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新网2012年12月27日报道:山东大学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26日在此间举行的《国际儒学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经过30多年的儒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表明,儒学已经不再‘花果飘零’,成为‘世之显学’;儒学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如果现在宣布儒学已经复兴尚为之过早的话,那么,可以说儒学正在走向复兴的道路则是不争事实。”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中国内地儒学研究水平已经结束了那种各说自话局面,实现与国际儒学研究的接轨,中国内地的儒学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国际儒学界的尊重,其研究成果也常常被国外汉学界所称引。
场景之一:
春秋战国,创立发展,遭遇冷落
知识链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等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儒学至此创立。战国时期,七国兼并战争激烈,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君舟民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由此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材料与问题
公元前501年,孔子劝说鲁定公励精图治未被接纳。于是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七八年,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却未被接受。
问题:孟子与荀子也遭遇同样命运,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联系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这一问题。
【答案】孔孟主张以“仁”来缓和社会矛盾,比较软弱,不符合春秋和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历史现实。而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满足了诸侯兼并战争、统一国家、巩固政权的要求。
场景之二:
秦朝统一,焚书坑儒,遭到重创
知识链接:秦朝时,由于儒生在背后攻击秦始皇,出于巩固秦朝统治的需要,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212年,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中国古代文化遭受严重摧残,百家争鸣的局面严重受挫。
材料与问题
公元前213年,大臣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术士。事后,将460名相关术士在咸阳坑杀。
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解析】要从法家治国思想、儒生行为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分析和说明。
【答案】秦始皇统一国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必须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儒生以古非今,攻击皇权至上的秦始皇,扰乱百姓思想,影响皇帝权威和秦朝统治的稳定。
场景之三:
汉武鼎盛,独尊儒术,确立正统
知识链接:西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趋于稳固,以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基本形成,多民族国家日益扩大,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和软弱的道家学说均不能满足新的统治要求。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多家学说的精华,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被汉武帝采纳,创办太学,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材料与问题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董仲舒的主张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问题:董仲舒的观点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
【解析】要从适应统治需要、社会稳固、道家和法家不适应统治需要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百家学说的精华,对儒学作了发挥,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封建统治趋于稳固,“无为”的道家和严刑峻法的法家主张,均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思想上的统治,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
场景之四:
魏晋时期,佛道冲击,唐宋复兴
知识链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加之五族内迁,中原出现南北朝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尖锐;唐朝末期,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出现“安史之乱”和长达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仍,皇帝的权威受到冲击,儒学面临挑战。唐末韩愈、柳宗元等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教、道教精神,得到新的复兴和发展。程朱时期,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等人创立理学,南宋朱熹等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程朱理学,重新树立儒学的权威地位。
材料与问题
自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以来,大唐盛景就开始呈现衰败凋颓之象。藩镇割据,边疆侵逼,政出多门,宦官弄权,朝官政争,动乱连年,经济衰败,矛盾丛生,国是日非。思想文化界则弥漫着颓废、消极的风气。以韩愈、“北宋五子”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唐宋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程朱理学有哪些突出特点?如何评价程朱理学?
【解析】要从理学吸收佛教、道教等宗教主张回答第一问;要从消极性和积极性两个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程朱理学。 【答案】特点:佛道化、思辨化、宗教化、理论化、系统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思想。但程朱理学也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场景之五:
陆王心学,崇尚虚无,遭到批判
知识链接: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学,明清王阳明使心学系统化,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理学和心学满足了封建统治需要,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和心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封建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崇尚虚无,严重制约社会进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批判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批判君主专制,要求君臣平等,反对崇尚虚无,要求经世致用,研究社会现实,构筑起实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学说的兴起,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与问题
陆九渊的学生徐仲诚在问及学习《孟子》的体会时,回答是“镜中观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十分清楚。可是陆九渊却对“镜中观花”一语别有妙解,他的意思是:“镜与花的关系,正如心与万物。万物对人的意义不能够独立于心而自在,它是由心发育扩散出来的,正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问题: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哪些主要异同?与这二者相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有哪些重要进步?
【解析】第一问,要从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其相同之处,要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对“理”把握的途径等方面,比较其不同之处。第二问,要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归纳概括答案。
【答案】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进步:(1)经济方面,倡导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2)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3)思想方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场景之六:
维新变法,融通西学,康梁异化
知识链接: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出于维新变法的需要,创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基础,在社会上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的传播准备了社会基础,但最终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传统势力的强大而归于失败。
材料与问题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一部著作,共二十一卷,1897年出版。康有为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而著的作品,假托于尧、舜之言论,康有为宣称:“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有为因此提出变法要求。
问题:《孔子改制考》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的?其主要目的如何?
