏与热爱地理的兴趣、情感和意志。
二、建立新型合作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就是教与学的互动活动,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响应都是不协调不和谐的。建立在这种合作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应当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情谊。正如“对牛弹琴”新说一样,弹琴者的水平与境界再高,把手中的琴弹得再美妙,哪怕是天籁之音,哪怕是惊了天地、泣了鬼神,牛就是不懂、牛就是不听、牛就是不配合,那又能如何?就某种意义来说,学习行为的主动、配合与否显得更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师生之间,是“君臣父子”关系,是“师尊生卑”关系,是“教父教母”与“教子教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然是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公平方式,实际上是极端错误的方式。所以在现实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潜伏着“仇师与仇教”情感。因此,要猎获教学的累累硕果,就必须创设热烈和谐的教学环境,就必须首先建立新时期教学实践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把并非神话、也非传说的“亲师信道”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三、优化教学艺术手段,传经送宝培养创新。
送之以鱼,可解一时之需;授之以渔,让人一世无忧。这一道理浅显通俗而意味深长。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应当摈弃“近视观念”和短期行为,立足大局、放眼长远,全面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行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冲锋在前、身体力行,真正成为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践行者和促进派。
一是要与时俱进,练功养性。要送学生一碗水,教师必有一桶水。学高才能为师,此话固然正确。但是在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老年教师,普遍存在“功德圆满”、不思进取的现象,却不知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行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的更新与代谢可谓闪电速度。身为授业恩师,如果做不到“日日练功、月月养性”,那么即使能永久保持的那一桶水也终将是“死水一潭”,那些曾经带来无比骄傲的教学技能也终将“老朽不威”。一句话,“要想养鱼,必需活水。”
二是要优化教学,培养习惯。教学要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时因势、推陈出新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本着“适用有效、发展创新”的原则,对传统教法和“他山之石”实行“拿来主义”,不断地活化和优化自己的教式教法。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努力培养和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方法,包括平时学习和考前突击的方法,包括学习课本知识和课外补充知识的方法,包括怎样学习与巩固强化的方法,等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使得教得轻松、学得快乐,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享用一生。
三是要学用科技,促进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补充教材中说明不足的内容,深化教学成效,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科技的学用度和发展创新精神。如教学《水循环和洋流》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区别,笔者运用课件模拟演示,将复杂难懂的自然现象作出了直观生动的形象对比。当堂有学生要求模拟操作,从他们的表情上流露出轻松与兴奋、满足与感激的神色。自那以后,学生们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热情明显高涨起来,部分学生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技能维修。难道这不是科学发展中的“前创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