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处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几乎人人必备。网络不仅能方便人们衣食住行,甚至很多娱乐活动都能通过互联网进行。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的便捷,背后也离不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身影。这一专业不仅是近来的热门专业,也属于新兴专业,培养的相关人才正在积极带动信息技术发展。因此,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不仅为企业带来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也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些卓越贡献也使得这一专业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实践性的原则,对于实践性的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他们培养动手能力强、在创新创业中有较高的领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素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满意度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在“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课程满意度研究更少。所以我们应该对其价值引领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课程满意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大对“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满意度。
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意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需要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越来越多。院校加强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不仅能促进计算机行业迅猛发展,也能推动技术更新换代。虽然我国院校已经就信息以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模式和教材内容进行革新,但由于行业发展速度过快,人才培养模式中要进一步创新,才能培养IT行业需要的精英人才。同时,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创新,可以加强对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调研,通过调研不仅可以针对性培养高技术人才,也能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并且,培养模式创新也能使信息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保证,不仅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科学、优化,还能确保相关岗位与人才能力相匹配。由此可见,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义重大,必须促进专业教学不断创新,才能引领行业进步,促进行业蓬勃发展。
2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现状
面对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的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我国教育部在2018年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提出各地高校要对人工智能予以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相关交叉学科,形成以“人工智能+X”为代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被纳入到高校新工科重点建设项目当中。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且各地高校因自身育人实力、办学方式、育人目标等的差异化,导致各高校新工科建设实施进度不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3.1打破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
在很多的高职类院校教育中都是采用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完全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种培养模式下,不继续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且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智能化时代下,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智能化時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应学生自身特点的科学教学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构建产学合作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深入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明确专业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企业育人辅助效用的基础上,尽快构建起由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共同组成的“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训练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当中,对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高校要突破专业局限,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拓展至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物联网等相关专业课程,邀请多专业课程教师一同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辅助作用,为高校课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平台、技术、师资、经费支持,并将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新要求纳入到整个协同育人环节当中,以构建系列课程、专项课程的方式,来推动高校专业育人内容的完善,为高校提供行业最新技术、人才、发展资讯。全力配合并支持高校的育人工作,与高校一同打造极具生态化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3.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1)课题教学模式。与企业面试和招人需求为导向,拟定5个能充分扩展操作系统课程新动态、新知识点相关的课题,给出一定的参考学习资料和网页链接,全班学生分成5个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要求明确分工、人人参与,并在课堂以PPT的形式做一个详细的学习研讨报告,和其他学生分享探讨,加深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在班级形成课程讨论的良好氛围,教师对报告内容做好记录,并做出中肯的评价,对课题讨论给出改进建议。报告后,提供课题代码、PPT、课题报告等电子版材料作为总结。(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依托校级实验室开放项目“基于Linux平台的操作系统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分组开发操作系统重点算法的实现,并以友好界面演示算法执行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站在开发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帮助“客户”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体验软件开发的过程,加强开发过程中全面性考虑问题的能力。(3)个性化教育。新工科课堂上,出现有个别需求的学生,比如有些学生对linux编程很感兴趣,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进阶的知识没办法在课堂上讲述;对Linux编程不感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被动学习,课堂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供学习规划路线,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指导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充分发展个性化教育。
3.4注重实践教学并且实现校企合作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必要要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基础验证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型实践能力,研究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还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可以提前锻炼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但其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社会紧缺人才,也是促进计算机行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相关院校和教师不仅要积极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提升,也要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具备创新性战略眼光,其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政府、学校、社会也要加强合作,争取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和谐成长环境,促进人才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芳.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85-188.
[2]刘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281-282.
[3]任昊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才智,2019(23):158.
[4]樊佩.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6):194.
[5]徐丽涛,罗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电脑迷,2017(06):15.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实践性的原则,对于实践性的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他们培养动手能力强、在创新创业中有较高的领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素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满意度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在“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课程满意度研究更少。所以我们应该对其价值引领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课程满意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大对“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满意度。
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意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需要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越来越多。院校加强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不仅能促进计算机行业迅猛发展,也能推动技术更新换代。虽然我国院校已经就信息以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模式和教材内容进行革新,但由于行业发展速度过快,人才培养模式中要进一步创新,才能培养IT行业需要的精英人才。同时,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创新,可以加强对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调研,通过调研不仅可以针对性培养高技术人才,也能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并且,培养模式创新也能使信息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保证,不仅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科学、优化,还能确保相关岗位与人才能力相匹配。由此可见,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义重大,必须促进专业教学不断创新,才能引领行业进步,促进行业蓬勃发展。
2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现状
面对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的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我国教育部在2018年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提出各地高校要对人工智能予以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相关交叉学科,形成以“人工智能+X”为代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被纳入到高校新工科重点建设项目当中。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且各地高校因自身育人实力、办学方式、育人目标等的差异化,导致各高校新工科建设实施进度不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3.1打破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
在很多的高职类院校教育中都是采用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完全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种培养模式下,不继续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且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智能化时代下,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智能化時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应学生自身特点的科学教学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构建产学合作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深入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明确专业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企业育人辅助效用的基础上,尽快构建起由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共同组成的“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训练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当中,对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高校要突破专业局限,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拓展至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物联网等相关专业课程,邀请多专业课程教师一同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辅助作用,为高校课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平台、技术、师资、经费支持,并将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新要求纳入到整个协同育人环节当中,以构建系列课程、专项课程的方式,来推动高校专业育人内容的完善,为高校提供行业最新技术、人才、发展资讯。全力配合并支持高校的育人工作,与高校一同打造极具生态化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3.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1)课题教学模式。与企业面试和招人需求为导向,拟定5个能充分扩展操作系统课程新动态、新知识点相关的课题,给出一定的参考学习资料和网页链接,全班学生分成5个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要求明确分工、人人参与,并在课堂以PPT的形式做一个详细的学习研讨报告,和其他学生分享探讨,加深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在班级形成课程讨论的良好氛围,教师对报告内容做好记录,并做出中肯的评价,对课题讨论给出改进建议。报告后,提供课题代码、PPT、课题报告等电子版材料作为总结。(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依托校级实验室开放项目“基于Linux平台的操作系统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分组开发操作系统重点算法的实现,并以友好界面演示算法执行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站在开发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帮助“客户”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体验软件开发的过程,加强开发过程中全面性考虑问题的能力。(3)个性化教育。新工科课堂上,出现有个别需求的学生,比如有些学生对linux编程很感兴趣,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进阶的知识没办法在课堂上讲述;对Linux编程不感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被动学习,课堂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供学习规划路线,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指导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充分发展个性化教育。
3.4注重实践教学并且实现校企合作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必要要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基础验证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型实践能力,研究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还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可以提前锻炼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但其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社会紧缺人才,也是促进计算机行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相关院校和教师不仅要积极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提升,也要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具备创新性战略眼光,其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政府、学校、社会也要加强合作,争取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和谐成长环境,促进人才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芳.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85-188.
[2]刘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281-282.
[3]任昊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才智,2019(23):158.
[4]樊佩.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6):194.
[5]徐丽涛,罗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电脑迷,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