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开展环境教育,并以人教版必修I“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课例,探讨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环境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97-03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在世界各国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发展到新的高潮。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意识较薄弱、环境问题严重等基本国情,加强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问题不断演化的今天,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地理”是指以人类所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等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更为方便有效。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能凸显环境问题,并能有效地贯彻环境教育。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现代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高中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基本具有事物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注意穿插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渗透环境意识教育,使学生从中学会总结归纳地理知识、获取地理技能。
1.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现代新课堂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较为成功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进行环境保护探究过程,在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环境保护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剖析原因、分析结果并研究对策,锻炼学生分析与研究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相关环境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启发,从自身的已知出发,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环境问题,同化新知识。在进行小组讨论前,每组应当准备好一张大的空白纸,以便每组成员能将讨论的结果写在上面用于展示。在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法,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筛选和整合。
3.快速联想法。快速联想法是通过学生快速思考和分析,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质,鉴别或比较其重要性。快速联想法也被称为分支发散,是指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分类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过程。采用快速联想法分析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时,能更明确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用的方法有关联树、二歧图,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教育中采用关联树,可以将所要分析的环境问题作为树基,所有与其关联的环境问题作为分枝,绘制成“树”。二歧图是指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改善措施能否实施进行联想和推理,由一点出发,设想如果实施会产生什么结果,不实施又会怎样。思维导图可以将环境问题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可由一个环境问题为节点,发散出若干个相关的环境问题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再次发散。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用途广泛。
(二)在课外活动将环境教育融入生活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将环境教育的时空范围都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课外活动包括两方面:校内与校外。校内活动:学校组织的主题宣传活动,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让学生参与宣传单、宣传栏的制作,组织学生参与植树;环境有关的主题班会,以学生搜集的环境材料为主题,如“如何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制作环境专题板报或在班级内设置小型环境宣传栏;开展环境有关主题的辩论会或演讲比赛;开展小型环境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环境问题、节水问题等,研究记录、整理资料并汇总成文。校外活动:组织参观自来水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让学生了解并观察记录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以及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深化学生对于环境公共设施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环境相关主题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如小区卫生环保,保护鸟类等活动。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课例分析
(一)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节课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条要求旨在使学生能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分析该资源如何影响人类活动,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析图表资料明确水资源的概念,认识全球及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并能分析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通过案例探究,了解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并合作探究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案,进而能归纳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2.过程与方法:在图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要点、发现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形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并能列举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水资源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了解不多,须重点讲解。另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分析能力欠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综合利用的思想。
2.能力基础:高中生在经过前期学习之后,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推理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这些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仍需要进一步引导和优化,以使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得到最大地发挥;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熟练地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各种信息,且能把这些信息加工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片段分析
1.研究对象。以广东省从化市从化中学张小校老师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高中地理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一文为研究对象。该文是一篇完整的有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设计,设计中充分使用材料及案例供学生分析学习。
2.评价及优化建议。具体如下:
(1)评价
该教学设计多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知识点的渗透,所选案例既包括书本的经典案例,又包含教师对于课本二次开发后所添加的乡土案例。案例类型层次分明,难易适中,层层递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由于现在使用的是2008年刊印的新版教材,与该教学设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书本内容有些微变动。该节教学内容的建议课时由2课时缩减为1课时,对于案例要进行慎重的挑选和删减。学生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时,由于大部分材料都距离日常生活较远,很难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并且在新课改背景下,多种教学方式并存,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优化建议
第一,生活导入。
【课例材料】问题导入: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界中有哪些资源,你能出四种以上的自然资源吗?(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该教案使用的是问题导入,能明确自然资源这一概念,并阐述其内涵。如果以生活导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则更容易使学生关注到自己身边的水资源问题,如以“你经历过停水吗?停水之后带来有哪些不便呢?”导入,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就会有感而发,而没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则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描述来了解。并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哪些可以称之为水资源?”“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用的水资源有哪些?”“可用的水资源还有多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水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水资源的重要性,也更容易促使他们以后形成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二,增加学生直观感受。
【课例材料】世界的水资源在各大洲和国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①从大洲来看,世界六大洲水资源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列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②从国家来看,巴西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俄罗斯第二,中国列第六。巴西和俄罗斯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两个国家的主要原因是:巴西地处热带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面积广,降水量大;俄罗斯地处高纬度,蒸发量少,所以两国的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③中国的分布情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其原因如何?(引导学生从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这方面来分析)
该教案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重视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但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适当的增加图片和视频材料,则更容易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更直观地感受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如:可以展示非洲缺水现状的图片;我国干旱地区的图片;水资源相关的纪录片等。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可以进行探究活动,如:“以我国为例,水资源是怎样分布的?原因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策。”
第三,合理实施实践活动。
【课例材料】[练习]①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②阅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原因的数据图,运用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措施。
该教案以练习巩固知识点,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图表信息分析能力。但弱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对于环境教育的渗透也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实施难度较大,要考虑教学组织及学生安全等问题,但是实践活动又是最为自然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一。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了解这些基础设置的运作及其作用,并在参观后分小组撰写小论文并展示。校内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进行环境调查和问卷调查,如观察学校的水龙头状况,是否经常有拧不紧而漏水的状况;学校的用水在哪些地方有浪费现象;分发问卷,调查同学们的节水意识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对策。
三、小结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使学生“感同身受”。巧用生活实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掌握整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深刻体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将这些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且能在他们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环境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强,孙铭强.环境意识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姜冬梅.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小校.高中地理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1)
