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观《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的插图艺术
我想,自有书以来,也许就有插图了。我国古代,文字与绘画同源,形义之间,本就难舍难分。对于书籍来说,插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对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想象,丰富读者的知识素养,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竟首先是由那些引人入胜的插图引发的。幼年时的鲁迅初次看到绘图的《山海经》时那种惊喜的感受,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常,为文学作品作插图,使画家们更感兴趣。因为文学作品属于形象思维,画家们仅凭自己的生活感受,就能与文学家之间沟通形象的想象。而为哲学社会科学一类的书籍作插图,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画家们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尽管近年来这类书籍也间或带有一些插图,但看过之后,总使人有意犹未足之感,觉着还差点儿什么。
齐鲁书社最近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一书却别开生面,使插图艺术和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评传》一书,虽然记叙的是人物,但却大都是有着睿智深邃思想的哲学家;他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可又很难具体考证出他们的确切像貌。为这些古代哲学家作插图或肖像,能否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想象,想必这是曾使画家们伤过脑筋的问题。当然,象或不象,似乎一作为问题提出来,就不免近于迂腐,但看过本书这些插图后,却往往觉得其中的人物恰恰与自己的想象相合。
所谓想象中的人物,也绝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读者根据哲学家们各自的思想、行状在心目中形成的一个若明若暗的想象。说这些插图恰似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指画家们创造的这些人物是完成了的读者心目中的那个模糊的形象,使原来那个若明若暗的形象具体化了。这无疑是画家与哲学工作者通力合作鱼水相得的共同成果。因此,我认为《评传》的尝试为插图艺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吸引着我们第一流的画家们来参加这样的协作。
插图艺术有自己的功能,它不是文字的简单附庸,也不仅仅是内容的重复和模写,而是通过形象补充、强化、深化内容,或突出内容的某个方面,使读者通过可视的艺术形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获得美的享受。成功的插图,具有永久的魅力,往往使人过目之后终生难忘,甚或成为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因此,它除了具有一般造型艺术的功能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功能。正因于此,它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就更高,除了要艺术家具备造型能力外,还要求他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修养。为《评传》作插图的画家们以其成功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评传》中的插图吧。通过画家的艺术处理显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人物,是那么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我们仿佛可以与之接谈,与之交游。
先看看贺友直为孔丘作的肖像和插图:
如何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孔丘,自然不是画家的事,但画家在从事插图之前,必须对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历史的了解。从《行教图》和孔丘肖像,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紧紧把握住孔丘的气质特征,摒弃一切无关紧要的细节,着力刻划其精神风貌的努力。在这两幅插图的创作中,画家参考了历代孔丘造像,驰骋想象,描摹出这位一生仕途偃蹇,却又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形象。插图中的人物各具神态,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其中哪一个是贫不堪忧的颜回,哪一个是带些武勇气概的子路,……耳畔似闻杏坛的弦歌,两千年前的往事,如状目前。
插图原本以文字内容为创作契机,然而好的插图,却不仅能道尽文中曲折,而且还能弥补文字表达之不足,甚或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正如好剧本还需要好演员一样,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只是背诵台词和完成规定的出场动作。从文字到舞台,成功的表演是一次再创作。舞台上固然不乏拙劣的表演损伤了脚本的例子,但也同样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使一个死剧复活的例证。这和插图之于文字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颇为相似的。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顾炳鑫为嵇康作的两幅插图。嵇康在历史上记载并不多,画家选择了最能突出其性格操守的情节,匠心独运,刻划出这位性格纯真,率性任意,“刚肠疾恶,遇事便发”,处污浊而不染,不肯与时俯仰的思想家的感人的形象。先看《钟会来访图》:一方是心怀险恶,形容猥琐,神色尴尬的钟会;一方是操锤锻铁,襟怀坦荡,旁若无人的嵇康。嵇康此刻的神态,正合鲁迅说过的,“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连眼珠也不转过去”。真伪善恶,一目了然,给读者以多少文字都难能名状的形象感受。我们再来看《嵇康抚琴图》:嵇康虽然隐居不仕,但在司马氏的残暴统治的淫威下,亦难免为人所诬陷,终至被杀。画面上,临刑的嵇康从容端坐,神态自若,索琴抚弹,以生命之音响,叩死亡之鬼门。画面语言简洁干净,深深地传达出画家的痛惜之情。这样的插图,发人深省。它使人联想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残酷迫害下,那许许多多的讲求气节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它对我们理解封建时代的“士”的悲剧,给以形象的启示。
