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姑苏区正全力以赴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苏州核心区域的姑苏区正发力优化营商环境。4月23日,姑苏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总体部署《姑苏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现场发布姑苏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扶持政策体系,颁发姑苏区企业家人才礼遇卡……姑苏区正通過营商环境持续升级,努力奏响姑苏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1+4+3”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 扶持政策体系
  现场直击:记者注意到, 为进一步助力姑苏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此次推进会的“重头戏”,姑苏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正式发布。
  这份扶持政策体系与姑苏区现有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极大地提振了落户姑苏区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苏州视幻光影影视有限公司是一家刚落户姑苏区的文化企业,主要从事影视制作等业务,公司董事长周晓伟对新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商旅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充满期待:“这为文化类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深耕姑苏区多年的苏州希格玛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一家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公司董事长薛晨洋表示:“看到新出台的《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的扶持意见》在享受对象上既考虑了类似我们这样扎根姑苏区的存量企业,又覆盖了增量企业,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我们将持之以恒推进创新发展,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纵深解读:姑苏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姑苏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以提升产业契合度、经济密度、创新浓度为导向,构建“1+4+3”体系。“1”是指总纲,即《姑苏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意见》;“4”是指四大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即关于促进文商旅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都市科技创新发展、金融业发展政策;“3”是指三个专项政策,即总部企业政策,产业园、楼宇载体政策,人才集成政策。
  据了解,新政策体系扶持重点更明,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如在重点文旅项目上,给予实际投资额15%的扶持,对特别重大的新增投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的奖励;对新引入重点“数字经济”企业,实际投资额突出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落户补助;对列入苏州市“独角兽”培育库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应用基础平台建设,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助;对企业成功在境内A股IPO上市的,给予800万元奖励;对区外引进或新成立的总部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区级数字文创产业园、楼宇项目进行提档升级的,给予最高500万元扶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
  现场直击:在当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记者注意到,姑苏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为获得姑苏区2020年度突出贡献企业家代表们现场颁发了企业家人才礼遇卡。
  “非常感谢姑苏区授予的此项礼遇,让我感受到姑苏政策的温度。”在姑苏区扎根工作十多年的苏州新东方学校党委书记汪静静,是此次享受企业家人才礼遇卡的企业家代表之一,她说:“人才礼遇内容丰富,其中特别吸引自己的,是企业家沙龙、创业培训等各类人才服务活动,可以让我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拓宽眼界。”汪静静表示,未来将继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开阔工作思路,和苏州新东方学校一起奋斗,继续为姑苏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纵深解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人才是关键。为加速集聚各类优质人才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此次发布的三个专项政策之一,《关于优化姑苏区重点产业人才集成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包括了各类人才奖励补助和其他综合保障两个方面12条政策。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安家补助,对领军人才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成长奖励。
  姑苏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姑苏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贡献,更离不开企业家的支持。今年姑苏区进一步拓宽人才礼遇覆盖范围,将突出贡献企业家纳入其中,从人才落户、就医绿色通道、子女入学、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促进更多优秀企业家人才扎根姑苏安居乐业。
  记者观察:“六个一”的背后,彰显发展决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姑苏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邀请了企业家、行业商会、金融机构负责人参会,彰显了姑苏区在2021年继续突出重点,不断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举措。
