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哈尔滨这座城市曾经活跃着大批的俄侨艺术家,他们侨居于此,向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艺术爱好者传授不同的艺术课程,他们或出身名族望门,或师从名师,或为著名演员,用自己的专业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不仅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增加浓厚的艺术氛围,更在西洋艺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哈尔滨;荷花学校;基奇金;影响
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外国侨民也相继涉足哈尔滨,他们集居在这里,或商人或建筑师或艺术家,为哈尔滨增添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商人的涌入,使这里成为当时颇具名气的国际化大都市;建筑师的定居,使这里有着光辉灿烂的世界性建筑文化遗产,而艺术家的影响,让哈尔滨在西洋艺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俄侨美术家群集的园地,培养美术人才苗圃的荷花艺术学校功不可没。
荷花艺术学校现为哈尔滨市少年宫艺术中心剧场,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374号,是一座建于1921年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三层正立面体的严谨结构,法国孟莎式的坡顶,透空的女儿墙及墙体的砌块式划分都表现出建筑的凝重感,米黄色的墙体颜色让人很容易想到过去老街区的模样。因其最初的主人是梅耶洛维奇,因此这幢建筑又称为梅耶洛维奇大楼,亦称梅宫。荷花艺术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是著名的俄侨画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基奇金,基奇金于1920年来哈,后在梅耶洛维奇大楼的三楼开办荷花艺术学校。在这座体量不大的建筑里汇聚了大批俄侨艺术家在这里授课,他们均是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并颇有影响的藝術家,开设素描、色彩画、雕塑、话剧、声乐、钢琴、芭蕾、小提琴、朗诵、哑剧等等课程,培养出大量的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艺术家,活跃于世界各地。
基奇金于1883年出生于俄罗斯彼尔姆省乌拉尔,曾在莫斯科帝国斯特罗戈诺美术学校学习,后于1908年——1916年就读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及建筑学校,并在该校先后获得两次荣誉称号。1918年成为“莫斯科人专业联盟”的成员,后任教于叶卡捷琳堡和赤塔艺术学校。除基奇金外,荷花艺术学校还有阵容不俗的教师阵容,如著名的俄侨绘画教育家霍洛季洛夫为雕塑和木刻专业开课辅导;讲授雕塑课的阿·卡缅斯基师从于著名雕塑家罗丹专攻雕塑艺术,曾是基奇金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的校友;艺术史教师是阿·阿·别尔纳达齐和瓦·米·阿纳斯塔耶夫,还有其他音乐专业的老师、话剧专业的老师等等,或是出身名门望族,或是著名演员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在中国谋生,起到了文化传播交流的作用。荷花艺术学校培养出的大批人才活跃于世界各地,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基奇金的妻子,女画家薇拉·叶梅利亚诺夫娜·库兹涅佐娃在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时,几乎所有的参赛作者都是荷花艺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中大多反映着浓厚的东方意境:或名山大川,或小桥流水,或庭院园林、农民车夫,乃至描摹中国的和尚、市民、商人的肖像,大街上的人力车等华夏风景。除和画艺术学校的艺术家教师外,在不同时期,哈尔滨还侨居了一批才能卓越的美术家,如:阿·斯捷潘诺夫,格·戈林贝尔格,《伏尔加河纤夫》作者、列宾的弟子阿·克列缅吉耶夫,米·洛巴诺夫,尤·斯米尔诺夫,伊·维尤诺夫等。他们中大部分是毕业于彼得堡、莫斯科或敖德萨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此外,还有巴诺夫、乌拉索维慈、波亚内舍夫、乌尤诺夫、霍洛季洛夫、阿佐甫采娃等一大批俄侨画家活跃在哈尔滨美术界,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巧不可阶的才华,呕心沥血地创作,诲人不倦地育人,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化生活。
基奇金及其妻子库兹涅佐娃于1929年离开哈尔滨,移居上海。在上海期间,他们同样活跃于当时的上海画展,是举办和参加画展最多的俄侨画家之一,仅在1931年6月—12月的半年的时间里基奇金携妻及其他十余位画家举办三次联合画展,直到1945年,基奇金才任教于上海俄侨俱乐部,以艺术教学为主谋生,但教课仅两年,便于1947年与妻子携带大部分作品回到了俄罗斯。
基奇金一生桃李满天下,所教过的学生大都成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但他们的绘画作品里很多都涉及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哈尔滨的街景和教堂。基奇金在中国居住了27年,在此期间基奇金夫妇共创作了45幅油画和水彩画作品,这些作品在2004年的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艺术博物馆和奥斯特罗夫斯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俄国画家在中国》画展展出,他们不仅在中国传道授业,同时他们的作品也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和喜爱中国。