此外,如林锴的王充像,张广的吕不韦、范缜像;刘继卣的郭象像,楼家本的墨翟像等等,都画得很有个性,表现出画家在刻划历史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索精神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从而为《评传》一书增色不少。
为《评传》中的人物插图,画家除了要表现出他们都是屹立在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外,还要着力描绘出每个人物的个性。在这方面,读者也得到了满足。我们看到了威严中见亲切的孔丘,飘逸而沉着的老聃,恢宏大度的墨翟,放达洒脱的庄周等这些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
但对为这些古代哲学家绘像,也有人持保留态度。其实,仅仅凭历史上的文字作根据褒贬臧否,这是牵强的。古时那些著书立说,议论风生,或叱咤风云,左右历史事件的著名人物,后世读者想见其为人,往往肃然起敬,或以为其身量不知如何高大魁伟,其相貌不知何等超群出众。倘使古人真能幻形显现在我们面前,也许又不免使人感到失望,会说“不过如此”云云。司马迁之于“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就是一例。对于古人,读者通过阅读,有自己的形象联想,画家在创作时,也一样会在思想家的著作言论与史料的映照间,产生自己理想的形象,也一样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产生的。
我认为,为《评传》插图的画家们所以能成功地创作这些个性不同的历史人物,除了要具备其他条件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善于想象。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的绘画,只能是僵死的图解。这种图解没有色彩,没有光泽,没有生命,当然更谈不上美感和艺术的魅力。当我们的民族正处在充满美的饥渴,知识的饥渴的今天,愿一切艺术家自由驰骋你们的想象,为人类的文化艺术宝库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吧!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译传》,辛冠洁等主编,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九、十一月出版,第一卷〔精〕2.90元,第二卷〔精〕3.40元,第三卷即将出版)
我想,自有书以来,也许就有插图了。我国古代,文字与绘画同源,形义之间,本就难舍难分。对于书籍来说,插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对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想象,丰富读者的知识素养,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竟首先是由那些引人入胜的插图引发的。幼年时的鲁迅初次看到绘图的《山海经》时那种惊喜的感受,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常,为文学作品作插图,使画家们更感兴趣。因为文学作品属于形象思维,画家们仅凭自己的生活感受,就能与文学家之间沟通形象的想象。而为哲学社会科学一类的书籍作插图,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画家们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尽管近年来这类书籍也间或带有一些插图,但看过之后,总使人有意犹未足之感,觉着还差点儿什么。
齐鲁书社最近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一书却别开生面,使插图艺术和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评传》一书,虽然记叙的是人物,但却大都是有着睿智深邃思想的哲学家;他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可又很难具体考证出他们的确切像貌。为这些古代哲学家作插图或肖像,能否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想象,想必这是曾使画家们伤过脑筋的问题。当然,象或不象,似乎一作为问题提出来,就不免近于迂腐,但看过本书这些插图后,却往往觉得其中的人物恰恰与自己的想象相合。
所谓想象中的人物,也绝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读者根据哲学家们各自的思想、行状在心目中形成的一个若明若暗的想象。说这些插图恰似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指画家们创造的这些人物是完成了的读者心目中的那个模糊的形象,使原来那个若明若暗的形象具体化了。这无疑是画家与哲学工作者通力合作鱼水相得的共同成果。因此,我认为《评传》的尝试为插图艺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吸引着我们第一流的画家们来参加这样的协作。