【解析】第一问,要从甲午战争后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以及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的目的和面临的困难等角度归纳概括答案;第二问,则要从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据的角度思考。
【答案】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洋务运动的失败和西学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要传播西学,实现维新变法,必须依据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儒学;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目的: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伟大改革家的同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场景之一:
春秋战国,创立发展,遭遇冷落
知识链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等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儒学至此创立。战国时期,七国兼并战争激烈,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君舟民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由此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材料与问题
公元前501年,孔子劝说鲁定公励精图治未被接纳。于是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七八年,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却未被接受。
问题:孟子与荀子也遭遇同样命运,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联系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这一问题。
【答案】孔孟主张以“仁”来缓和社会矛盾,比较软弱,不符合春秋和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历史现实。而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满足了诸侯兼并战争、统一国家、巩固政权的要求。
场景之二:
秦朝统一,焚书坑儒,遭到重创
知识链接:秦朝时,由于儒生在背后攻击秦始皇,出于巩固秦朝统治的需要,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212年,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中国古代文化遭受严重摧残,百家争鸣的局面严重受挫。
材料与问题
公元前213年,大臣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术士。事后,将460名相关术士在咸阳坑杀。
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解析】要从法家治国思想、儒生行为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分析和说明。
【答案】秦始皇统一国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必须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儒生以古非今,攻击皇权至上的秦始皇,扰乱百姓思想,影响皇帝权威和秦朝统治的稳定。
场景之三:
汉武鼎盛,独尊儒术,确立正统
知识链接:西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趋于稳固,以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基本形成,多民族国家日益扩大,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和软弱的道家学说均不能满足新的统治要求。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多家学说的精华,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被汉武帝采纳,创办太学,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材料与问题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董仲舒的主张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问题:董仲舒的观点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
【解析】要从适应统治需要、社会稳固、道家和法家不适应统治需要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百家学说的精华,对儒学作了发挥,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封建统治趋于稳固,“无为”的道家和严刑峻法的法家主张,均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思想上的统治,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
场景之四:
魏晋时期,佛道冲击,唐宋复兴
知识链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加之五族内迁,中原出现南北朝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尖锐;唐朝末期,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出现“安史之乱”和长达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仍,皇帝的权威受到冲击,儒学面临挑战。唐末韩愈、柳宗元等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教、道教精神,得到新的复兴和发展。程朱时期,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等人创立理学,南宋朱熹等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程朱理学,重新树立儒学的权威地位。
材料与问题
自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以来,大唐盛景就开始呈现衰败凋颓之象。藩镇割据,边疆侵逼,政出多门,宦官弄权,朝官政争,动乱连年,经济衰败,矛盾丛生,国是日非。思想文化界则弥漫着颓废、消极的风气。以韩愈、“北宋五子”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唐宋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程朱理学有哪些突出特点?如何评价程朱理学?
【解析】要从理学吸收佛教、道教等宗教主张回答第一问;要从消极性和积极性两个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程朱理学。 【答案】特点:佛道化、思辨化、宗教化、理论化、系统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思想。但程朱理学也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场景之五:
陆王心学,崇尚虚无,遭到批判
知识链接: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学,明清王阳明使心学系统化,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理学和心学满足了封建统治需要,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和心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封建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崇尚虚无,严重制约社会进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批判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批判君主专制,要求君臣平等,反对崇尚虚无,要求经世致用,研究社会现实,构筑起实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学说的兴起,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与问题
陆九渊的学生徐仲诚在问及学习《孟子》的体会时,回答是“镜中观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十分清楚。可是陆九渊却对“镜中观花”一语别有妙解,他的意思是:“镜与花的关系,正如心与万物。万物对人的意义不能够独立于心而自在,它是由心发育扩散出来的,正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问题: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哪些主要异同?与这二者相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有哪些重要进步?
【解析】第一问,要从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其相同之处,要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对“理”把握的途径等方面,比较其不同之处。第二问,要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归纳概括答案。
【答案】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进步:(1)经济方面,倡导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2)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3)思想方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场景之六:
维新变法,融通西学,康梁异化
知识链接: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出于维新变法的需要,创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基础,在社会上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的传播准备了社会基础,但最终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传统势力的强大而归于失败。
材料与问题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一部著作,共二十一卷,1897年出版。康有为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而著的作品,假托于尧、舜之言论,康有为宣称:“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有为因此提出变法要求。
问题:《孔子改制考》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的?其主要目的如何?
【解析】第一问,要从甲午战争后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以及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的目的和面临的困难等角度归纳概括答案;第二问,则要从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据的角度思考。
【答案】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洋务运动的失败和西学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要传播西学,实现维新变法,必须依据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儒学;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目的: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伟大改革家的同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