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薄弱环节,各个环节中轻视翻译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本文简要分析了现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当前,国际交流空前频繁,“globalization”(全球化)已变成一个频繁使用的新词。而且随着现代科学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它要求一大批有这种应用能力的人才,翻译课不应只是专业外语的专利,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翻译一直以来是公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就学生而言,学生花了大量时间侧重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英译汉就自然解决了;只要通过阅读,有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汉译英表达就不成问题。事实却并非如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汉语基础都相对较差,不能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两者的文化背景,所谓的翻译只是单方面狭隘词义的堆积。比如我在教学中就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学生将“百(货)大(楼)生活超市”翻译为“Hundred Big Live Market”。而且由于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过度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一旦要自己单独完成相关的翻译任务,就显得手忙脚乱,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把材料从头至尾逐词翻译,这样的翻译肯定是生硬且缺乏条理的。
第二,就老师而言,大多数老师都缺乏翻译实践,而且对翻译理论并不了解。同时,相当一部分学校公共英语课由于各种资源有限,学生合班上课,班级大、学生多,课堂活动不易组织操作。另外,老师由于研任务重,授课时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修或自修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结果就是课堂上有时间就讲,没时间不讲,即使讲,也缺乏系统性。
第三,从教材编派上来说,在近几年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材里,翻译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几乎每本教材里都有汉英互译的课后练习,但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被作为巩固课文中所学语言知识的手段,被用来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很多教材在汉英翻译练习的设计中尚存在汉语句式覆盖面过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这种练习形式的作用。
第四,从各级教学部门来看,在公外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一向被当做最重要的基本功,各级教学部门也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次是听说。翻译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存在。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翻译被放在了最后,大纲对翻译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将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译成汉语,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词。仔细推究起来,大纲的这一要求非但没有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反而会使学生放松对翻译的重视。学生会认为有了字典这一万能的工具,生词的难题就解决了,因而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2],规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配套改革也分别于2007年1月和6月在全国范围推行,听力和阅读能力测试各占总分的35%,写作占15%,句子翻译仅占5%,而且翻译试题是选考题。新的《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再次反映出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边缘化地位。
可见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安排,都没有重视翻译在教学中的地位。这自然而然也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本身也忽视翻译重要性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对策探讨
第一,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加词汇量,加强语法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背单词,而是放到语言知识所在的语言环境里学。英汉词汇都很丰富,除专业技术术语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外,绝大多数英汉词汇都具有多重意义,注意不同词汇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别,文体间的差异,词性的转换,等等。此外还有语法水平,即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分析原文内容,以及检查译文结构的准确性。这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对难句要多做语法分析练习。其次,坚持不懈地阅读对照文选,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增加强语感,对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多采用对照文选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内容可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现代科技、社会问题等。采用对照方式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英文原文,二是读者可以赏析译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对照文选首先也要读懂英文原文。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复杂的句,一时不能把握,可以参照译文帮助理解,以期尽快获得信息。同时阅读者也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较难的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然后对照译文,比较得失,还可以把翻译好的汉语再译回英文,进一步分析、比较英汉的差异,这样才会比较直接地有益于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得到提高。学生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字典。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如:政治经济、国情文化、时代背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都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意思。比如:“热锅上的蚂蚁”对应的英文应该是“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大海里捞针”应翻译成“look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第二,教师要确立把翻译作为语言基本技能来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精读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活动材料,把翻译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融入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教学中应努力拉近课堂教学和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努力做到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把课堂推向社会实践。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选择的语言材料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吸收大量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知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氛围。翻译教学也应将两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翻译能力。另外,任何翻译都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汉语言各具特色,比如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习性、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从中不难透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同时领略和欣赏其各自小同的语言风格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做全面、透彻的认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的主要差异,学生的翻译才不会生硬呆板。另外,课堂上教师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翻译理论,有了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
第三,开设翻译选修课。随着“英语热”的一再升温和就业市场的日趋激烈,不少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英语学习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掌握,以及四、六级的考试过关上。他们需要有更大的发展(比如近年大学生考研人数激增就是明证)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由于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限制,以及课时的制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课堂教授内容不能满足此方面需求。开设翻译选修课可以弥补这一欠缺,给公外大学生开设翻译这门应用能力选修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综合能力。通过翻译选修课,学生可以提高翻译技巧,了解文化与翻译,了解英汉语言对比。另外,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些常用词及惯用法,尤其对一词多义的词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以及灵活的表达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英语的学习,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已经扩大至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社会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直接到我国来办公司、开银行和进行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的投资,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在学习借鉴国外科技信息和成果方面,而且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也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直接开展工作,翻译这个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越来越被社会所看重。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试要考,教材要编,那么教师和学生自然要讲、要练。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本科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3]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2002,(5):16.
[4]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7-40.
[5]史冰岩.近代翻译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翻译,2000,(5).
