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杭州新式娱乐生活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娱乐生活呈现出新的态势,各种新式娱乐场所、新式娱乐活动层出不穷,相应的管理办法、措施也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式的娱乐活动逐渐渗透到普通群众当中,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本文试图深入挖掘民国时期杭州在新的大环境下娱乐生活发生的变化,透视民国年间杭州城市生活的变迁。
  关键词:民国时期 杭州 新式 娱乐生活 西湖大世界娱乐场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民众社会生活不断趋新的时期,这种趋新的态势表现在方方面面,而娱乐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各种新式娱乐场所、新式娱乐活动层出不穷,相应的管理办法、措施也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式的娱乐活动逐渐渗透到普通群众当中,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新”,有在传统娱乐场所、娱乐样式之上的翻新,也有受西方更影响,不同于传统娱乐项目、娱乐场所等全新的娱乐生活。
  以辛亥革命为契机,杭州城开始踏上近代化的历程,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市民的娱乐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通观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随着民国史研究的兴盛,就民国时期杭州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对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娱乐生活关注度显然不够,还未出现相关的专题研究,现有的研究也都零星地散落在其他相近领域的研究中。且当前对民国娱乐生活的研究多以上海、北京等地为主,而作为近代以来城市地位显著提升的杭州,这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深入挖掘民国时期杭州在新的大环境下娱乐生活发生的变化,可以很好地丰富杭州城市史研究,反映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剧场及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
  “在20世纪的前40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旧戏楼的舞台建制进行了改良,建立了一批新式的、西方类型的剧场……在这些新式的改良的剧场中,舞台、观众席、剧场设施、结构已都不同于以往茶园式的演出空间。”①民国以降,杭州也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娱乐场所的剧场,在舞台效果、布景等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给观众以感官享受。
  民国3年,杭州城站第一舞台落成。剧场总面积2917平方米,主体为木结构,剧场门高达10米,中央的木穹顶用木龙骨组成,镶有装饰图案的模板。观众大厅呈马蹄形,共三层,设1039座,有包厢。舞台台宽11米,高7米,两侧有圆拄,并有转台。舞台为洋松地板,顶部有照明光区。剧场共鸣效果好,无盲音区。31年,改为杭州影剧院。民国6年,盖世界建成,为民国初杭州第一个游艺场所。初,仅建一座舞台,以竹篱围墙,可容五百余人。后因营业情况好,又建二条马路。四楼专说评话,东楼专唱杭滩。民国11年,浙江军阀张载扬创办西湖大世界游艺场。游乐场占地7亩多,专木结构,三层高楼,走廊环转,包括露天场子,共有大小演出场8处。其中,场西有可容千人的剧场一座,以演京戏为主。大门左首有供扬州班、武林班、越剧等地方戏演出的中等场子。20年代初,西湖凤舞台改建为西湖共舞台,剧场为中西合璧建筑。外观华丽,效西洋风格;内壁典雅,具民族色彩。观众厅有三层楼座,楼座两侧有包厢,包厢间以木板隔开,共有座位十余。舞台宽阔,中有转台,后台舒宽,设备完善,有系列单间,供演员化妆与休息,为抗日战争前杭州最大的剧院。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期,剧院毁于火灾。30~40年代,杭州先后新建、改建了一批剧场,有西湖博览会大礼堂、振兴国货商场戏院、市东剧场、联华大戏院、南星大戏院、中央镜记大戏院、兴业剧院、中国大戏院、之江剧院等。其中西湖博览会大礼堂为水泥结构、设施较齐全。②
  这其中民国11年浙江军阀张载扬创办的西湖大世界,仿上海“大世界”建造,其占地、结构我们在前文已经述及,此处就不加以赘述。而场西的剧场是杭州唯一的一处常年演出京剧的场所,此外,大世界内也设立有演出杭剧、话剧、绍剧的舞台。不仅如此,场内还设立有溜冰场、杂技场、弹子房、说书场及电影场等。在娱乐的同时大世界内还设立有服务性的设施:茶摊、面馆等餐饮设施。观众购买一张票即可在场内随意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娱乐项目,既可看京剧、越剧、绍剧等戏曲,也可去电影场看电影或去看杂技表演、到溜冰场溜冰等等,只要一次消费即可随意享受,因此深受时人的喜爱。黄光辉主编的《百年湖滨东方金座》是一本反映杭州城市发展的图册,其中也附有文字说明,作者指出在大世界内:“购买一张门票,就可进出各个场所,其中有绍剧、京班、电影、魔术、名花会等项目,足够12个小时的消遣。”③此外,当时的时报《杭州民国日报》后更名为《东南日报》上有连续多期刊登的关于西湖大世界娱乐场的广告,如《杭州民国日报》民国十六年六月十日星期五第二张第六版广告:西湖商场娱园。大舞台:日演《九龙山》、《桑园会》、《四杰村》、《妓擒》、《女寇》、《三娘教子》、《白马坡》,夜演头本《汉光武》;影戏场最新中国名贵影片《松柏缘》日夜开演两次;大京班:新排最有价值名震南北第一好戏五本《汉光武复国走南阳》;小舞台:日演《连环果报》、夜演《孤儿惨史》;二层楼武林班,日演《三哭上轿》,夜演《大男寻父》;共和厅,京调小曲、女子苏滩、单弦拉戏;幻术场,戏法、武术、双簧;吉利大菜间。④该广告连续刊登,且版面偏大,足见其在当时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受众面之广。大世界的广告在《杭州民国日报》更名《东南日报》后仍大幅刊登。
