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经济总体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从产值来看,1978-2011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由58.04亿元增加到14359.88亿元,年均增长12.41%,快于同期全国平均2.43个百分点,1995—2011年,连续17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2002—2009年连续8年增速全国第一,内蒙古经济总量已由1978年的全国第25位跃居到2011年的全国第15位。可以说,内蒙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内蒙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一、内蒙古地区经济差异变化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方法
1.标准差(S)
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故S值越大,地区之间经济的绝对差异愈大。
式中,S为标准差,Yi表示地区i的人均GDP,Y表示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 N表示地区的个数。
2.极差
极差用于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与最低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即最大值减最小值后所得之数据,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R 值愈大,地区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愈大。
式中,R为极差,Ymax表示经济水平最高地区的人均GDP,Ymix 表示经济水平最低地区的人均GDP。
3.极比(I)
极比指地区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用来反映的是地区经济的相对差异状况。
式中,I为极比,Ymax、Ymin分别表示地区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变异系数(CV)
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它是反映地区总体差异的相对指标,该数值的大小不仅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响。
式中,CV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Y为整个地区的人均GDP均值,CV值越大,表示地区之间相对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5.加权变异系数(CVW)
加权变异系数又叫威廉逊系数,它用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VW数值越大,说明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越大。
(二)内蒙古地区差异现状分析
以下为1978-2011年内蒙古各地区经济差异指标分析。
1.标准差、极差分析
在1978-2011年间,内蒙古东西部的地区经济差异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中。1978年,内蒙古东西部人均GDP极差值相差474万元,而到2011年相差 11773元,是1978年的24.8倍,标准差由1978年的147万元上涨到2011年的50756万元,标准差值34年增长了345倍。可见,内蒙古东西部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极差值、标准差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19、10.12。
2.极比值结果分析
同极差、标准差分析结果略有区别的是内蒙古各盟市人均GDP极比结果,由图所示,内蒙古在34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极比值由1978年的3.36上升到2011年的8.38,增长了2.5倍,从2001-2011年,内蒙古地区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地区一直为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极比值从2001的3.66上升到2011年的8.38,其中2009年极比值达到这11年中的最大值9.95,近两年的人均GDP比值又逐渐回落,但仍在8.0之上。
3.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分析
由图可知,在1978-2011年间,内蒙古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从1978-1993年,变异系数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1993年达到小高峰0.55。1994-1996的3年时间,变异系数稍有所下滑,从1997年开始,变异系数走上快速增长的快车道,到2009年达到至高点,变异系数以年均4.0%的速度上升;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从2010年开始,变异系数逐渐缩小,从2009年的0.99下降到2011年的0.88。
通过上述对各盟市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强者很强、弱者很弱的“两极化”非均衡增长格局。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西部地区的金三角地区,包括呼包鄂三市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西部其他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较慢。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三角地区高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
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较强,是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聚集度,已经形成增长极。呼包鄂的增长从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来看,GDP与财政收入较高,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的共同特点。体现了该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效益较好,投资及消费有效地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西部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西部其他地区是指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和乌兰察布市。不同于东部地区发展原动力的不足,西部其他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彼此差距较大。乌海市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基础较好,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大,乌海市的发展必须着力提升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水平,以降低能耗,融入低碳的生态经济发展。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平原,人均耕地多,且农作物产量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巴彦淖尔市目前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继续保持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第二产业,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阿拉善盟虽人均GDP排名靠前,但这较大程度有赖于其人口少。阿拉善盟的经济规模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较高,投资水平较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目前阿拉善盟的发展重点依旧是加快地区基本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金三角”虽然已经形成增长极,但尚不能在全区范围内有效发挥辐射作用。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同为西部地区,与“金三角”相邻,却未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体现在经济结构及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结构有待合理调整。因此,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实力较强的盟市带动,同时自身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在经济综合指标分析中,除了呼伦贝尔市外,东部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与其他盟市的差距较大,从而导致了东部区经济综合实力低下。东五盟呈现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投资与消费水平较低的共同特点。同时,东五盟市的人均固定投资水平较低,也是导致东五盟市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原因。原动力的增长不仅有赖于农牧民是收入的提高,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抓资源禀赋的优势,重视降低能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带动基础设施的继续完善,同时提高农牧民及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的增长及储蓄的增加,发挥消费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促进内蒙古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强调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推动东西部及各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辐射带动西部盟市发展,共同建设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加快东部五盟市的发展,加强东部盟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交通、市场对接,主动融入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发展。扩大盟市间联合协作,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加快全面振兴步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发展,主要指导意见为加快构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合理布局生产力,着力提升能源、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水平,增强区域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发开放力度,进一步融入东北及环渤海经济区(圈),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在加大对东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建立自治区内部对口帮扶机制,引导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东部地区的帮扶。
在未来的发展中,“金三角”凭借地区的资源、人力等综合优势,仍会领跑全区经济的发展。呼包鄂地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而乌兰察布市是我区经济综合实力较弱的盟市,综合实力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从乌兰察布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具有较好的地域优势,距离中心城市较近,比较容易接受“金三角”的辐射和带动。
以资源新贵著称的东部区,正在加强自身的基础建设,对产业进行有序的发展安排,主动融入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发展。东部五盟拥有区位优势,且资源丰富,在未来的发展也会凸显东部的发展态势。
