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二号F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zx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专门为发射神舟号飞船研制成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从1992年开始研制,经适应性修改,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11.2吨,不仅可以发射各种近地轨道有效载荷,还可用于发射月球探测器或星际探测器。1999年11月20日,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遨游21小时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第二天凌晨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长征二号F是新型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质量479.7吨,芯级直径3.35米,4个助推器的直径各为2.24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能把8吨重的飞船送入200~350千米高、倾角42.4°~42.7°的轨道。为适应载人航天的需要,长征二号F火箭除对箭体结构、动力装置、控制系统、遥测系统等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外,还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使火箭飞行的可靠性达到0.97,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0.997。火箭顶端装有一个逃逸塔,一旦火箭出现重大危险时,航天员可利用逃逸塔安全返回地面。
  


  长征二号F火箭与长征二号E相比,在研制中采用了55项新技术,其中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全冗余控制系统和“三垂”模式等10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二号F火箭的逃逸系统由低空和高空两组发动机、上部整流罩、栅格翼和释放装置、上支撑机构、下支撑机构和灭火装置组成。其中位于火箭整流罩顶部的低空发动机,像一根避雷针,高8米,实际上就是逃逸塔;高空发动机安装在整流罩上。安装了这样的逃逸系统,如果火箭在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时间段内,或者说火箭在0至39千米之间发生故障,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可把飞船拽着迅速脱离火箭,然后降落到安全地带,帮助航天员逃离险境。长征二号F火箭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是用在火箭点火前,检测火箭的重要飞行参数,并按事先确定的故障模式自动进行故障判别,如果发现故障即向火箭有关系统和飞船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试验,从300多个故障模式中确定了11个故障模式作为故障检测分系统的判断依据,并改进和完善了必备的程序软件,研制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故障检测处理器,并最终实现了火箭在发生故障时能自我检测、自我诊断和向逃逸分系统发出故障信息,实施自动逃逸和地面指令逃逸的设计目标。
  


  长征二号F火箭的全冗余控制系统仅元器件就多达5万多个,要使这些器件具备较好的可靠性,满足安全方面的要求,在成熟的冗余设计基础上,95%以上的控制系统采取了全冗余设计,有的部分还采用了三冗余设计方案。因为有了全冗余控制系统,使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指标从长征二号E火箭的0.91提高到0.97。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12月3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又进行了三次不载人飞船的发射,飞船在太空运行时间近7天,发射和回收均十分成功。前四次不载人发射试验表明,长征二号F是一种强大而可靠的载人运载火箭,已能满足发射飞船载人飞行的要求。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载有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完成21个小时绕地球飞行14圈的壮举,第二天凌晨驾驶返回舱在巨型降落伞的帮助下,在内蒙古中部的大草原上安全着陆,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两年之后,2005年10月12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进行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次飞行与神舟五号的最大不同,一是由载一名航天员增加到载两名航天员,二是由飞行一天增加到五天,三是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这次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又进行了几项改进,如分别在火箭二级箱间段的内外两侧安装了两个摄像头,一是为火箭的故障诊断提供直观依据,二是用图像监视火箭的飞行动作。点火系统采用了安全机构,防止误点火。这些技术措施增加了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飞行。
  


  2005年10月17日,在经过115小时的太空飞行、完成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之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完成攀登世界载人航天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为载人航天飞行再建功绩。
其他文献
火星车遇尘暴探险受阻  由于火星上连日出现大规模尘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运行受到影响,机遇号进入“维多利亚”坑探险的计划也被迫推迟到7月13日以后。美国航宇局的科学家说,火星上这场巨大尘暴始于一个多星期之前,预计至少还将持续一周。由于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都是依靠太阳能工作的,而目前尘暴将太阳直射到火星表面的阳光减少了近90%,这对两辆火星车的运行造成了空前的威胁。机遇号火星车上的电能不断减少
期刊
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承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拔地而起的壮美瞬间,永远地定格在人们心间。百次发射,圆满成功,举国欢庆。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体干部员工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演绎的雄浑颂歌,用“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书写的壮丽篇章,用独特的情怀在建院五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向中国航天事业和伟大祖国献上的一份厚礼,从此中国航天的一扇崭新的大门向全世界打开。
期刊
美国宙斯盾反导系统完成第九次拦截试验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于今年6月25日完成一次导弹拦截试验,导弹成功摧毁了一枚正处于飞行中段,并与运载工具分离的靶弹。这是“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成功进行的第9次拦截试验。同时,也是首次由装备“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驱逐舰进行的拦截试验。  包括本次试验在内,目前该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进行了11次导弹拦截试验。本次试验也是该导弹防御
期刊
土卫七结构像海绵  卡西尼号探测器2005年9月拍摄到的照片显示,土星最奇怪的卫星之一土卫七充满了孔洞,结构就像一块海绵。土卫七体积不大,最长部分仅有360千米,但它是形状不规则的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形状不规则天体之一。由于土卫七形状不规则、自转混乱、表面多孔,科学家此前曾提出,土卫七可能是从某个较大天体上剥落下来的。多孔结构比较松软,因此陨石在土卫七上留下的痕迹比砸在普通固态
期刊
阿特兰蒂斯号安全返航  6月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执行国际空间站组装任务。阿特兰蒂斯号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送组件,安装一对新的太阳能电池板。飞行中,航天员们通过3次太空行走为空间站安装了新组件和太阳能电池板。为修理升空中受损的隔热毡,航天员们增加了一次太空行走,飞行时间也从原定的11天延长到了12天。这期间,站上的俄航天员还利用跨接电缆修复了6台出
期刊
世界权威统计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造成国际航天发射故障的原因,其中高达38.5%是由火箭发动机所引起。然而迄今为止,在中国航天发射的故障率统计中,由发动机引发的故障率却是零。这项记录一直被世人视为世界航天史上的一项奇迹。  创造这项奇迹的人,来自陕西西安,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一个被世人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地方。    2007年6月1日,一个让中国航天人骄傲
期刊
阿特兰蒂斯号推迟发射!再次推迟发射!再推迟一天发射!推迟降落……  这算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飞行吗?    摇摇欲坠的大西洲    阿特兰蒂斯的传说在西方几乎人人皆知。在远古有一块文明高度发达的大陆  大西洲,或称为阿特兰蒂斯。后来.在一次不明原因的灾难中,大西洲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远古文明就此永远消失    国际空间站就像一块文明高度发达口。空中岛屿 国际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354千米,每90分钟
期刊
风暴一号 创造了中国航天多项第一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前身为上海机电二局)已经有了探空火箭和地空导弹研制成功的经验,尤其是探空火箭搞了好几年,各种型号和成功的次数比较多,这方面的经验也较丰富。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再加上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营大型企业多,工业基础比较厚实,还有多所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因此,将火箭和卫星任务交给上海研制,是党中央的科学决策。  1969
期刊
1978年,在长征二号火箭的基础上,经过适应性的技术改进设计,研制成功一种新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全长约40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3.9吨。  长征二号丙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应用型返回式卫星。它采用了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三轴稳定平台和数字计算机,并用摇摆发动机提供推力向量控制,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运载能力。从1982年9月9日长征二
期刊
2003年11月14日,在长三甲火箭发射进入7.5小时倒计时时,指挥大厅里接到前方传来的消息:就在火箭进入关键的低温加注阶段,突然出现了问题。这时一个身体硬朗,神情严肃而镇定的老者,快步走到了低温加注指挥间。  此时,指挥间里的气氛已经变得异常紧张起来,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他低声询问了情况后,温和地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还来得及,我们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所有科技人员,大家因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