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源于基层,新闻的意义就是表达社会百姓的真实情感并加以记录,那么怎样在基层、在百姓的生活中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又是怎样用最贴切百姓的方式撰写新闻稿件,笔者在近些年基层宣传报道中对新闻的策划所感所悟进行浅谈,以供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基层;新闻;走转改;群众;民生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91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这是许多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永恒,自觉的事业追求:一方面,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进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基层蕴藏着大量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吸引着编辑记者前去开采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必将为新闻单位带来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更会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的鲜活的内容。因此,做好基层新闻策划就具有十分的必要性,下文作者将以基层新闻策划为主要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1. 新闻最大化贴近群众的切身利益
1.1 新闻的价值在于群众
新闻,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新近发生的事。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宣传工作,都极力提倡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这就不只是新的问题,而是涉及新闻的可读性以及新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新闻界目前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任务。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以说,没有采访,新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抓采访?
要向贴近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必须先走近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深入观察、访谈、亲身感受等形式,才能全面客观的了解人物,也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人物报道。新闻报道改进创新必须要以深化“走转改”为基础。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总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新闻记者要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之中,要积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改变语境语态,才能找到好新闻的不遏之源。新聞宣传工作要不断改进创新,就必须将新闻队伍的“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关注乡村发展,关注民生冷暖,迈开步子去研究,躬下身子去观察,沉下心思去感受,真正发掘出来基层、来自群众的新闻事实和新闻语言。
1.2 运用典型人物深入挖掘新闻
着力改进创新主题宣传中典型人物宣传的方式方法,以扎实深入的“走转改”为基础,以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为手段,做到了采访贴的近,新闻触角敏锐,新闻事实鲜活,新闻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抒情和描写并用。
“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一直是我的理想,作为一名在一线记者站工作的记者,常年深入乡村进行采访,除了与县里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去了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逐渐了解熟悉了农村,熟悉了农民,熟悉了农业,跑的多了跑的久了,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了,稿子也越来越多了。
民生新闻大多数都是涉及到普通民众,新闻主体是民众,这就使得读者由以前单纯的受者变成了既是受众又是传者,老百姓是民生新闻的主角,有权利为自己说话,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与利益,媒体就应当充当民众意见的平衡器、民众利益的调节器、民众情绪的稳压器。民生新闻在增强政治意识的时候也要增强民众意识。
人物,有大人物,有平凡人物,而基层新闻中的人物主要是普通人,讲述他们的生活和故事。一个平凡的人或一件平凡的事要感人,就必须从细节中找出闪光点。新闻记者要切实深入基层,从基层挖掘新鲜的、冒着热气的新闻素材,烹制出美味的新闻大餐。
1.3 民生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与角度
可以采用评论、小特写、小故事连载、图片报道、漫画等多种呈现方式,将主题宣传的内容,承载于各种不同形式的报道题材中,发挥各种呈现方式的不同功能。
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民生,民生新闻应该真正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闻实践中,应该把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把更多的版面、镜头留给最基层的老百姓,把民众的声音、诉求、愿景报道出来。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要注重用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报道,我在云南省丘北县平寨乡,全乡辖平寨、蚌常、木柏、板江、小罗白、布凹、的米、马龙8个村委会83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占65%,其中壮族占50%。民族语言翻译尤为重要,要根据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翻译他们最关心、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新闻。
2. 群众路线宣传新闻精髓在于群众基础
2.1 新闻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民服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做好基层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在新闻实践中,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并开发群众资源,怀有群众意识,尊重并了解群众,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使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保证群众能懂、想看、爱读。
做好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制定了工作目标,确定了工作方向,就要做到思路不“散”,工作不“闪”,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要以强烈的为民情怀,抓作风改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来创新工作、推动工作,做有温度的新闻,需要深入基层,只有行走在基层,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挖到新闻富矿,直溯新闻本源。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新闻现场,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2.2 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群众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服从党组织部署的一切工作。鲜明的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对党性原则理解是否正确,贯彻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新闻工作的全局和各个方面。
基层单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记者人数较少,很多时候都是忙于应付开会或者跟随领导基层调研,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当中去采访的并不多。因此有记者说,长期写会议报道,写领导调研文章,当然写不出好新闻,培养不出新闻敏感性。其实不然,开会和随领导调研同样也是深入生活,关键是如何从中发现好的新闻线索,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记者培养新闻敏感性的一个极好机会。