  二、新式娱乐项目
   (一)电影
  电影作为新式的娱乐项目,民国年间逐渐融入到杭州人民的生活中,成为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电影在杭州的发展历程,周峰主编的《民国时期杭州》及《杭州市志·第七卷》中有着详细的介绍,此处,我们只对杭州电影业发展的历程加以简单的介绍。
  1908年,杭州报刊已登有电影放映的广告。民国初,杭州电影业只在茶园戏馆、教会礼堂中有一些零星放映。
  自1908年在拱宸桥二马路阳春外国茶园内出现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起,至1920年的12年中,杭州仅有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青年会新址两个教会礼堂放映过无声电影。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浙江电影业初步发展的时期。1921年以后,杭州开始有固定的放映单位。这些单位大都以大戏院命名注册,其中部分专业放映电影,部分以演戏为主兼营电影。1921一1937年,先后有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电影场、杭州影戏院、西湖大礼堂、联华大戏院等固定放映场所。日伪统治时期,杭州的电影业奄奄一息。
  杭州沦陷期间,日军强占两家电影院,一是原联华大戏院,另一家是1939年l月由日军强行从杭州大世界电影场划出的西湖映画剧场,专映日伪片。抗战胜利后,电影业进入竞争与发展时期。电影商来杭投资开办电影院9家。至解放前夕仍在营业的电影院有7家。此后,杭州的电影放映场有,大光明大戏院、东南电影院、美琪电影院、金城大戏院、太平洋大戏院、大华电影院、金门大戏院。至1949年,杭州市区先后出现过20家影戏院,到解放前夕仍在营业的电影院有7家:国际、西湖、天香、太平洋、大华、大光明、金门。
  以上是对民国杭州电影业发展的一个简单介绍,除此之外,当时的电影所放映的剧目在内容上也有所改变,反映爱情与家庭生活的电影数量增多。《民国杭州日报》民国十六年六月十日星期五,第二张第六版,杭州影戏院刊登有这样的影讯:“阴历五月初二日起连映三天,讽世歌舞爱情影片民新影片公司五次出品 欧阳予倩主演杰作《挂名的夫妻》……哀情悲剧……解决真爱情与贞操二大问题,可做时髦青年之当头棒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电影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介绍,并深入到民众的情感生活中,成为大众闲暇之余的调剂。
  民国时期杭城的电影业紧随娱乐大都市上海,当时的联华大戏院的门面仿照上海戏院的模式建筑,“水泥山墙高耸,水磨地坪细密,宽墙窄窗,线条竖直,配上高高的台阶,闪亮的霓虹灯,引得的观众进入厅堂,渐入佳境,品味影片。”⑤当时的电影院为招徕观众,增加竞争力,在新片上映时一般都组织首映活动。1935年1月18日,联华戏院开业时,邀请著名电影明星阮玲玉揭幕,并首映由她主演的《神女》。
  电影进入杭城以来,其影响逐渐扩大,深受杭州民众的喜欢,1947年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出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上映,连映三月不衰,当时杭州太平洋电影院的老板季固周,利用他在上海电影界的影响力,在影院开张之际于1947年11月25日开始在杭州独家上映《一江春水向东流》。先映上集《八年离乱》,再映下集《天亮前后》,最后上下合映,观众反响强烈,一时轰动杭城。该片在杭连映35天,几乎场场爆满,创下了杭州解放之前电影放映上座率的最高纪录。⑥
  综上,民国时期电影作为新式的娱乐项目,在杭州经历了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并深深影响了杭城百姓的生活,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体育类娱乐项目
   民国年间杭州,在电影业发展的同时,体育类的娱乐活动开始兴盛。民国11年,建成灯光健身房。民国8年元旦,省公众体育场在湖滨路、南山路交接处建成。有小型足球场1处(兼做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各一处,总占地2.87公顷,这是杭州第一所设施较全的公众体育场。此外,民国8年,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在其会所建成2处篮球场、2处网球场和1处健身房,向社会开放,经常人满为患。
  民国18年,为迎接第四届全运会在杭召开,建立了可容纳1.2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内含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棒球场、排球场。后又不断增建,增建滑冰场、乒乓室。民国25年又增健身房一个。
  这些新式的体育娱乐项目,既是杭州百姓的健身、锻炼的处所,也是杭城百姓娱乐、消闲的场所。
  (三)其他娱乐项目
  民国时期杭城的娱乐项目,除较为突出的电影、体育类娱乐项目,还存在有其他的新式娱乐项目。歌舞、跑马、魔术等新式娱乐项目在杭城内也颇受杭城百姓的喜爱。