在荷花艺术学校之后,哈尔滨陆续诞生了各类艺术学校,他们与荷花艺术学校或共存,或延续,在不同时期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无论是哪一时期的美术学校,俄侨艺术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任教教师,如克列缅吉耶夫和斯捷潘诺夫都曾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教员,并在课外开办工作室。以及20年代末成立的哈尔滨美术专门学校,虽几经更名,且学校的性质也从初建时的私立转变为公立,但在该美术学校中,西画科多聘请以俄侨教师为主的外籍教师。且在课程的设置上亦移植了西方的教学和课程体系。
荷花艺术学校是哈尔滨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专科艺术学校,引领哈尔滨当时美术类专科学校的发展,教师的设置以专业的画家为主,课程体系较为严格,充分注重了当时社会急需的师范人才和实用美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他与其他美术学校一起为世界各地输送各类美术人才。哈尔滨是当时中国出现美术学校时间较早,专业性较强,数量较多,培养学生范围较广的城市之一。哈尔滨老画家韩景生就是俄罗斯画家阿·尼·科列缅季耶夫和多位在画家培养出的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从1925年就跟俄罗斯画家在他们家里学习素描和油画。1930年到俄罗斯画家开办的美术传习所学习,结识了几位俄人画家,受格林贝尔(哈尔滨第一美术学校校长)影响较深,与其共同外出写生,创作出很多表现哈埠风土人情的作品。
哈尔滨曾是一座华洋杂处的城市,当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侨民集结于此,中西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新旧思潮、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了交融与共生。这些构成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主要图景,让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哈尔滨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城市。他们带来的艺术精神,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发展成了带有明显哈尔滨地域特色的文化。使得哈尔滨有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较早的接触到异域文化,成为文化传递的驿站,吞吐文明的口岸。
【关键词】哈尔滨;荷花学校;基奇金;影响
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外国侨民也相继涉足哈尔滨,他们集居在这里,或商人或建筑师或艺术家,为哈尔滨增添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商人的涌入,使这里成为当时颇具名气的国际化大都市;建筑师的定居,使这里有着光辉灿烂的世界性建筑文化遗产,而艺术家的影响,让哈尔滨在西洋艺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俄侨美术家群集的园地,培养美术人才苗圃的荷花艺术学校功不可没。
荷花艺术学校现为哈尔滨市少年宫艺术中心剧场,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374号,是一座建于1921年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三层正立面体的严谨结构,法国孟莎式的坡顶,透空的女儿墙及墙体的砌块式划分都表现出建筑的凝重感,米黄色的墙体颜色让人很容易想到过去老街区的模样。因其最初的主人是梅耶洛维奇,因此这幢建筑又称为梅耶洛维奇大楼,亦称梅宫。荷花艺术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是著名的俄侨画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基奇金,基奇金于1920年来哈,后在梅耶洛维奇大楼的三楼开办荷花艺术学校。在这座体量不大的建筑里汇聚了大批俄侨艺术家在这里授课,他们均是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并颇有影响的藝術家,开设素描、色彩画、雕塑、话剧、声乐、钢琴、芭蕾、小提琴、朗诵、哑剧等等课程,培养出大量的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艺术家,活跃于世界各地。
