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室内装饰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发展趋势及“人性化” 设计目标,并对如何实现室内装饰设计人性化的方法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室内装饰设计; 人性化
一.引 言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室内空间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空间里你能解读到设计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而且能使居住其中的人受到文化和艺术的熏陶。通过对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和当前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是设计中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更应当注重人文精神,解读人文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人性化。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发展趋势
(1)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
室内装饰设计是在建筑提供的室内空间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运用多种手法进行一种人工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于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它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甚至和所处时代的绘画、雕塑、造型藝术、文学、音乐等门类的艺术之间相互融通。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传统风格主要是指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的“形”、“神”、“韵”。现代风格则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力求表达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混合型风格则是在设计中运用多种体例,深入推敲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
(2)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过渡,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求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物质功能之外,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装饰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当今社会中,人们在物质追求得到一定程度地满足以后,便开始寻求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开始在建筑中呼唤人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现代生活中,人文情结在不自觉中已渗透到了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各个领域。
三.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目标
人是室内装饰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对环境的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21世纪,人们的生活日益规律化与程式化。鉴于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在室内环境中度过,因此室内环境设计能否激起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是否有人性化特质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当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高享受和重情感、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的倾向。因此协调“人——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装饰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装饰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室内环境应该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
四.室内装饰设计人性化的实现方法
不同时期的人以及社会环境对室内装饰设计人性化的要求也不一样。当今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以人为本,怎样使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同时也更加留恋传统的文化。人们向往安静惬意的生活环境,追求返璞归真,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栖居于大自然的“绿色”室内装饰设计中。在现有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为实现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布局
设计师习惯从平面布局来思考方案,这样是有局限的,因为空间是由墙、地、顶围合的虚体,而平面布置只是对地面的思考,室内装饰设计的改造对象是空间而不是界面实体。另外,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往往是由平面、顶面、立面再到效果图,这也是一个不能全面考虑空间的思维方式。要系统、全面地规划空间,做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整体,还要对人的生理尺度、心理尺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各种不同场所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根据功能的需求布置空间。
(2)合理的照明和色彩设计
人的眼睛只有通过光才能获得形体和色彩,因此,对色彩和灯光的合理运用成为实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①照明的人性化设计
进行照明设计时应考虑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不同类型的照明方式,满足人、空间和物品对光的需求。这三方面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为人提供照明,不能为刻意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了人对光的需求,应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来增强空间的艺术气氛。
②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色彩是空间设计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是空间情感、意境的主要表达手段,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色彩使人产生联想,引起错觉和幻觉,同时还影响人的各种情绪。因此色彩设计应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来考虑,搭配要合理,不能使人产生疲劳、烦躁的感觉;主次要分明,不能使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
(3)使用环保材料
室内装饰设计的效果绝大部分是通过装修材料来体现的,如果材料不环保,必定对人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样就违背了人性化没计的初衷。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合理地利用环保材料,根据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采用对人和环境不构成污染的材料,并与创新的工艺相结合,从而实现人与室内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4)陈设品的人性化设计
陈设品能起到美化空间、烘托气氛、强化室内风格的作用。室内陈设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具、设备、装饰织物、陈设艺术品、照明灯具、绿化等方面。在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①自然化。陈设设计讲究回归自然,运用抽象的设计手法使人们联想自然。也可以运用绿色植物,有意识地将室内和室外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使室内空间更具人性化,同时也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感受。这也是人性化具体表现十分重要的方面。
②个性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离不开个性化的,陈设设计也不例外。优秀的设计师知道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空间的使用者,因此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陈设品,决不能根据设计师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也不能将每个空间的陈设都设计成雷同的。这也是体现人性化的一个方面。
③整体化和意境美。空间的各个元素尽量做到整体化,使空间与人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冰凉且感受不到任何人文气息。在能达到空间形式美、比例协调、尺度合理、色彩和谐、灯光合理,再加上好的室内陈设和绿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需求,就能达到整个室内气氛融洽,从而产生意境美。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室内装饰设计的人性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思维步骤拼凑,而是将上述内容互相穿插,不断深化。此外,人性化设计也是纵向思考的思维过程,它是因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以某个阶段作为永恒的标准。室内装饰设计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根据不同空间的性质,参照一些可以衡量的“人性化”标准,才能做出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万秀敏.室内空间与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4(8):6.