在西部其他地区发展中,乌海作为矿产资源的聚集区,发展较快,同时应重视协调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问题,要把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巴彦淖尔市形成了发达农业生产体系,但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落后位置,需要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阿拉善盟作为内蒙古最西部的盟市,应从协调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加以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一、内蒙古地区经济差异变化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方法
1.标准差(S)
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故S值越大,地区之间经济的绝对差异愈大。
式中,S为标准差,Yi表示地区i的人均GDP,Y表示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 N表示地区的个数。
2.极差
极差用于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与最低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即最大值减最小值后所得之数据,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R 值愈大,地区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愈大。
式中,R为极差,Ymax表示经济水平最高地区的人均GDP,Ymix 表示经济水平最低地区的人均GDP。
3.极比(I)
极比指地区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用来反映的是地区经济的相对差异状况。
式中,I为极比,Ymax、Ymin分别表示地区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变异系数(CV)
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它是反映地区总体差异的相对指标,该数值的大小不仅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响。
式中,CV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Y为整个地区的人均GDP均值,CV值越大,表示地区之间相对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5.加权变异系数(CVW)
加权变异系数又叫威廉逊系数,它用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VW数值越大,说明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越大。
(二)内蒙古地区差异现状分析
以下为1978-2011年内蒙古各地区经济差异指标分析。
1.标准差、极差分析
在1978-2011年间,内蒙古东西部的地区经济差异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中。1978年,内蒙古东西部人均GDP极差值相差474万元,而到2011年相差 11773元,是1978年的24.8倍,标准差由1978年的147万元上涨到2011年的50756万元,标准差值34年增长了345倍。可见,内蒙古东西部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极差值、标准差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19、10.12。
2.极比值结果分析
同极差、标准差分析结果略有区别的是内蒙古各盟市人均GDP极比结果,由图所示,内蒙古在34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极比值由1978年的3.36上升到2011年的8.38,增长了2.5倍,从2001-2011年,内蒙古地区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地区一直为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极比值从2001的3.66上升到2011年的8.38,其中2009年极比值达到这11年中的最大值9.95,近两年的人均GDP比值又逐渐回落,但仍在8.0之上。
3.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分析
由图可知,在1978-2011年间,内蒙古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从1978-1993年,变异系数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1993年达到小高峰0.55。1994-1996的3年时间,变异系数稍有所下滑,从1997年开始,变异系数走上快速增长的快车道,到2009年达到至高点,变异系数以年均4.0%的速度上升;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从2010年开始,变异系数逐渐缩小,从2009年的0.99下降到2011年的0.88。
通过上述对各盟市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强者很强、弱者很弱的“两极化”非均衡增长格局。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西部地区的金三角地区,包括呼包鄂三市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西部其他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较慢。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三角地区高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
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较强,是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聚集度,已经形成增长极。呼包鄂的增长从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来看,GDP与财政收入较高,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的共同特点。体现了该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效益较好,投资及消费有效地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西部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西部其他地区是指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和乌兰察布市。不同于东部地区发展原动力的不足,西部其他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彼此差距较大。乌海市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基础较好,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大,乌海市的发展必须着力提升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水平,以降低能耗,融入低碳的生态经济发展。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平原,人均耕地多,且农作物产量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巴彦淖尔市目前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继续保持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第二产业,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阿拉善盟虽人均GDP排名靠前,但这较大程度有赖于其人口少。阿拉善盟的经济规模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较高,投资水平较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目前阿拉善盟的发展重点依旧是加快地区基本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金三角”虽然已经形成增长极,但尚不能在全区范围内有效发挥辐射作用。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同为西部地区,与“金三角”相邻,却未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体现在经济结构及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结构有待合理调整。因此,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实力较强的盟市带动,同时自身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在经济综合指标分析中,除了呼伦贝尔市外,东部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与其他盟市的差距较大,从而导致了东部区经济综合实力低下。东五盟呈现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投资与消费水平较低的共同特点。同时,东五盟市的人均固定投资水平较低,也是导致东五盟市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原因。原动力的增长不仅有赖于农牧民是收入的提高,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抓资源禀赋的优势,重视降低能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带动基础设施的继续完善,同时提高农牧民及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的增长及储蓄的增加,发挥消费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促进内蒙古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强调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推动东西部及各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辐射带动西部盟市发展,共同建设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加快东部五盟市的发展,加强东部盟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交通、市场对接,主动融入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发展。扩大盟市间联合协作,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加快全面振兴步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发展,主要指导意见为加快构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合理布局生产力,着力提升能源、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水平,增强区域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发开放力度,进一步融入东北及环渤海经济区(圈),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在加大对东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建立自治区内部对口帮扶机制,引导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东部地区的帮扶。
在未来的发展中,“金三角”凭借地区的资源、人力等综合优势,仍会领跑全区经济的发展。呼包鄂地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而乌兰察布市是我区经济综合实力较弱的盟市,综合实力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从乌兰察布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具有较好的地域优势,距离中心城市较近,比较容易接受“金三角”的辐射和带动。
以资源新贵著称的东部区,正在加强自身的基础建设,对产业进行有序的发展安排,主动融入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发展。东部五盟拥有区位优势,且资源丰富,在未来的发展也会凸显东部的发展态势。
在西部其他地区发展中,乌海作为矿产资源的聚集区,发展较快,同时应重视协调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问题,要把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巴彦淖尔市形成了发达农业生产体系,但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落后位置,需要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阿拉善盟作为内蒙古最西部的盟市,应从协调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加以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