基奇金于1883年出生于俄罗斯彼尔姆省乌拉尔,曾在莫斯科帝国斯特罗戈诺美术学校学习,后于1908年——1916年就读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及建筑学校,并在该校先后获得两次荣誉称号。1918年成为“莫斯科人专业联盟”的成员,后任教于叶卡捷琳堡和赤塔艺术学校。除基奇金外,荷花艺术学校还有阵容不俗的教师阵容,如著名的俄侨绘画教育家霍洛季洛夫为雕塑和木刻专业开课辅导;讲授雕塑课的阿·卡缅斯基师从于著名雕塑家罗丹专攻雕塑艺术,曾是基奇金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的校友;艺术史教师是阿·阿·别尔纳达齐和瓦·米·阿纳斯塔耶夫,还有其他音乐专业的老师、话剧专业的老师等等,或是出身名门望族,或是著名演员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在中国谋生,起到了文化传播交流的作用。荷花艺术学校培养出的大批人才活跃于世界各地,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基奇金的妻子,女画家薇拉·叶梅利亚诺夫娜·库兹涅佐娃在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时,几乎所有的参赛作者都是荷花艺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中大多反映着浓厚的东方意境:或名山大川,或小桥流水,或庭院园林、农民车夫,乃至描摹中国的和尚、市民、商人的肖像,大街上的人力车等华夏风景。除和画艺术学校的艺术家教师外,在不同时期,哈尔滨还侨居了一批才能卓越的美术家,如:阿·斯捷潘诺夫,格·戈林贝尔格,《伏尔加河纤夫》作者、列宾的弟子阿·克列缅吉耶夫,米·洛巴诺夫,尤·斯米尔诺夫,伊·维尤诺夫等。他们中大部分是毕业于彼得堡、莫斯科或敖德萨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此外,还有巴诺夫、乌拉索维慈、波亚内舍夫、乌尤诺夫、霍洛季洛夫、阿佐甫采娃等一大批俄侨画家活跃在哈尔滨美术界,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巧不可阶的才华,呕心沥血地创作,诲人不倦地育人,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化生活。
基奇金及其妻子库兹涅佐娃于1929年离开哈尔滨,移居上海。在上海期间,他们同样活跃于当时的上海画展,是举办和参加画展最多的俄侨画家之一,仅在1931年6月—12月的半年的时间里基奇金携妻及其他十余位画家举办三次联合画展,直到1945年,基奇金才任教于上海俄侨俱乐部,以艺术教学为主谋生,但教课仅两年,便于1947年与妻子携带大部分作品回到了俄罗斯。
基奇金一生桃李满天下,所教过的学生大都成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但他们的绘画作品里很多都涉及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哈尔滨的街景和教堂。基奇金在中国居住了27年,在此期间基奇金夫妇共创作了45幅油画和水彩画作品,这些作品在2004年的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艺术博物馆和奥斯特罗夫斯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俄国画家在中国》画展展出,他们不仅在中国传道授业,同时他们的作品也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和喜爱中国。
在荷花艺术学校之后,哈尔滨陆续诞生了各类艺术学校,他们与荷花艺术学校或共存,或延续,在不同时期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无论是哪一时期的美术学校,俄侨艺术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任教教师,如克列缅吉耶夫和斯捷潘诺夫都曾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教员,并在课外开办工作室。以及20年代末成立的哈尔滨美术专门学校,虽几经更名,且学校的性质也从初建时的私立转变为公立,但在该美术学校中,西画科多聘请以俄侨教师为主的外籍教师。且在课程的设置上亦移植了西方的教学和课程体系。
荷花艺术学校是哈尔滨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专科艺术学校,引领哈尔滨当时美术类专科学校的发展,教师的设置以专业的画家为主,课程体系较为严格,充分注重了当时社会急需的师范人才和实用美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他与其他美术学校一起为世界各地输送各类美术人才。哈尔滨是当时中国出现美术学校时间较早,专业性较强,数量较多,培养学生范围较广的城市之一。哈尔滨老画家韩景生就是俄罗斯画家阿·尼·科列缅季耶夫和多位在画家培养出的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从1925年就跟俄罗斯画家在他们家里学习素描和油画。1930年到俄罗斯画家开办的美术传习所学习,结识了几位俄人画家,受格林贝尔(哈尔滨第一美术学校校长)影响较深,与其共同外出写生,创作出很多表现哈埠风土人情的作品。
哈尔滨曾是一座华洋杂处的城市,当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侨民集结于此,中西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新旧思潮、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了交融与共生。这些构成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主要图景,让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哈尔滨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城市。他们带来的艺术精神,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发展成了带有明显哈尔滨地域特色的文化。使得哈尔滨有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较早的接触到异域文化,成为文化传递的驿站,吞吐文明的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