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仲淹教张载读《中庸》,理学家们大多是遍读六经,出入佛老的,至于其他的宋代思想家也是如此,他们的义理之学,多从两方面来:一是与佛老思想作斗争,一是从六经中找出自己要找的道理来。
以前也听过漆侠先生的大名,知道是邓广铭老先生的高第,在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他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先生最后的著作,然而却是我读先生的第一本书。我向来注重修养工夫,对孔子学说与理学素有偏爱,所以对漆侠先生的这本书,到手即读。它给我的印象有二:一是新颖,二是精粹。
说新颖,我有三点理由:一是鲜明的史学观点贯穿其始终。上世纪30年代张荫麟先生评冯友兰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说:“《哲学史》顾名而知其负有两种任务……一是历史的,要考查各家学说起源,成立的时代,作者的生平,他的思想的发展,他的学说与别家学说的互相影响,他的学说与学术以外的环境的互相影响……等等。”(郑家栋,陈鹏编《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张荫麟《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张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一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人有两种影响,一是随时代的大流,一是逆时代的大流。
有的人曾这样说过,一个逆时代大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往往是最精辟的。顺历史大流的思想家,很少有大家,但出一个便可影响几百年,而那些逆大流的思想家,往往会被历史学家们注意,而一举成名。不过,无论是哪一种,他都会有历史的烙印,朱陆与陈(亮)叶(适)一般看来是对立,实际上都是对宋以来理学思想的反思和整理。
漆侠先生以历史的角度探索宋学的根源,并不能说是他的创建,之所以说“新颖”,是因为他是从宋代如何才能自强,从文化强大变为全社会的强大入手的。书中对重视实践之学的思想家大加赞扬,尤其是对荆公学派的赞扬。本书第一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是否发生变革,变革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变革的鬼目和程度究竟怎样,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也一直成为困扰学术界的问题。”
漆侠先生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变革是唐代的农奴制向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变革。
这个观点是否恰当,我说不出什么来,毕竟我了解的多是帝王将相的传记。漆侠先生从这个论点出发,以宋以来的两次大变革为主线,研究宋学的特点。当然本书还有第二条主线,那就是儒道释三家合一,如果说三家合一是经线的话,那两次变革就是纬线了。他研究的宋学正是在这两条主线的影响下开展的,他的研究正合了张荫麟先生的话。
这本书对宋学代表人物的家世,社会经济关系作了研究,侧重于对各家政治经济主张的研究,这也与他研究宋史的基本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二是对实践之学的评价。漆侠先生对胡瑷的教育思想大加赞扬,在书第七章“宋学的奠基者:宋初三先生在经学上的贡献”总结了五点。
一是胡瑷继承了从儒经中吸取经世致用的知识这一传统;二是把经学与专门知识结合起来,既建立“经义斋”又建立“治事斋”,是其一重要特点;三是分科目鼓励共同研究、探索,对研究和发展宋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教育面向社会实际;五是胡瑷崇实、务实、面向实际。
书中还对石介、李觏、陈亮等的实践之学加以褒奖,他评价“石介讲经、讲史,为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评价李觏是“一个面向社会实际、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杰出思想家”,评价陈亮是一位“终生为恢复大业而奔走呼号的杰出思想家”。对荆公学派更是大加赞赏(这一方面,将在后面论述)。漆侠先生对理学就不客气了,他在书的第十五章中写到:“程氏兄弟的洛学以及张载所代表的关学,是作为熙丰反对派而形成的。理学的创建,就从早期宋学创建者们通经致用、变革社会现实的政治实践方向上倒退下来。”对朱熹就更不必说了。
我也主张学以致用,无论是传统的儒道释,还是讲今生讲来世,都是说人与社会如何,就会在今后得到怎样的结果。那么学习古典哲学,古人思想都是要从中得到启示,这些启示不是实际的例子,而是一些道理。胡瑷的教育方法很值得学习,这几天我一直在想社会需要的是各种技能的综合,并不可以说学术救国或实业救国,协同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的人对那样的人的批评只能说是所操之术一同耳!