  当时杭州也设立有歌场和舞场。歌场有西湖歌场、金国歌场、望湖楼歌场。歌场是集合一批青年女子在场歌唱,以黄色歌曲为主,听者可随便指名点唱,唱者也常向熟识的听者要求点唱。点唱是要花钱的,歌者唱后到点唱者的桌上去敬敬茶,陪坐一会,或从此开始交际。日寇侵占时开创,国民党统治时仍保留,直到杭州解放才停止。舞场有“久隆”、“中美”、“凤凰”。歌场有时也可跳舞,歌女可以伴舞。舞场有专为客人伴舞的舞女,也可自己带舞伴去跳舞。也是日寇遗留下来的娱乐方式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初期许可跳舞,后来禁止。⑦除此之外,杭城内也建有跑马场,幻术场即即魔术场,场内表演“欧美幻术”。
  三、娱乐事业的管理
  杭城自进入民国以来,新式娱乐项目逐渐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民国17-25年,杭州市政府先后制定有关文化娱乐业的管理办法7件。其中规定,剧团有固定演出场所的,由剧场经理逐月向时教育局报告演出剧目。新排剧目,须将剧本或剧情说明。幕表、歌曲、说唱概要报送审查。必要时,在公演前进行试演,首场公演必须通知检查员到场。平时,检查员随时到表演场所检查演出内容。对违规者,根据《杭州市公共娱乐场所取缔规则》,分别予以警告、处罚或停演。
  民国21-26年,政府主管部门为加强演出管理,每年对经常在市区演唱的游艺人员进行训练,每次2个月,1个月扫盲,1个月业务训练。内容除法规条文外,还有表演和游艺改良等,先后共举办训练班5期,受训人员300余人。
  综上,民国杭城娱乐事业蓬勃发展,新式娱乐项目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杭城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其休闲时光注入了新的因素。反映了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杭州市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变迁;反映了这一时间段内杭州城市生活的变迁,突显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民国杭城的新式娱乐多受娱乐大都市上海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杭城新式娱乐项目产生、发展的地缘优势。但民国年间上海的娱乐事业比杭城娱乐事业更胜一筹,但就民国上海的娱乐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民国杭州娱乐研究提供参考。
  
  注释:
  [1]钟敬文主编,万建中等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14页.
  [2]参考自任振泰主编.杭州市志·第七卷[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第210-211页.
  [3]黄光辉主编,仲向平著.百年湖滨东方金座[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4]《杭州民国日报》民国十六年六月十日,星期五,第二张第六版.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藏缩微版.
  [5]黄光辉主编,仲向平著.百年湖滨 东方金座[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6]转引自黄光辉主编,仲向平著.百年湖滨 东方金座[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7]转引自何王芳,博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生活研究[C].浙江大学2006年,第156页.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万建中等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编委会编.民国时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3]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4]任振泰主编.杭州市志(共12卷)[M].杭州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一2001年.
  [5]高霞玲.硕士学位论文,近代湖南的社会娱乐研究(1911——1927)[C].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时期下,卫生政工队伍的建设中人事档案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事档案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时期的人事档案为卫生机构部门的政工队伍详细和清晰的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详细的介绍了人才的个人信息和档案资料,新时期下卫生机构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來规范卫生政工队伍的人事档案工作,促进卫生政工队伍的建设。本文将对新时期人事档案对卫生政工队伍建设作用进行浅
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电力保护产品质量的因素以及解决方法,在现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及未来的发展,因此电力保护产品生产时的质量控制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