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城,京畿中心,离中南海最近。红色,吉祥喜庆,最具中国特色。
生活在红墙下这一特殊区域的干部群众,用“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注解“红墙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北京市西城区响应总书记讲话,在中宣部的领导下组织了弘扬“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受到了社会各方及广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对“三新”的解读工作进行了持续、全面、深入的跟踪和报道,并于4月19日至21日,连续3天推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红墙意识”系列新闻专题片,共计3集。分别为《西城大妈——四代社区情》《红墙边的街巷长——王俊礼》《红墙下的幸福时光》,每集5分钟。在每晚《北京新闻》首播,并于次日在《北京您早》《特别关注》等新闻栏目重播。
专题推出后,3天的电视播出联动新媒体推送,在北京地区掀起了一股“红色浪潮”。BTV新闻首日播出《西城大妈——四代社区情》后1小时内,该报道在微信视频机构榜单中收获第7名的好成绩;第二天《红墙边的街巷长——王俊礼》的微博点击率达到160万,冲至北京电视台新媒体推送点击前所未有的高点。
真实、好看、感动,是观众对于这次“红墙”报道的集中赞誉,而这次主旋律报道所引发的关注和肯定,更多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次报道赢得了人心?
主创团队认为,观众好评源自节目组提早投入、准备充分、深入走访、以真心换真情的创作模式,将“红墙意识”融入生活点滴,最终达到政治题材报道走近百姓身边的节目效果。
2018年3月初,节目组接到“红墙意识”这一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任务。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新闻中心主任张庆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工作,组建了由制片人朱晓梅牵头的报道团队,并立即联合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迅速组成了北京电视台专项采访组。
随后,采访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策划、探讨、落实、對接工作。3月14日,要闻部记者已经穿梭在白塔寺宫门口一带的胡同里。这比后续统一组织的3天集体采访整整提前了21天。节目组用21天时间,捕捉到了“最美的红墙”。
北京的春天稍纵即逝,一场大风,绚丽的春花就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红墙边的白玉兰,是北京的标志符号,可是,短暂的花期和核心区严密的安保管控,都对贴近拍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采访组记者王强克服各种困难,掐着日子、看着温度、盼着蓝天,在西城区委宣传部的协助下,“隐形”贴近红墙,终于在花期抢拍到了红墙衬着白玉兰的美景,使得后续报道中红墙玉兰的美丽镜头得以保证。
追逐春天的脚步,粉红的桃花、白的玉兰、黄的迎春,衬托着红墙格外美丽。这些经典镜头以及北京台新闻中心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西城区拍摄留存的大量优质画面素材,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包括央视、新华社等频繁使用的高品质素材,为宣传北京,打造具有“红墙意识”的首都人民新形象发挥了极大作用。
自家门口的选题,如何找出不一样的角度?重大政治题材,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数量众多的先进典型,怎么挑出最鲜活最有特色的那一个?接到选题之初,报道团队就如此自问。
数十万字的资料、几百篇文章、几十位推荐报道人选,报道团队全部认真梳理,先后数次前采。从典型人物的工作生活到各个场景的镜头设计,从天气到光照,从小案例与政府工作的结合到“红墙意识”的具体体现,都做到深耕细作,心中有数。结合前采实际情况,多次策划沟通后,节目组最终确定了报道形态和报道思路:
1.电视微记录与新闻特写报道结合。即通过小体量、大视角——微言大义的迷你型纪录片,用镜头语言传递红墙意识的深意。
2.主题人物与群组群像结合。3集系列报道的内容,前两集以“红墙大妈”和“街巷长”人物为主线,第三集以百姓平凡生活入手进行群组群像展示。
3.“接地气”与“高大上”相结合。主旋律既可以用美声唱法,也可以用通俗唱法。从百姓视角切入,做到“真”字当头、“情”字为先。同时“接地气儿”并不意味着老土。中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要做一个高品质的系列报道。
动手早、准备足、定位准、思路清、敢创新,北京电视台“红墙意识”系列报道以精良的制作、真实的记录、满满的正能量,为观众呈现最直白、最贴近、最关心的议题内容,赢得了上下一致肯定。
采访时,主创团队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与受访对象聊心里话。即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感同身受老城区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隐形的无线麦,以聊天的方式,和采访对象交流。倾听群众的心声,记录群众的心里话,展示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切的情感。因为记录者真心,说者真诚,所以才有了观众的真实感。
制作中,节目以同期声为主,用镜头去触摸生活。此次报道中,记者通过大量的同期声增加现场感,减少配音量,不做主观性强的文字引导,只做基础性描述,把事件真实地展示给观众,把对事件的判别留给观众。百姓心里有杆秤,所以才会“有感而发”。
内容选材上,兼顾“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背街小巷的疏解治理、便民菜站的温暖人心、社区养老的创新举措、公共厕所的改造升级等等,这些选题引发了各个媒体的重点关注。阳春白雪就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吗?诗和远方难道仅仅属于文艺青年吗?节目组打破重大政治题材报道的套路模式,从时尚气息浓郁的24小时书店到国际交流活动,捕捉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小味道、小时尚、小幸福、小感悟,让整个系列报道丰满又好看。
用心深挖,走心报道。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记者团队了解北京,深爱北京。他们用对北京的了解、对北京的感情,传递着当下北京人的心声、心态,从而诠释“红墙意识”的深刻内涵,以主流媒体新时代的担当,向红墙守护者致敬。
生活在红墙下这一特殊区域的干部群众,用“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注解“红墙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北京市西城区响应总书记讲话,在中宣部的领导下组织了弘扬“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受到了社会各方及广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对“三新”的解读工作进行了持续、全面、深入的跟踪和报道,并于4月19日至21日,连续3天推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红墙意识”系列新闻专题片,共计3集。分别为《西城大妈——四代社区情》《红墙边的街巷长——王俊礼》《红墙下的幸福时光》,每集5分钟。在每晚《北京新闻》首播,并于次日在《北京您早》《特别关注》等新闻栏目重播。
专题推出后,3天的电视播出联动新媒体推送,在北京地区掀起了一股“红色浪潮”。BTV新闻首日播出《西城大妈——四代社区情》后1小时内,该报道在微信视频机构榜单中收获第7名的好成绩;第二天《红墙边的街巷长——王俊礼》的微博点击率达到160万,冲至北京电视台新媒体推送点击前所未有的高点。
真实、好看、感动,是观众对于这次“红墙”报道的集中赞誉,而这次主旋律报道所引发的关注和肯定,更多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次报道赢得了人心?
