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教育资源应当包括优质师资力量、优良教学硬件和良好的教学管理水平三个要素。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分集中必然影响教育公平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的惯性渠道,逆向发散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广大薄弱学校。
首先是优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制。
长期存在的优质师资向城市集中、向名校集中的现象,一方面导致农村师资力量的"空心化",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形象学校、样板学校,使花钱上名校、找关系进好班成为了广为诟病的社会不公,也给职能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利益。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通过优质师资资源重新配制、名校师资共享共用、名校就近整合同类学校等措施,打破优质师资过分集中的现状,优化师资资源配制,逐步消除名校现象;同时建立教师任教基层和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师农村任教最低年限制度、农村任教岗位补贴制度等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任教基层和农村学校,最终实现优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制。
其次是增量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教学硬件是造成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教育资金大量投向城市和名校,无疑是对其它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釜底抽薪,客观上造成学校硬件设施之间的"贫富悬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摒弃"一花独放不是春"的样板学校,在用好存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把新增教育资源更多的投放到基层和农村学校,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育公平。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转变"形象学校"思维,从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的和谐理念出发,在教育资金的划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发展农村学校,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真正做到"扶危济困"。
再次是优质管理资源的有序流动。
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特殊性职业,其工作运行不同于一般生产部门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其管理更具艺术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整合整个教育体系、统筹硬件资源、凝聚教师团队、融合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者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团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实现优质管理资源的有序流动,必须突破行政体制中的单向上升流动路径,实行"能上能下"的双向流动机制,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前提下,中小学、幼儿园甚至是高校之间的管理者可以相互交流任职,城乡学校、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甚至是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同样可以交流管理团队和管理经验。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不仅在于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和对社会公平理念的传播,更在于让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公平的事业和过程,因为唯有教育机会的均等,才能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
首先是优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制。
长期存在的优质师资向城市集中、向名校集中的现象,一方面导致农村师资力量的"空心化",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形象学校、样板学校,使花钱上名校、找关系进好班成为了广为诟病的社会不公,也给职能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利益。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通过优质师资资源重新配制、名校师资共享共用、名校就近整合同类学校等措施,打破优质师资过分集中的现状,优化师资资源配制,逐步消除名校现象;同时建立教师任教基层和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师农村任教最低年限制度、农村任教岗位补贴制度等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任教基层和农村学校,最终实现优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制。
其次是增量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教学硬件是造成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教育资金大量投向城市和名校,无疑是对其它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釜底抽薪,客观上造成学校硬件设施之间的"贫富悬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摒弃"一花独放不是春"的样板学校,在用好存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把新增教育资源更多的投放到基层和农村学校,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育公平。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转变"形象学校"思维,从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的和谐理念出发,在教育资金的划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发展农村学校,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真正做到"扶危济困"。
再次是优质管理资源的有序流动。
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特殊性职业,其工作运行不同于一般生产部门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其管理更具艺术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整合整个教育体系、统筹硬件资源、凝聚教师团队、融合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者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团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实现优质管理资源的有序流动,必须突破行政体制中的单向上升流动路径,实行"能上能下"的双向流动机制,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前提下,中小学、幼儿园甚至是高校之间的管理者可以相互交流任职,城乡学校、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甚至是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同样可以交流管理团队和管理经验。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不仅在于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和对社会公平理念的传播,更在于让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公平的事业和过程,因为唯有教育机会的均等,才能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