2.3 做足策划找准新闻切入点
在广大民众关心、基层群众的新闻敏感度不高的情况下,报道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做好基层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充分发挥媒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基层群众表达真实情感的同时,也要做积极地引导与传递。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记者更应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并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这一原则,这也是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要求记者既参与新闻,又冷静对待新闻,要求记者具备张弛有度的工作作风,要求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夸张、不片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真相。
3. 以小切口大视角凸显基层新闻的温度
3.1 注重发现小切口的基层新闻
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基层报道八年的記者,笔者所以为的好新闻应该具有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实际上就是新闻与基层百姓的共鸣,从一个小的切口切入新闻,发现基层百姓的生活,发现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看见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并加以报道引来社会关注并改善群众生活,这就是新闻的温度。要想做有温度的新闻,不仅需要有理性且善于发现的眼光,也需要有一颗滚烫的心。每一件新闻都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而一个出色的记者就是要通过发现小的切口多看多思多观察把这种温度,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传递给受众。
3.2 以小见大彰显细节的基层新闻
微视角,小切口,往往是讲好故事的关键。这就要求记者在一边梳理新闻事件,一边调整视角的同时,注意寻找平凡中的小事件、小感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基层一件小事的娓娓道来,折射出大背景、大时代,这样的基层报道不仅仅是呈现,还是启迪,才能真正引发共鸣。记者在走基层采访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平凡人物的故事,要从这些故事的背后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感动。这些细小的感动可能是记者无意看到的一个小事件,也可能是采访对象在言谈中吐露的一丝心声。
3.3 情感与关怀体现在基层新闻的温度
在基层新闻报道中融入情感与关怀,新闻媒体才能担负起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不仅需要体现在对基层群众情感与关怀,还需要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基层新闻报道中渗入媒体人的情感与关怀,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一份关爱,一份关注,感受到每一个个体都会被重视和保护。这不仅要求新闻从业者对情感和关怀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更要新闻从业者真正做到为群众考虑,要注意关怀与新闻客观的平衡,让基层新闻报道更加人性化,让媒体在竞争中更加进步与成熟。
4. 结语
全媒体做好基层新闻策划的根本在于群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新闻的本质也是服务群众,群众路线是全媒体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工作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影响在群众。
参考文献:
[1]欧美华.让“群众路线”成为新闻记者的助推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202-203.
[2]李文雯.做“有温度”的新闻之浅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100-101.
[3]杨发慧.关于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救助性新闻报道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81-82.
【关键词】基层;新闻;走转改;群众;民生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91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这是许多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永恒,自觉的事业追求:一方面,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进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基层蕴藏着大量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吸引着编辑记者前去开采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必将为新闻单位带来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更会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的鲜活的内容。因此,做好基层新闻策划就具有十分的必要性,下文作者将以基层新闻策划为主要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1. 新闻最大化贴近群众的切身利益
1.1 新闻的价值在于群众
新闻,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新近发生的事。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宣传工作,都极力提倡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这就不只是新的问题,而是涉及新闻的可读性以及新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新闻界目前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任务。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以说,没有采访,新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抓采访?
要向贴近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必须先走近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深入观察、访谈、亲身感受等形式,才能全面客观的了解人物,也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人物报道。新闻报道改进创新必须要以深化“走转改”为基础。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总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新闻记者要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之中,要积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改变语境语态,才能找到好新闻的不遏之源。新聞宣传工作要不断改进创新,就必须将新闻队伍的“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关注乡村发展,关注民生冷暖,迈开步子去研究,躬下身子去观察,沉下心思去感受,真正发掘出来基层、来自群众的新闻事实和新闻语言。
1.2 运用典型人物深入挖掘新闻
着力改进创新主题宣传中典型人物宣传的方式方法,以扎实深入的“走转改”为基础,以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为手段,做到了采访贴的近,新闻触角敏锐,新闻事实鲜活,新闻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抒情和描写并用。
“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一直是我的理想,作为一名在一线记者站工作的记者,常年深入乡村进行采访,除了与县里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去了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逐渐了解熟悉了农村,熟悉了农民,熟悉了农业,跑的多了跑的久了,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了,稿子也越来越多了。