主创团队认为,观众好评源自节目组提早投入、准备充分、深入走访、以真心换真情的创作模式,将“红墙意识”融入生活点滴,最终达到政治题材报道走近百姓身边的节目效果。
快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2018年3月初,节目组接到“红墙意识”这一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任务。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新闻中心主任张庆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工作,组建了由制片人朱晓梅牵头的报道团队,并立即联合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迅速组成了北京电视台专项采访组。
随后,采访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策划、探讨、落实、對接工作。3月14日,要闻部记者已经穿梭在白塔寺宫门口一带的胡同里。这比后续统一组织的3天集体采访整整提前了21天。节目组用21天时间,捕捉到了“最美的红墙”。
北京的春天稍纵即逝,一场大风,绚丽的春花就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红墙边的白玉兰,是北京的标志符号,可是,短暂的花期和核心区严密的安保管控,都对贴近拍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采访组记者王强克服各种困难,掐着日子、看着温度、盼着蓝天,在西城区委宣传部的协助下,“隐形”贴近红墙,终于在花期抢拍到了红墙衬着白玉兰的美景,使得后续报道中红墙玉兰的美丽镜头得以保证。
追逐春天的脚步,粉红的桃花、白的玉兰、黄的迎春,衬托着红墙格外美丽。这些经典镜头以及北京台新闻中心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西城区拍摄留存的大量优质画面素材,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包括央视、新华社等频繁使用的高品质素材,为宣传北京,打造具有“红墙意识”的首都人民新形象发挥了极大作用。
深耕一寸土 多打万担粮
自家门口的选题,如何找出不一样的角度?重大政治题材,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数量众多的先进典型,怎么挑出最鲜活最有特色的那一个?接到选题之初,报道团队就如此自问。
数十万字的资料、几百篇文章、几十位推荐报道人选,报道团队全部认真梳理,先后数次前采。从典型人物的工作生活到各个场景的镜头设计,从天气到光照,从小案例与政府工作的结合到“红墙意识”的具体体现,都做到深耕细作,心中有数。结合前采实际情况,多次策划沟通后,节目组最终确定了报道形态和报道思路:
1.电视微记录与新闻特写报道结合。即通过小体量、大视角——微言大义的迷你型纪录片,用镜头语言传递红墙意识的深意。
2.主题人物与群组群像结合。3集系列报道的内容,前两集以“红墙大妈”和“街巷长”人物为主线,第三集以百姓平凡生活入手进行群组群像展示。
3.“接地气”与“高大上”相结合。主旋律既可以用美声唱法,也可以用通俗唱法。从百姓视角切入,做到“真”字当头、“情”字为先。同时“接地气儿”并不意味着老土。中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要做一个高品质的系列报道。
走心:你心即是我心
动手早、准备足、定位准、思路清、敢创新,北京电视台“红墙意识”系列报道以精良的制作、真实的记录、满满的正能量,为观众呈现最直白、最贴近、最关心的议题内容,赢得了上下一致肯定。
采访时,主创团队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与受访对象聊心里话。即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感同身受老城区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隐形的无线麦,以聊天的方式,和采访对象交流。倾听群众的心声,记录群众的心里话,展示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切的情感。因为记录者真心,说者真诚,所以才有了观众的真实感。
制作中,节目以同期声为主,用镜头去触摸生活。此次报道中,记者通过大量的同期声增加现场感,减少配音量,不做主观性强的文字引导,只做基础性描述,把事件真实地展示给观众,把对事件的判别留给观众。百姓心里有杆秤,所以才会“有感而发”。
内容选材上,兼顾“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背街小巷的疏解治理、便民菜站的温暖人心、社区养老的创新举措、公共厕所的改造升级等等,这些选题引发了各个媒体的重点关注。阳春白雪就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吗?诗和远方难道仅仅属于文艺青年吗?节目组打破重大政治题材报道的套路模式,从时尚气息浓郁的24小时书店到国际交流活动,捕捉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小味道、小时尚、小幸福、小感悟,让整个系列报道丰满又好看。
用心深挖,走心报道。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记者团队了解北京,深爱北京。他们用对北京的了解、对北京的感情,传递着当下北京人的心声、心态,从而诠释“红墙意识”的深刻内涵,以主流媒体新时代的担当,向红墙守护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