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随着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逐渐确立,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健康体育教育日臻完善。学生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求取知识、获得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健康水平,这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显得更加突出。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正是人体承载一定负荷,对运动积极主动适应及不断发展运动能力的生理过程。在此运动环境中,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起着积极有效的决定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即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身体条件及运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又要遵循相关体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注重遵循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积极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学生的心理变化,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在能力,就会更加有效的促进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实际上有效的运动技能形成是以上诸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人体本身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可塑性极强的复合体,个体间相互存在着较大的个性特征差异,这种差异性又反过来极大的阻碍着学习的进步(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必须充分研究和探索加以整合、优化、利用,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学生个性特征差异
1.年龄、性别差异。年龄、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身心机能发展水平,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健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心理机能同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趋以完善的。但是由于性别的不同,学生年龄的同一时期身心机能的发育水平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目的。
2.身体状况差异。身体状况包括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水平是指身体的发育程度、有无伤残、疾病以及体力的强弱等。由于上述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进行各种身体练习是不能强求统一,形而上学的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去做达到统一目的活动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3.知识水平差异。知识是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内在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储存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是由年龄、阅历、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等情况所决定的,所以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知识水平高低的差异性。体育教学较别的学科具有其独特性,纯知识性的教学少,绝大多数是寓教技能、技术动作之中,教师的一切教授活动,既是教授技能、技术动作又是传授知识,二者融为一体相互影响。因此根据学生间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发挥与提高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4.运动基础差异。运动基础包括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基础。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术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某种动作的专门方法。学生间产生的运动基础差异现象,有赖于身体条件、身体素质以及所从事运动的时间长短和熟练程度,同时也在于他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自觉运用。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并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和遵循人体机能活动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等规律,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否则将事倍功半,难达目的。
5.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就是心理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存在着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的同一水平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个性差异进行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好知之,不如好乐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是否主动争取超出课堂范围去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以及项目的学习成绩来判断他们的项目兴趣,去加以个别指导,发展其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调节的几个方面
1.创造良好的运动心理环境。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与练的相互交往的群体活动,教师应成为交往的中心,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在广泛的纵横联系中缩短心理距离,使彼此间心心相见。加强相互间的亲和力和群体的凝聚力,为完成师生共同间的教与学任务,应积极主动的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融洽、欢快、自觉、进取的良好的心理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作到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教育及感染下,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与学习兴趣,激发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及探求知识、获取运动能力的进取欲望。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热烈而和谐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气氛。
2.掌握与利用学生在运动中的注意、情绪和意志的心理变化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动作信息刺激,引起机体反应,其反应是在积极思维中的反复练习并逐步适应、习惯刺激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掌握与利用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的相互影响,共同作
用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对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感知与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感知是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也是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来源。体育教学通过教师对体育动作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观察、练习等,使学生对动作获得多种感知,同时在思维活动的加工、联合、改造中,促进各种感知逐步趋于明晰、准确,这既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因素,又是建立精确的运动表象的心理基础。通过想与练、练与想的反复结合性练习,培养学生肯动脑、爱动脑的积极创新性思维习惯,使学生较快的建立起精确、清晰的运动表象,促进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依据多种信息反馈,遵循相关规律,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认真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健康学生心理,加强学生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研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等,并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外部表象,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人们的认知领域永无止境,教学改革将不断深入发展,相关部分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以上仅为个人从教学实践中检索出的点滴体会,以飨同行,恳请指正。
随着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逐渐确立,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健康体育教育日臻完善。学生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求取知识、获得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健康水平,这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显得更加突出。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正是人体承载一定负荷,对运动积极主动适应及不断发展运动能力的生理过程。在此运动环境中,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起着积极有效的决定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即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身体条件及运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又要遵循相关体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注重遵循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积极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学生的心理变化,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在能力,就会更加有效的促进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实际上有效的运动技能形成是以上诸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人体本身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可塑性极强的复合体,个体间相互存在着较大的个性特征差异,这种差异性又反过来极大的阻碍着学习的进步(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必须充分研究和探索加以整合、优化、利用,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学生个性特征差异
1.年龄、性别差异。年龄、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身心机能发展水平,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健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心理机能同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趋以完善的。但是由于性别的不同,学生年龄的同一时期身心机能的发育水平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目的。
2.身体状况差异。身体状况包括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水平是指身体的发育程度、有无伤残、疾病以及体力的强弱等。由于上述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进行各种身体练习是不能强求统一,形而上学的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去做达到统一目的活动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3.知识水平差异。知识是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内在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储存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是由年龄、阅历、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等情况所决定的,所以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知识水平高低的差异性。体育教学较别的学科具有其独特性,纯知识性的教学少,绝大多数是寓教技能、技术动作之中,教师的一切教授活动,既是教授技能、技术动作又是传授知识,二者融为一体相互影响。因此根据学生间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发挥与提高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4.运动基础差异。运动基础包括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基础。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术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某种动作的专门方法。学生间产生的运动基础差异现象,有赖于身体条件、身体素质以及所从事运动的时间长短和熟练程度,同时也在于他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自觉运用。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并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和遵循人体机能活动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等规律,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否则将事倍功半,难达目的。
5.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就是心理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存在着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的同一水平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个性差异进行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好知之,不如好乐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是否主动争取超出课堂范围去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以及项目的学习成绩来判断他们的项目兴趣,去加以个别指导,发展其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调节的几个方面
1.创造良好的运动心理环境。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与练的相互交往的群体活动,教师应成为交往的中心,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在广泛的纵横联系中缩短心理距离,使彼此间心心相见。加强相互间的亲和力和群体的凝聚力,为完成师生共同间的教与学任务,应积极主动的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融洽、欢快、自觉、进取的良好的心理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作到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教育及感染下,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与学习兴趣,激发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及探求知识、获取运动能力的进取欲望。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热烈而和谐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气氛。
2.掌握与利用学生在运动中的注意、情绪和意志的心理变化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动作信息刺激,引起机体反应,其反应是在积极思维中的反复练习并逐步适应、习惯刺激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掌握与利用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的相互影响,共同作
用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对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感知与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感知是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也是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来源。体育教学通过教师对体育动作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观察、练习等,使学生对动作获得多种感知,同时在思维活动的加工、联合、改造中,促进各种感知逐步趋于明晰、准确,这既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因素,又是建立精确的运动表象的心理基础。通过想与练、练与想的反复结合性练习,培养学生肯动脑、爱动脑的积极创新性思维习惯,使学生较快的建立起精确、清晰的运动表象,促进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依据多种信息反馈,遵循相关规律,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认真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健康学生心理,加强学生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研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等,并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外部表象,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人们的认知领域永无止境,教学改革将不断深入发展,相关部分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以上仅为个人从教学实践中检索出的点滴体会,以飨同行,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