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广受关注,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这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本文将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探究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进行疏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毕业生,在高等学府中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对于毕业年级,院校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能否适应环境和情绪变化上;另一方面,毕业班群体自身也往往羞于主动求助关于环境适应和情绪调节的问题。但现实是,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变化比大一新生更复杂,若不及时疏导,他们极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探究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势在必行。
一、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多重趋避心理
毕业班的学生,会面临许多选择,这些选择涉及面广、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
一是考研还是就业的抉择。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文凭很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毕业生在多次求职碰壁后,会萌生继续求学深造的念头。与此同时,家庭经济条件、女生比较关注的年龄等因素,又会让这部分同学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考研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又担心现实因素的影响,想要尽早步入社会。
二是安逸还是挑战的抉择。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考编、考公务员仍然是学生的不二首选。当问及缘由时,学生又很犹豫,大部分人其实本身倒不是真的很喜欢这种安逸、一眼看到老的生活,而是受家人、朋友、社会的影响,觉得真正的好工作就应该是在编制内的,也就是所谓的“铁饭碗”。
2.焦虑心理
在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焦虑情绪测验时,不难看出,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因子要远远大于其他年级,即便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交谈发现,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来自对未来的恐惧、迷茫和不确定。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既有师范类专业,也有非师范类专业,但仍然有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首选。非师范的学生去和师范类的学生共同竞争,本身就存在一定劣势,这就使得不安和焦虑愈加明显。
3.逃避心理
许多时候,当面对嚴峻的现实处于难以抉择的境况时,躲闪、逃避是很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的毕业生最常采取地一种负向心理防御机制。这类毕业生要么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装作对外界漠不关心,对求职毫无意愿;要么完全随波逐流,任由家人安排,从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从不主动搜寻求职信息,只是一味地将家庭、学校作为避风港。
二、毕业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多重压力的冲击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当站在毕业的关口,似乎所有的压力一股脑儿地都冲向了毕业生。毕业班的学生每一天都在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都不轻松。毕业生本身正处于心里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没有成年人的阅历,生理与心理发展并未达到完全一致,在诸多如此棘手的压力事件面前,一旦掌控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2.毕业生自身定位的偏差
很多毕业生感叹,“老师,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何为满意的工作?高薪、稳定、受人尊敬?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好工作”标准大都是外界赋予的,而并非从自身的角度所考虑。能够回答“适合我”、“可以体现我的自我价值”、“与我的特长相吻合”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
三、搭建学校、学生、社会的多维疏导平台
1.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以及正确的自我定位,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就浙江师范大学而言,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安排于各个年级,从大一的意识唤醒、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行动,一直到大四的求职讲座,这样的安排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学校可以通过创设就业指导社团、就业指导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跟踪。同时,院校两级应适时地评估学生的自我定位,以便他们进行及时调整。
2.开设心理疏导课程,自助助人双管齐下
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学府送给社会的“产品”。由于受到社会及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和严重,因而在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心理调适方法的教授。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心理中心开展与求职有关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以期实现自助助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毕业生,在高等学府中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对于毕业年级,院校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能否适应环境和情绪变化上;另一方面,毕业班群体自身也往往羞于主动求助关于环境适应和情绪调节的问题。但现实是,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变化比大一新生更复杂,若不及时疏导,他们极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探究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势在必行。
一、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多重趋避心理
毕业班的学生,会面临许多选择,这些选择涉及面广、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
一是考研还是就业的抉择。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文凭很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毕业生在多次求职碰壁后,会萌生继续求学深造的念头。与此同时,家庭经济条件、女生比较关注的年龄等因素,又会让这部分同学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考研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又担心现实因素的影响,想要尽早步入社会。
二是安逸还是挑战的抉择。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考编、考公务员仍然是学生的不二首选。当问及缘由时,学生又很犹豫,大部分人其实本身倒不是真的很喜欢这种安逸、一眼看到老的生活,而是受家人、朋友、社会的影响,觉得真正的好工作就应该是在编制内的,也就是所谓的“铁饭碗”。
2.焦虑心理
在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焦虑情绪测验时,不难看出,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因子要远远大于其他年级,即便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交谈发现,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来自对未来的恐惧、迷茫和不确定。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既有师范类专业,也有非师范类专业,但仍然有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首选。非师范的学生去和师范类的学生共同竞争,本身就存在一定劣势,这就使得不安和焦虑愈加明显。
3.逃避心理
许多时候,当面对嚴峻的现实处于难以抉择的境况时,躲闪、逃避是很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的毕业生最常采取地一种负向心理防御机制。这类毕业生要么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装作对外界漠不关心,对求职毫无意愿;要么完全随波逐流,任由家人安排,从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从不主动搜寻求职信息,只是一味地将家庭、学校作为避风港。
二、毕业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多重压力的冲击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当站在毕业的关口,似乎所有的压力一股脑儿地都冲向了毕业生。毕业班的学生每一天都在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都不轻松。毕业生本身正处于心里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没有成年人的阅历,生理与心理发展并未达到完全一致,在诸多如此棘手的压力事件面前,一旦掌控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2.毕业生自身定位的偏差
很多毕业生感叹,“老师,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何为满意的工作?高薪、稳定、受人尊敬?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好工作”标准大都是外界赋予的,而并非从自身的角度所考虑。能够回答“适合我”、“可以体现我的自我价值”、“与我的特长相吻合”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
三、搭建学校、学生、社会的多维疏导平台
1.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以及正确的自我定位,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就浙江师范大学而言,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安排于各个年级,从大一的意识唤醒、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行动,一直到大四的求职讲座,这样的安排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学校可以通过创设就业指导社团、就业指导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跟踪。同时,院校两级应适时地评估学生的自我定位,以便他们进行及时调整。
2.开设心理疏导课程,自助助人双管齐下
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学府送给社会的“产品”。由于受到社会及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和严重,因而在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心理调适方法的教授。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心理中心开展与求职有关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以期实现自助助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