昨天,我和一位领导说,电视剧上说乱世邪教盛行,他说,现在不是乱世。诚然现在的经济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意识的崇实游乐矛盾,可以这样说,不是社会形式上的乱世,而是思想上的乱世。
对于我而言,是专论思想的那一类人的小卒,我认为我的实践之学,就是体会古人的思想,并从中得出使我有益于世的道理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是天下“穷者”,只能尽可能的独善其身了。现在对于“功利”很不客气,学习知识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为了自己的名利,一类则是为了自己素质的提高。虽然是做同一件事,但目的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
三是以变革为基本线索对宋学发展演进的科学梳理。漆侠先生的这本书,实际上还是接着两宋社会经济改革讲的。在书的开头,漆侠先生便声明,宋学与理学是两个概念,这本书不是讲理学的。虽然也有对哲学观点的阐述,但主要在于讲述各派的政治经济理论。
庆历新政,这次变革实践上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在职官员,理论上则是宋初三先生与李觏。其中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是这次改革的总纲。与张载、王安石一样,李觏也是以《周礼》为根据提出自己的看法的。
漆侠先生紧紧抓住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指出庆历新政由于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团结了当时的先进分子,虽然没有取得改革的成功,但开启了一代宋学新风,所以当时并没有分成不同派别。
围绕王安石变法,宋学形成了拥护变法的荆公学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反对派中,如何看待和处理“新党”又形成了朔党、洛党和蜀党。
漆侠先生提出,庆历间,范仲淹为首领的这个论断对研究宋代学术很有启发意义。在反对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反对派中便产生了一些摩擦,如何对待新党则激化了矛盾。首先是洛党与蜀党之间,之后蔓延至各派,使得庆历新政反对派一盘散沙。至于南宋,学术变迁实际上只是对理学的不同解释和看法。 陈亮和叶适对理学也赞成有加。这些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北宋以来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继承,同时,也是围绕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展开讨论的。理学从根本上是要人去实践,先存乎大者,以社稷江山为己任,实现其理想社会。
在儒家看来性命之学与实践之学是同等重要的,或是先修身后实践,或是在实践中修身,都是这个意思。
说精品,我也有三点理由:
一是对义理之学的赞同。自孔颖达受皇命刊定《五经正义》以来,后来人又增加了四种,称《九经正义》,虽然经过刊定的《正义》对汉以来章句之学盛行,各家众说纷纭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仍然是浩瀚无比。
宋以来,从文学改革发展到经学改革,他们一方面继承唐朝经学,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从宋初的三先生、李觏以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等都是讲求义理之学的。漆侠先生对宋学讲求义理,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宋学讲求义理,一方面是疑经,另一方面是重实际。宋学的这一变化,使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到一个高峰,解决了很多老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同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范仲淹教张载读《中庸》,理学家们大多是遍读六经,出入佛老的,至于其他的宋代的思想家也是如此,他们的义理之学,多从两方面来:一是与佛老思想作斗争,一是从六经中找出自己要找的道理来。
我认为,章句之学和义理之学并不是要禁锢人的头脑。对于汉代的人来讲宋人所谓的章句之学便是他的义理之学,对于我们来讲宋人所论及他们的注释又是一种章句之学。
在看《论语集解》时,我认为汉儒也是把他们的理解写了进去,这样的理解也是和他所在的时代有关联,只是表现地不是很彻底,而宋儒则响亮地提出了他们的主张。
圣人叫人学道,是为了济世,如孔子所论夏、商、周礼一样,他认为周礼是最好的,但是随着变化,则又不是最好的。孙复在他的《春秋尊王发微》中,便结合当时的实际,提出他的一些想法。所以我对义理之学也很赞同,但并不是所说,可以胡说乱说,而是要实际出发,从古典哲学中吸取其有益地思想和见解。
二是对荆公学派的评价。在这本书中,漆侠先生用很大的篇幅来讲荆公学派和王氏父子。对于这个学派,他是用辩证法来讲的,漆侠先生认为社会在发展变化,而王安石在《洪范传》和《淮南杂说》中,讲“致一”之理,与五行变化,都是强调变化的。