  本次发布的《姑苏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姑苏区正努力构建出“六个一”营商环境创新格局。即:健全“一张政务网”,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优化“一个数据平台”,提升营商创新能力;形成“一套政策体系”,助力企业稳健发展;落实“一份人才礼遇”,提升人才资源竞争力;推出“一批服务举措”,强化对企服务能力;完善“一套服务机制”,凝聚企业服务合力。
  姑苏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姑苏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是在2020年以区内部门横向联动为主的1.0版基础上,优化姑苏区营商环境“联动轴”的2.0版,扩大了服务的区域、事项和内容,在人才招聘、政务服务、法律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努力推动姑苏区营商环境服务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进行衔接延伸。
其他文献
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是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小满作出解释:“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节气含义与农耕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小满民俗充满了“农”的味道。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
期刊
吴中风雅何处寻?你可以走走苏州的大街小巷,可以看看那些枕河人家,可以听听软糯的吴侬软语,可以品尝精致讲究的苏式菜肴……  当然,也可以在博物馆里寻觅吴地与古城的风韵。  雅物里的吴地兴盛  春夏之交,最是江南好风景。2021年4月30日,“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在吴中博物馆正式启幕。本次“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是吴中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首次合作,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与
期刊
好物哪里买?好吃哪里寻?好玩哪里逛?答案就在苏州高新区。  4月30日,“五五购物节——高新欢乐购”暨第三届高新购物节启动仪式在龙湖狮山天街举行,持续2个月的高新区消费盛宴正式拉开帷幕。  首创大规模商业节庆活动  “五五购物节”,作为上海首创的大规模节庆活动,时间贯穿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等多个重点节日,将持续到6月30日,上海市各大电商平台、商业企业、品牌企业、中端产品等将广泛参与,通过线上引
期刊
常熟,古称琴川,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1700年建城史的江南城市,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于1986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常熟,先贤们留下的文化,既是有形也是无形,我们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窥探究竟,也可在城市发展中寻得踪影。这里的文化,是珍贵的遗产,被一代代常熟人精心呵护着。同样也滋养着生活于此的人们,让他们可以在时代进程里,在文化传承中,感悟江南文脉的源远流长。  妙哉,
期刊
一把刻刀一粒核,运筹帷幄见功夫。谈起核雕,吴门桥街道四季晶华社区的殷毅军娓娓道来,自幼生活在手艺环境中的殷毅军,深深热爱并用心钻研着雕刻艺术。他的曾祖父殷根福创立了殷派十八罗汉,祖父殷荣生继承罗汉头的神韵雕法,而殷毅军传承家学,从小在祖父殷荣生绘制设计样稿的场景中耳濡目染,触类旁通学會了多门雕刻技法。这些年来,他秉持一颗匠人之心,用心去完成每一件作品,赋予核雕生机与灵气,传承守护殷派核雕的根与魂。
期刊
早在1927年冬,沭阳就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随后,沭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领导机构中共淮海区党委和淮海区专员公署的机关就设在沭阳张圩、陈圩一带。沭阳的地理优势成为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1939年3月,16岁的我在家乡沭阳县汤涧区凤仪乡农会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发动广大群众同压迫和剥削我们的土豪劣绅进行斗争,要求他们减租减息,
期刊
一朵洁白的“莲花”开在师生的心中已经十六年,这朵象征着廉洁文化的莲花,在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已成为立德树人的一个育人品牌。  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直是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关注的课题。早在2006年,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就开展“廉洁文化教育”,让廉洁的种子在临湖一小这块土壤中播种、繁衍,不仅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氛围,而且有力提升了师生的精神品质。  塑造
期刊
随着体育综合价值被常熟深度开掘和广泛认同,在焕发城市活力、传承虞山文化、促进休闲娱乐等诸多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化学反应”,其独特的纽带和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一场场比赛、一个个印记、一张张脸庞,常熟人用追求卓越的优良姿态,在这块厚重的江南福地上,书写出全民健身、体验自在娱乐生活的幸福篇章。日前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常熟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王岳峰和常熟市阳光跑步俱乐部总会长顾建东,分享常熟关于“
期刊
临街的落地玻璃窗内,几位市民正津津有味阅读着手中的书籍。去年底,金阊街道联合喜马拉雅,在石路商圈打造出姑苏区首个商圈里的24小时城市有声书房,让市民在购物休闲之余,也拥有美好的阅读体验。  进入“十四五”时期,金阊街道针对石路区域、桃花坞区域、金阊区域分别聚焦打造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高标准全域旅游城区、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分类施策,努力打造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的“示范区”。  金阊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跃
期刊
引导社区青少年了解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兴趣,有助于推动“非遗”重返当代生活,更好地弘扬、继承苏州千年的历史文化。  白洋湾街道玉景湾社区的青少年大部分为新市民子女,鲜少接触苏州传统文化。社区引入专业教学资源,在家门口设立“非遗学院”,打造出一支具有“非遗”代表性特色的“景”致少年文化团。  一把苏扇陈情苏作技艺  近日,社区举办了“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课堂之“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