民生新闻大多数都是涉及到普通民众,新闻主体是民众,这就使得读者由以前单纯的受者变成了既是受众又是传者,老百姓是民生新闻的主角,有权利为自己说话,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与利益,媒体就应当充当民众意见的平衡器、民众利益的调节器、民众情绪的稳压器。民生新闻在增强政治意识的时候也要增强民众意识。
人物,有大人物,有平凡人物,而基层新闻中的人物主要是普通人,讲述他们的生活和故事。一个平凡的人或一件平凡的事要感人,就必须从细节中找出闪光点。新闻记者要切实深入基层,从基层挖掘新鲜的、冒着热气的新闻素材,烹制出美味的新闻大餐。
1.3 民生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与角度
可以采用评论、小特写、小故事连载、图片报道、漫画等多种呈现方式,将主题宣传的内容,承载于各种不同形式的报道题材中,发挥各种呈现方式的不同功能。
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民生,民生新闻应该真正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闻实践中,应该把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把更多的版面、镜头留给最基层的老百姓,把民众的声音、诉求、愿景报道出来。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要注重用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报道,我在云南省丘北县平寨乡,全乡辖平寨、蚌常、木柏、板江、小罗白、布凹、的米、马龙8个村委会83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占65%,其中壮族占50%。民族语言翻译尤为重要,要根据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翻译他们最关心、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新闻。
2. 群众路线宣传新闻精髓在于群众基础
2.1 新闻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民服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做好基层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在新闻实践中,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并开发群众资源,怀有群众意识,尊重并了解群众,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使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保证群众能懂、想看、爱读。
做好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制定了工作目标,确定了工作方向,就要做到思路不“散”,工作不“闪”,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要以强烈的为民情怀,抓作风改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来创新工作、推动工作,做有温度的新闻,需要深入基层,只有行走在基层,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挖到新闻富矿,直溯新闻本源。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新闻现场,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2.2 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群众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服从党组织部署的一切工作。鲜明的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对党性原则理解是否正确,贯彻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新闻工作的全局和各个方面。
基层单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记者人数较少,很多时候都是忙于应付开会或者跟随领导基层调研,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当中去采访的并不多。因此有记者说,长期写会议报道,写领导调研文章,当然写不出好新闻,培养不出新闻敏感性。其实不然,开会和随领导调研同样也是深入生活,关键是如何从中发现好的新闻线索,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记者培养新闻敏感性的一个极好机会。
2.3 做足策划找准新闻切入点
在广大民众关心、基层群众的新闻敏感度不高的情况下,报道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做好基层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充分发挥媒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基层群众表达真实情感的同时,也要做积极地引导与传递。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记者更应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并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这一原则,这也是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要求记者既参与新闻,又冷静对待新闻,要求记者具备张弛有度的工作作风,要求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夸张、不片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真相。
3. 以小切口大视角凸显基层新闻的温度
3.1 注重发现小切口的基层新闻
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基层报道八年的記者,笔者所以为的好新闻应该具有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实际上就是新闻与基层百姓的共鸣,从一个小的切口切入新闻,发现基层百姓的生活,发现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看见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并加以报道引来社会关注并改善群众生活,这就是新闻的温度。要想做有温度的新闻,不仅需要有理性且善于发现的眼光,也需要有一颗滚烫的心。每一件新闻都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而一个出色的记者就是要通过发现小的切口多看多思多观察把这种温度,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传递给受众。
3.2 以小见大彰显细节的基层新闻
微视角,小切口,往往是讲好故事的关键。这就要求记者在一边梳理新闻事件,一边调整视角的同时,注意寻找平凡中的小事件、小感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基层一件小事的娓娓道来,折射出大背景、大时代,这样的基层报道不仅仅是呈现,还是启迪,才能真正引发共鸣。记者在走基层采访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平凡人物的故事,要从这些故事的背后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感动。这些细小的感动可能是记者无意看到的一个小事件,也可能是采访对象在言谈中吐露的一丝心声。
3.3 情感与关怀体现在基层新闻的温度
在基层新闻报道中融入情感与关怀,新闻媒体才能担负起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不仅需要体现在对基层群众情感与关怀,还需要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基层新闻报道中渗入媒体人的情感与关怀,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一份关爱,一份关注,感受到每一个个体都会被重视和保护。这不仅要求新闻从业者对情感和关怀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更要新闻从业者真正做到为群众考虑,要注意关怀与新闻客观的平衡,让基层新闻报道更加人性化,让媒体在竞争中更加进步与成熟。
4. 结语
全媒体做好基层新闻策划的根本在于群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新闻的本质也是服务群众,群众路线是全媒体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工作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影响在群众。
参考文献:
[1]欧美华.让“群众路线”成为新闻记者的助推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202-203.
[2]李文雯.做“有温度”的新闻之浅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100-101.
[3]杨发慧.关于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救助性新闻报道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