漆侠先生在他的第十章的“结论”中,这样评述荆公学派,他说:“(一)庆历、嘉佑是‘合变时节’,‘合变时节’需要辩证法思想的知道;辩证法‘不召而自来’。(二)博学多识的王安石找到辩证法,变法革新的局面得以实现。(三)在变法反变法这场政治斗争中,思想领域里形成了辩证法(变)与形而上学(不变)之间的斗争,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斗争。(四)通过变法的实践和斗争,辩证法得到发展。(五)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静态研究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似应放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去探索。这是因为,哲学史或思想史,是思想斗争史,思想更体史,只有放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从动态中更容易看到这个时代思想的风貌。”有些看法我不竟同意,但确是知人之论。
刘安世在评价王安石说:“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王安石)不作执政为屈,此虚名也。平生行止无一点涴,论者虽欲诬之,人主信乎,此实行也。论议人主之前,贯穿经史今古,不可穷诘,故曰强辩。前世大臣欲任意行一事,或可以生死祸福恐之得回,此老实不可以此动,故曰坚志。因此八字此法所以必行也。”(《元城语录》)
刘安世作为最大的反对派首领司马光的学生,在这段话中,不无微词,但也比较中肯。王安石注重变法的过程和效果,不注重个人得失,值得敬佩,而且他既是一个博学的人,又是一个极善于口才的人。
三是以儒道释合一思想为主线,勾勒出宋学的基本途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漆侠先生着重讲了释智圆和晁迥的思想。在思想史上,这两个人算不得什么,但他们开启了宋学三家合一的新风,在此后的洛学、关学、蜀学、朔学、荆公学派学说中,不同程度的展现了三家合一的思想内涵。对此二人的阐述是漆侠先生的创建。
在写本书过程中漆侠先生不幸早逝,所以有很多篇章还没有写完。所以我对此书也有一些看法,总的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1.本书对理学有所偏见,理学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在反对变法的过程中形成,但是理学也是在要求变革中产生的,而且是为恢复儒家而形成的“新儒学”。
2.对张载的看法也有偏差,实际上,在学术史上张载的贡献比王安石大,思想也比王精粹。在比较中的偏差,实际是对理学的偏见。
3.宋学的演变,我认为应该到王阳明。宋学不是单指宋朝一代的学术,它是一个相对于汉学而生的名词。宋学的总结当在王夫之。
4.“王霸”之辩各有利弊,而且同是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不同途径,有些应当分析其内在原因,并不是“王”就好,也不是“霸”便好。
请大家讨论、指正!
(编辑 墨非)
以前也听过漆侠先生的大名,知道是邓广铭老先生的高第,在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他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先生最后的著作,然而却是我读先生的第一本书。我向来注重修养工夫,对孔子学说与理学素有偏爱,所以对漆侠先生的这本书,到手即读。它给我的印象有二:一是新颖,二是精粹。
说新颖,我有三点理由:一是鲜明的史学观点贯穿其始终。上世纪30年代张荫麟先生评冯友兰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说:“《哲学史》顾名而知其负有两种任务……一是历史的,要考查各家学说起源,成立的时代,作者的生平,他的思想的发展,他的学说与别家学说的互相影响,他的学说与学术以外的环境的互相影响……等等。”(郑家栋,陈鹏编《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张荫麟《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张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一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人有两种影响,一是随时代的大流,一是逆时代的大流。
有的人曾这样说过,一个逆时代大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往往是最精辟的。顺历史大流的思想家,很少有大家,但出一个便可影响几百年,而那些逆大流的思想家,往往会被历史学家们注意,而一举成名。不过,无论是哪一种,他都会有历史的烙印,朱陆与陈(亮)叶(适)一般看来是对立,实际上都是对宋以来理学思想的反思和整理。
漆侠先生以历史的角度探索宋学的根源,并不能说是他的创建,之所以说“新颖”,是因为他是从宋代如何才能自强,从文化强大变为全社会的强大入手的。书中对重视实践之学的思想家大加赞扬,尤其是对荆公学派的赞扬。本书第一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是否发生变革,变革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变革的鬼目和程度究竟怎样,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也一直成为困扰学术界的问题。”