[6]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7]王立弟.翻译培训的创新[J].中国翻译,2000,(5).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当前,国际交流空前频繁,“globalization”(全球化)已变成一个频繁使用的新词。而且随着现代科学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它要求一大批有这种应用能力的人才,翻译课不应只是专业外语的专利,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翻译一直以来是公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就学生而言,学生花了大量时间侧重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英译汉就自然解决了;只要通过阅读,有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汉译英表达就不成问题。事实却并非如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汉语基础都相对较差,不能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两者的文化背景,所谓的翻译只是单方面狭隘词义的堆积。比如我在教学中就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学生将“百(货)大(楼)生活超市”翻译为“Hundred Big Live Market”。而且由于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过度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一旦要自己单独完成相关的翻译任务,就显得手忙脚乱,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把材料从头至尾逐词翻译,这样的翻译肯定是生硬且缺乏条理的。
第二,就老师而言,大多数老师都缺乏翻译实践,而且对翻译理论并不了解。同时,相当一部分学校公共英语课由于各种资源有限,学生合班上课,班级大、学生多,课堂活动不易组织操作。另外,老师由于研任务重,授课时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修或自修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结果就是课堂上有时间就讲,没时间不讲,即使讲,也缺乏系统性。
第三,从教材编派上来说,在近几年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材里,翻译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几乎每本教材里都有汉英互译的课后练习,但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被作为巩固课文中所学语言知识的手段,被用来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很多教材在汉英翻译练习的设计中尚存在汉语句式覆盖面过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这种练习形式的作用。
第四,从各级教学部门来看,在公外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一向被当做最重要的基本功,各级教学部门也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次是听说。翻译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存在。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翻译被放在了最后,大纲对翻译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将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译成汉语,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词。仔细推究起来,大纲的这一要求非但没有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反而会使学生放松对翻译的重视。学生会认为有了字典这一万能的工具,生词的难题就解决了,因而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2],规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配套改革也分别于2007年1月和6月在全国范围推行,听力和阅读能力测试各占总分的35%,写作占15%,句子翻译仅占5%,而且翻译试题是选考题。新的《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再次反映出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边缘化地位。
可见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安排,都没有重视翻译在教学中的地位。这自然而然也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本身也忽视翻译重要性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对策探讨
第一,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加词汇量,加强语法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背单词,而是放到语言知识所在的语言环境里学。英汉词汇都很丰富,除专业技术术语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外,绝大多数英汉词汇都具有多重意义,注意不同词汇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别,文体间的差异,词性的转换,等等。此外还有语法水平,即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分析原文内容,以及检查译文结构的准确性。这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对难句要多做语法分析练习。其次,坚持不懈地阅读对照文选,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增加强语感,对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多采用对照文选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内容可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现代科技、社会问题等。采用对照方式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英文原文,二是读者可以赏析译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对照文选首先也要读懂英文原文。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复杂的句,一时不能把握,可以参照译文帮助理解,以期尽快获得信息。同时阅读者也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较难的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然后对照译文,比较得失,还可以把翻译好的汉语再译回英文,进一步分析、比较英汉的差异,这样才会比较直接地有益于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得到提高。学生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字典。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如:政治经济、国情文化、时代背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都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意思。比如:“热锅上的蚂蚁”对应的英文应该是“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大海里捞针”应翻译成“look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第二,教师要确立把翻译作为语言基本技能来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精读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活动材料,把翻译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融入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教学中应努力拉近课堂教学和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努力做到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把课堂推向社会实践。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选择的语言材料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吸收大量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知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氛围。翻译教学也应将两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翻译能力。另外,任何翻译都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汉语言各具特色,比如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习性、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从中不难透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同时领略和欣赏其各自小同的语言风格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做全面、透彻的认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的主要差异,学生的翻译才不会生硬呆板。另外,课堂上教师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翻译理论,有了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
第三,开设翻译选修课。随着“英语热”的一再升温和就业市场的日趋激烈,不少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英语学习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掌握,以及四、六级的考试过关上。他们需要有更大的发展(比如近年大学生考研人数激增就是明证)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由于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限制,以及课时的制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课堂教授内容不能满足此方面需求。开设翻译选修课可以弥补这一欠缺,给公外大学生开设翻译这门应用能力选修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综合能力。通过翻译选修课,学生可以提高翻译技巧,了解文化与翻译,了解英汉语言对比。另外,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些常用词及惯用法,尤其对一词多义的词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以及灵活的表达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英语的学习,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已经扩大至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社会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直接到我国来办公司、开银行和进行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的投资,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在学习借鉴国外科技信息和成果方面,而且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也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直接开展工作,翻译这个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越来越被社会所看重。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试要考,教材要编,那么教师和学生自然要讲、要练。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本科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3]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2002,(5):16.
[4]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7-40.
[5]史冰岩.近代翻译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翻译,2000,(5).
[6]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7]王立弟.翻译培训的创新[J].中国翻译,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