插图艺术有自己的功能,它不是文字的简单附庸,也不仅仅是内容的重复和模写,而是通过形象补充、强化、深化内容,或突出内容的某个方面,使读者通过可视的艺术形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获得美的享受。成功的插图,具有永久的魅力,往往使人过目之后终生难忘,甚或成为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因此,它除了具有一般造型艺术的功能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功能。正因于此,它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就更高,除了要艺术家具备造型能力外,还要求他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修养。为《评传》作插图的画家们以其成功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评传》中的插图吧。通过画家的艺术处理显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人物,是那么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我们仿佛可以与之接谈,与之交游。
先看看贺友直为孔丘作的肖像和插图:
如何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孔丘,自然不是画家的事,但画家在从事插图之前,必须对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历史的了解。从《行教图》和孔丘肖像,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紧紧把握住孔丘的气质特征,摒弃一切无关紧要的细节,着力刻划其精神风貌的努力。在这两幅插图的创作中,画家参考了历代孔丘造像,驰骋想象,描摹出这位一生仕途偃蹇,却又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形象。插图中的人物各具神态,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其中哪一个是贫不堪忧的颜回,哪一个是带些武勇气概的子路,……耳畔似闻杏坛的弦歌,两千年前的往事,如状目前。
插图原本以文字内容为创作契机,然而好的插图,却不仅能道尽文中曲折,而且还能弥补文字表达之不足,甚或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正如好剧本还需要好演员一样,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只是背诵台词和完成规定的出场动作。从文字到舞台,成功的表演是一次再创作。舞台上固然不乏拙劣的表演损伤了脚本的例子,但也同样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使一个死剧复活的例证。这和插图之于文字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颇为相似的。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顾炳鑫为嵇康作的两幅插图。嵇康在历史上记载并不多,画家选择了最能突出其性格操守的情节,匠心独运,刻划出这位性格纯真,率性任意,“刚肠疾恶,遇事便发”,处污浊而不染,不肯与时俯仰的思想家的感人的形象。先看《钟会来访图》:一方是心怀险恶,形容猥琐,神色尴尬的钟会;一方是操锤锻铁,襟怀坦荡,旁若无人的嵇康。嵇康此刻的神态,正合鲁迅说过的,“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连眼珠也不转过去”。真伪善恶,一目了然,给读者以多少文字都难能名状的形象感受。我们再来看《嵇康抚琴图》:嵇康虽然隐居不仕,但在司马氏的残暴统治的淫威下,亦难免为人所诬陷,终至被杀。画面上,临刑的嵇康从容端坐,神态自若,索琴抚弹,以生命之音响,叩死亡之鬼门。画面语言简洁干净,深深地传达出画家的痛惜之情。这样的插图,发人深省。它使人联想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残酷迫害下,那许许多多的讲求气节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它对我们理解封建时代的“士”的悲剧,给以形象的启示。
此外,如林锴的王充像,张广的吕不韦、范缜像;刘继卣的郭象像,楼家本的墨翟像等等,都画得很有个性,表现出画家在刻划历史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索精神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从而为《评传》一书增色不少。
为《评传》中的人物插图,画家除了要表现出他们都是屹立在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外,还要着力描绘出每个人物的个性。在这方面,读者也得到了满足。我们看到了威严中见亲切的孔丘,飘逸而沉着的老聃,恢宏大度的墨翟,放达洒脱的庄周等这些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
但对为这些古代哲学家绘像,也有人持保留态度。其实,仅仅凭历史上的文字作根据褒贬臧否,这是牵强的。古时那些著书立说,议论风生,或叱咤风云,左右历史事件的著名人物,后世读者想见其为人,往往肃然起敬,或以为其身量不知如何高大魁伟,其相貌不知何等超群出众。倘使古人真能幻形显现在我们面前,也许又不免使人感到失望,会说“不过如此”云云。司马迁之于“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就是一例。对于古人,读者通过阅读,有自己的形象联想,画家在创作时,也一样会在思想家的著作言论与史料的映照间,产生自己理想的形象,也一样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产生的。
我认为,为《评传》插图的画家们所以能成功地创作这些个性不同的历史人物,除了要具备其他条件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善于想象。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的绘画,只能是僵死的图解。这种图解没有色彩,没有光泽,没有生命,当然更谈不上美感和艺术的魅力。当我们的民族正处在充满美的饥渴,知识的饥渴的今天,愿一切艺术家自由驰骋你们的想象,为人类的文化艺术宝库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吧!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译传》,辛冠洁等主编,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九、十一月出版,第一卷〔精〕2.90元,第二卷〔精〕3.40元,第三卷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