漆侠先生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变革是唐代的农奴制向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变革。
这个观点是否恰当,我说不出什么来,毕竟我了解的多是帝王将相的传记。漆侠先生从这个论点出发,以宋以来的两次大变革为主线,研究宋学的特点。当然本书还有第二条主线,那就是儒道释三家合一,如果说三家合一是经线的话,那两次变革就是纬线了。他研究的宋学正是在这两条主线的影响下开展的,他的研究正合了张荫麟先生的话。
这本书对宋学代表人物的家世,社会经济关系作了研究,侧重于对各家政治经济主张的研究,这也与他研究宋史的基本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二是对实践之学的评价。漆侠先生对胡瑷的教育思想大加赞扬,在书第七章“宋学的奠基者:宋初三先生在经学上的贡献”总结了五点。
一是胡瑷继承了从儒经中吸取经世致用的知识这一传统;二是把经学与专门知识结合起来,既建立“经义斋”又建立“治事斋”,是其一重要特点;三是分科目鼓励共同研究、探索,对研究和发展宋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教育面向社会实际;五是胡瑷崇实、务实、面向实际。
书中还对石介、李觏、陈亮等的实践之学加以褒奖,他评价“石介讲经、讲史,为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评价李觏是“一个面向社会实际、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杰出思想家”,评价陈亮是一位“终生为恢复大业而奔走呼号的杰出思想家”。对荆公学派更是大加赞赏(这一方面,将在后面论述)。漆侠先生对理学就不客气了,他在书的第十五章中写到:“程氏兄弟的洛学以及张载所代表的关学,是作为熙丰反对派而形成的。理学的创建,就从早期宋学创建者们通经致用、变革社会现实的政治实践方向上倒退下来。”对朱熹就更不必说了。
我也主张学以致用,无论是传统的儒道释,还是讲今生讲来世,都是说人与社会如何,就会在今后得到怎样的结果。那么学习古典哲学,古人思想都是要从中得到启示,这些启示不是实际的例子,而是一些道理。胡瑷的教育方法很值得学习,这几天我一直在想社会需要的是各种技能的综合,并不可以说学术救国或实业救国,协同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的人对那样的人的批评只能说是所操之术一同耳!
昨天,我和一位领导说,电视剧上说乱世邪教盛行,他说,现在不是乱世。诚然现在的经济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意识的崇实游乐矛盾,可以这样说,不是社会形式上的乱世,而是思想上的乱世。
对于我而言,是专论思想的那一类人的小卒,我认为我的实践之学,就是体会古人的思想,并从中得出使我有益于世的道理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是天下“穷者”,只能尽可能的独善其身了。现在对于“功利”很不客气,学习知识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为了自己的名利,一类则是为了自己素质的提高。虽然是做同一件事,但目的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
三是以变革为基本线索对宋学发展演进的科学梳理。漆侠先生的这本书,实际上还是接着两宋社会经济改革讲的。在书的开头,漆侠先生便声明,宋学与理学是两个概念,这本书不是讲理学的。虽然也有对哲学观点的阐述,但主要在于讲述各派的政治经济理论。
庆历新政,这次变革实践上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在职官员,理论上则是宋初三先生与李觏。其中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是这次改革的总纲。与张载、王安石一样,李觏也是以《周礼》为根据提出自己的看法的。
漆侠先生紧紧抓住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指出庆历新政由于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团结了当时的先进分子,虽然没有取得改革的成功,但开启了一代宋学新风,所以当时并没有分成不同派别。
围绕王安石变法,宋学形成了拥护变法的荆公学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反对派中,如何看待和处理“新党”又形成了朔党、洛党和蜀党。
漆侠先生提出,庆历间,范仲淹为首领的这个论断对研究宋代学术很有启发意义。在反对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反对派中便产生了一些摩擦,如何对待新党则激化了矛盾。首先是洛党与蜀党之间,之后蔓延至各派,使得庆历新政反对派一盘散沙。至于南宋,学术变迁实际上只是对理学的不同解释和看法。 陈亮和叶适对理学也赞成有加。这些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北宋以来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继承,同时,也是围绕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展开讨论的。理学从根本上是要人去实践,先存乎大者,以社稷江山为己任,实现其理想社会。
在儒家看来性命之学与实践之学是同等重要的,或是先修身后实践,或是在实践中修身,都是这个意思。