[2]田弘,胡文胜,胡杰.室内装饰设计:注重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J].中华建设,2005(5):70.
关键词: 室内装饰设计; 人性化
一.引 言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室内空间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空间里你能解读到设计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而且能使居住其中的人受到文化和艺术的熏陶。通过对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和当前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是设计中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更应当注重人文精神,解读人文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人性化。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发展趋势
(1)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
室内装饰设计是在建筑提供的室内空间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运用多种手法进行一种人工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于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它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甚至和所处时代的绘画、雕塑、造型藝术、文学、音乐等门类的艺术之间相互融通。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传统风格主要是指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的“形”、“神”、“韵”。现代风格则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力求表达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混合型风格则是在设计中运用多种体例,深入推敲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
(2)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过渡,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求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物质功能之外,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装饰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当今社会中,人们在物质追求得到一定程度地满足以后,便开始寻求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开始在建筑中呼唤人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现代生活中,人文情结在不自觉中已渗透到了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各个领域。
三.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目标
人是室内装饰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对环境的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21世纪,人们的生活日益规律化与程式化。鉴于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在室内环境中度过,因此室内环境设计能否激起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是否有人性化特质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当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高享受和重情感、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的倾向。因此协调“人——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装饰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装饰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室内环境应该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
四.室内装饰设计人性化的实现方法
不同时期的人以及社会环境对室内装饰设计人性化的要求也不一样。当今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以人为本,怎样使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同时也更加留恋传统的文化。人们向往安静惬意的生活环境,追求返璞归真,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栖居于大自然的“绿色”室内装饰设计中。在现有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为实现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布局
设计师习惯从平面布局来思考方案,这样是有局限的,因为空间是由墙、地、顶围合的虚体,而平面布置只是对地面的思考,室内装饰设计的改造对象是空间而不是界面实体。另外,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往往是由平面、顶面、立面再到效果图,这也是一个不能全面考虑空间的思维方式。要系统、全面地规划空间,做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整体,还要对人的生理尺度、心理尺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各种不同场所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根据功能的需求布置空间。
(2)合理的照明和色彩设计
人的眼睛只有通过光才能获得形体和色彩,因此,对色彩和灯光的合理运用成为实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①照明的人性化设计
进行照明设计时应考虑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不同类型的照明方式,满足人、空间和物品对光的需求。这三方面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为人提供照明,不能为刻意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了人对光的需求,应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来增强空间的艺术气氛。
②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色彩是空间设计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是空间情感、意境的主要表达手段,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色彩使人产生联想,引起错觉和幻觉,同时还影响人的各种情绪。因此色彩设计应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来考虑,搭配要合理,不能使人产生疲劳、烦躁的感觉;主次要分明,不能使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
(3)使用环保材料
室内装饰设计的效果绝大部分是通过装修材料来体现的,如果材料不环保,必定对人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样就违背了人性化没计的初衷。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合理地利用环保材料,根据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采用对人和环境不构成污染的材料,并与创新的工艺相结合,从而实现人与室内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4)陈设品的人性化设计
陈设品能起到美化空间、烘托气氛、强化室内风格的作用。室内陈设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具、设备、装饰织物、陈设艺术品、照明灯具、绿化等方面。在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①自然化。陈设设计讲究回归自然,运用抽象的设计手法使人们联想自然。也可以运用绿色植物,有意识地将室内和室外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使室内空间更具人性化,同时也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感受。这也是人性化具体表现十分重要的方面。
②个性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离不开个性化的,陈设设计也不例外。优秀的设计师知道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空间的使用者,因此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陈设品,决不能根据设计师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也不能将每个空间的陈设都设计成雷同的。这也是体现人性化的一个方面。
③整体化和意境美。空间的各个元素尽量做到整体化,使空间与人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冰凉且感受不到任何人文气息。在能达到空间形式美、比例协调、尺度合理、色彩和谐、灯光合理,再加上好的室内陈设和绿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需求,就能达到整个室内气氛融洽,从而产生意境美。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室内装饰设计的人性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思维步骤拼凑,而是将上述内容互相穿插,不断深化。此外,人性化设计也是纵向思考的思维过程,它是因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以某个阶段作为永恒的标准。室内装饰设计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根据不同空间的性质,参照一些可以衡量的“人性化”标准,才能做出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万秀敏.室内空间与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4(8):6.
[2]田弘,胡文胜,胡杰.室内装饰设计:注重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J].中华建设,200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