(责编 江月阳)
【关键词】高中地理 环境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97-03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在世界各国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发展到新的高潮。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意识较薄弱、环境问题严重等基本国情,加强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问题不断演化的今天,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地理”是指以人类所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等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更为方便有效。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能凸显环境问题,并能有效地贯彻环境教育。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现代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高中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基本具有事物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注意穿插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渗透环境意识教育,使学生从中学会总结归纳地理知识、获取地理技能。
1.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现代新课堂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较为成功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进行环境保护探究过程,在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环境保护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剖析原因、分析结果并研究对策,锻炼学生分析与研究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相关环境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启发,从自身的已知出发,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环境问题,同化新知识。在进行小组讨论前,每组应当准备好一张大的空白纸,以便每组成员能将讨论的结果写在上面用于展示。在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法,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筛选和整合。
3.快速联想法。快速联想法是通过学生快速思考和分析,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质,鉴别或比较其重要性。快速联想法也被称为分支发散,是指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分类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过程。采用快速联想法分析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时,能更明确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用的方法有关联树、二歧图,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教育中采用关联树,可以将所要分析的环境问题作为树基,所有与其关联的环境问题作为分枝,绘制成“树”。二歧图是指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改善措施能否实施进行联想和推理,由一点出发,设想如果实施会产生什么结果,不实施又会怎样。思维导图可以将环境问题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可由一个环境问题为节点,发散出若干个相关的环境问题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再次发散。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用途广泛。
(二)在课外活动将环境教育融入生活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将环境教育的时空范围都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课外活动包括两方面:校内与校外。校内活动:学校组织的主题宣传活动,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让学生参与宣传单、宣传栏的制作,组织学生参与植树;环境有关的主题班会,以学生搜集的环境材料为主题,如“如何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制作环境专题板报或在班级内设置小型环境宣传栏;开展环境有关主题的辩论会或演讲比赛;开展小型环境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环境问题、节水问题等,研究记录、整理资料并汇总成文。校外活动:组织参观自来水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让学生了解并观察记录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以及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深化学生对于环境公共设施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环境相关主题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如小区卫生环保,保护鸟类等活动。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课例分析
(一)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节课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条要求旨在使学生能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分析该资源如何影响人类活动,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析图表资料明确水资源的概念,认识全球及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并能分析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通过案例探究,了解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并合作探究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案,进而能归纳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2.过程与方法:在图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要点、发现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形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并能列举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水资源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了解不多,须重点讲解。另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分析能力欠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综合利用的思想。
2.能力基础:高中生在经过前期学习之后,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推理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这些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仍需要进一步引导和优化,以使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得到最大地发挥;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熟练地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各种信息,且能把这些信息加工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片段分析
1.研究对象。以广东省从化市从化中学张小校老师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高中地理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一文为研究对象。该文是一篇完整的有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设计,设计中充分使用材料及案例供学生分析学习。
2.评价及优化建议。具体如下:
(1)评价
该教学设计多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知识点的渗透,所选案例既包括书本的经典案例,又包含教师对于课本二次开发后所添加的乡土案例。案例类型层次分明,难易适中,层层递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由于现在使用的是2008年刊印的新版教材,与该教学设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书本内容有些微变动。该节教学内容的建议课时由2课时缩减为1课时,对于案例要进行慎重的挑选和删减。学生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时,由于大部分材料都距离日常生活较远,很难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并且在新课改背景下,多种教学方式并存,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优化建议
第一,生活导入。
【课例材料】问题导入: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界中有哪些资源,你能出四种以上的自然资源吗?(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该教案使用的是问题导入,能明确自然资源这一概念,并阐述其内涵。如果以生活导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则更容易使学生关注到自己身边的水资源问题,如以“你经历过停水吗?停水之后带来有哪些不便呢?”导入,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就会有感而发,而没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则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描述来了解。并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哪些可以称之为水资源?”“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用的水资源有哪些?”“可用的水资源还有多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水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水资源的重要性,也更容易促使他们以后形成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二,增加学生直观感受。
【课例材料】世界的水资源在各大洲和国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①从大洲来看,世界六大洲水资源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列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②从国家来看,巴西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俄罗斯第二,中国列第六。巴西和俄罗斯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两个国家的主要原因是:巴西地处热带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面积广,降水量大;俄罗斯地处高纬度,蒸发量少,所以两国的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③中国的分布情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其原因如何?(引导学生从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这方面来分析)
该教案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重视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但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适当的增加图片和视频材料,则更容易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更直观地感受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如:可以展示非洲缺水现状的图片;我国干旱地区的图片;水资源相关的纪录片等。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可以进行探究活动,如:“以我国为例,水资源是怎样分布的?原因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策。”
第三,合理实施实践活动。
【课例材料】[练习]①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②阅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原因的数据图,运用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措施。
该教案以练习巩固知识点,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图表信息分析能力。但弱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对于环境教育的渗透也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实施难度较大,要考虑教学组织及学生安全等问题,但是实践活动又是最为自然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一。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了解这些基础设置的运作及其作用,并在参观后分小组撰写小论文并展示。校内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进行环境调查和问卷调查,如观察学校的水龙头状况,是否经常有拧不紧而漏水的状况;学校的用水在哪些地方有浪费现象;分发问卷,调查同学们的节水意识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对策。
三、小结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使学生“感同身受”。巧用生活实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掌握整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深刻体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将这些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且能在他们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环境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强,孙铭强.环境意识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姜冬梅.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小校.高中地理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1)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