说精品,我也有三点理由:
一是对义理之学的赞同。自孔颖达受皇命刊定《五经正义》以来,后来人又增加了四种,称《九经正义》,虽然经过刊定的《正义》对汉以来章句之学盛行,各家众说纷纭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仍然是浩瀚无比。
宋以来,从文学改革发展到经学改革,他们一方面继承唐朝经学,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从宋初的三先生、李觏以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等都是讲求义理之学的。漆侠先生对宋学讲求义理,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宋学讲求义理,一方面是疑经,另一方面是重实际。宋学的这一变化,使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到一个高峰,解决了很多老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同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范仲淹教张载读《中庸》,理学家们大多是遍读六经,出入佛老的,至于其他的宋代的思想家也是如此,他们的义理之学,多从两方面来:一是与佛老思想作斗争,一是从六经中找出自己要找的道理来。
我认为,章句之学和义理之学并不是要禁锢人的头脑。对于汉代的人来讲宋人所谓的章句之学便是他的义理之学,对于我们来讲宋人所论及他们的注释又是一种章句之学。
在看《论语集解》时,我认为汉儒也是把他们的理解写了进去,这样的理解也是和他所在的时代有关联,只是表现地不是很彻底,而宋儒则响亮地提出了他们的主张。
圣人叫人学道,是为了济世,如孔子所论夏、商、周礼一样,他认为周礼是最好的,但是随着变化,则又不是最好的。孙复在他的《春秋尊王发微》中,便结合当时的实际,提出他的一些想法。所以我对义理之学也很赞同,但并不是所说,可以胡说乱说,而是要实际出发,从古典哲学中吸取其有益地思想和见解。
二是对荆公学派的评价。在这本书中,漆侠先生用很大的篇幅来讲荆公学派和王氏父子。对于这个学派,他是用辩证法来讲的,漆侠先生认为社会在发展变化,而王安石在《洪范传》和《淮南杂说》中,讲“致一”之理,与五行变化,都是强调变化的。
漆侠先生在他的第十章的“结论”中,这样评述荆公学派,他说:“(一)庆历、嘉佑是‘合变时节’,‘合变时节’需要辩证法思想的知道;辩证法‘不召而自来’。(二)博学多识的王安石找到辩证法,变法革新的局面得以实现。(三)在变法反变法这场政治斗争中,思想领域里形成了辩证法(变)与形而上学(不变)之间的斗争,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斗争。(四)通过变法的实践和斗争,辩证法得到发展。(五)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静态研究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似应放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去探索。这是因为,哲学史或思想史,是思想斗争史,思想更体史,只有放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从动态中更容易看到这个时代思想的风貌。”有些看法我不竟同意,但确是知人之论。
刘安世在评价王安石说:“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王安石)不作执政为屈,此虚名也。平生行止无一点涴,论者虽欲诬之,人主信乎,此实行也。论议人主之前,贯穿经史今古,不可穷诘,故曰强辩。前世大臣欲任意行一事,或可以生死祸福恐之得回,此老实不可以此动,故曰坚志。因此八字此法所以必行也。”(《元城语录》)
刘安世作为最大的反对派首领司马光的学生,在这段话中,不无微词,但也比较中肯。王安石注重变法的过程和效果,不注重个人得失,值得敬佩,而且他既是一个博学的人,又是一个极善于口才的人。
三是以儒道释合一思想为主线,勾勒出宋学的基本途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漆侠先生着重讲了释智圆和晁迥的思想。在思想史上,这两个人算不得什么,但他们开启了宋学三家合一的新风,在此后的洛学、关学、蜀学、朔学、荆公学派学说中,不同程度的展现了三家合一的思想内涵。对此二人的阐述是漆侠先生的创建。
在写本书过程中漆侠先生不幸早逝,所以有很多篇章还没有写完。所以我对此书也有一些看法,总的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1.本书对理学有所偏见,理学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在反对变法的过程中形成,但是理学也是在要求变革中产生的,而且是为恢复儒家而形成的“新儒学”。
2.对张载的看法也有偏差,实际上,在学术史上张载的贡献比王安石大,思想也比王精粹。在比较中的偏差,实际是对理学的偏见。
3.宋学的演变,我认为应该到王阳明。宋学不是单指宋朝一代的学术,它是一个相对于汉学而生的名词。宋学的总结当在王夫之。
4.“王霸”之辩各有利弊,而且同是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不同途径,有些应当分析其内在原因,并不是“王”就好,也不是“霸”便好。
请大家讨论、指正!
(编辑 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