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备战备荒为人民,现在备战备荒为自己。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就会穷。怎么让我的钱不被算计呢?
有人在饭桌上感叹:“不知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6000点喽!”股市是个蹩脚的魔术师,它把你的钱变走就再也变不回来了。
美国金融海啸宣告全球中产阶级的快钱时代结束了。这波海啸如水银泻地正渗透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准中产们苦心经营的“中产梦”在触手可及之时倏然消失。
经济学家股市评论家在争议这是波“U”走势或“V”反弹,但能保持一个“L”走势就不错了,接下来,是如何过冬。那个“L”拖着至少两年的长尾巴,过两年苦日子还是更长,谁也不知道。你能做的是尽量多储存大白菜。
谁卷走了“我的钱”
其实,股市这个魔术师并非蹩脚,实为狡诈而贪婪。在咬牙切齿之下,中产阶级们在网上盘点着到底是谁在这波泡沫中捞到了钱。除国家税收外,排序是这样的:券商收益上市公司、“大小非”、内幕消息掌握者、快进快出的热钱、极个别散户。散户的资金,或者叫“笨钱”,是任人宰割的。
楼市何尝不是如此。为银行打工的“负翁”们脸色一片惨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可以发钞票和债券,家庭出现赤字,一旦收支失衡,现金流中断,就是妻离子散,倒下去就很难站起来了。
曾几何时,倡导花“未来钱”的新富做派成为传媒和广告热宠。眼下美式“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方式成为众相指责的罪魁,或者难堪的“裸泳者”。
和美国家庭一样,中国中产家庭们也在重新订制家庭计划。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只有改变自己。缩减欲望,削减开支。像主妇般省钱,家务少雇人自己动手DIY。
过去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现在是备战备荒为自己。老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就会穷。可怎么才能让“我的钱”不被算计呢?
设想几种可能:存钱在银行,利率赶不上贬值速度,而且服务那个糟,还不够气受;投钱于股市,被ST了,比陷入一桩错误的婚姻还难脱身;交钱给基金经理,他们自己还朝不保夕;买个保险吧,根本兑现不了……总之“我的钱”都是被算计了。
有人想通了,只有投资于自己,把它玩了吃了花了,周游世界。或投资于未来,投到下一代身上,但也难保投资出个不争气的。
有人求田问舍。城市生活真累,家里有几分田地真好,不管什么危机,回家种田当度假。纯正的城里人开始羡慕那些来自乡下的同事,后者至少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乡下有亲戚的要跟亲戚搞好关系,别再翻白眼,说不定哪天就要去投靠人家。到农村买地买房者,至少应该储备三个月的食物和水以及常用药品。
老上海人以为买金条保值,只留少量货币周转,他们尝过金圆券的苦头。其实,当海啸来临,任何小窝棚、小堤坝都不顶事。大萧条时,理财专家们也只能提供无用的小窝棚,聊作心理安慰吧。
深挖洞,广积粮,好生养
这次华尔街海啸彰显东西方价值观差异,“量入为出”和“超前消费”两种不同的消费观,最终“量入为出”这种倡导勤俭持家的传统胜出。“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有了续篇,最终中国老太太胜出,是中国老太太的储蓄救了美国老太太,为她支付了房贷。
中国古书都是教授帝王之道,或风花雪月的。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沾点经济学,只是一个破败子弟能教授出什么经济呢。武侠小说更是不懂算账,大侠们馆子里吃完,银子一撒,抹嘴走人,好不潇洒。中国人的勤俭之道都掩藏在生活里。
不过这是冤枉古人。不少经典如《左传》就警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资治通鉴》提倡“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司马光甚至告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人现在就是“由奢入俭难”了。
王石在第6届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教徒精神”,称拼命赚钱、拼命节俭、拼命捐献是两岸民族资本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类似于西方的促成资本主义繁荣的新教伦理。
这令人想到刚刚故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老王秉持“利己之事若可以做、可以不做,则不做;利人之事若可以做、可以不做,则做”,一件衬衣穿到破,抑制自身的私欲为社会做贡献。而汶川地震王永庆一次就捐出一亿元人民币。
然而常人并无此觉悟。他们只是在生活中提倡新节俭主义,投资家庭关系,少旅游,少买衣服,少下馆子……但都不如生孩子划算。
温故1929,经济危机也有温情的一面,那就是家庭邻里互助,回归久违了的亲情。经济困难的结果不一定是妻离子散,而是空前团结。
史学家说,南北朝乱了280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经隋至唐贞观之治,不过数十年而成天下第一盛世。然后是五代十国,80年内乱亦至人吃人地步,到赵匡胤皇袍加身一二十年间,就现大宋繁荣风景。南怀瑾老师由此总结,只要给这个民族二十年,很快就会发的。中国如果再有个三十年,就基本不用羡慕别人了。凭老人吉言。
马未都亦有类似说法,中华民族是自我修复能力极强的种群。如果地球人有什么大难,比如被外星人抓到别的星球,那么最后生存下来的肯定是中国人。
张新摘自《新周刊》
有人在饭桌上感叹:“不知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6000点喽!”股市是个蹩脚的魔术师,它把你的钱变走就再也变不回来了。
美国金融海啸宣告全球中产阶级的快钱时代结束了。这波海啸如水银泻地正渗透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准中产们苦心经营的“中产梦”在触手可及之时倏然消失。
经济学家股市评论家在争议这是波“U”走势或“V”反弹,但能保持一个“L”走势就不错了,接下来,是如何过冬。那个“L”拖着至少两年的长尾巴,过两年苦日子还是更长,谁也不知道。你能做的是尽量多储存大白菜。
谁卷走了“我的钱”
其实,股市这个魔术师并非蹩脚,实为狡诈而贪婪。在咬牙切齿之下,中产阶级们在网上盘点着到底是谁在这波泡沫中捞到了钱。除国家税收外,排序是这样的:券商收益上市公司、“大小非”、内幕消息掌握者、快进快出的热钱、极个别散户。散户的资金,或者叫“笨钱”,是任人宰割的。
楼市何尝不是如此。为银行打工的“负翁”们脸色一片惨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可以发钞票和债券,家庭出现赤字,一旦收支失衡,现金流中断,就是妻离子散,倒下去就很难站起来了。
曾几何时,倡导花“未来钱”的新富做派成为传媒和广告热宠。眼下美式“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方式成为众相指责的罪魁,或者难堪的“裸泳者”。
和美国家庭一样,中国中产家庭们也在重新订制家庭计划。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只有改变自己。缩减欲望,削减开支。像主妇般省钱,家务少雇人自己动手DIY。
过去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现在是备战备荒为自己。老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就会穷。可怎么才能让“我的钱”不被算计呢?
设想几种可能:存钱在银行,利率赶不上贬值速度,而且服务那个糟,还不够气受;投钱于股市,被ST了,比陷入一桩错误的婚姻还难脱身;交钱给基金经理,他们自己还朝不保夕;买个保险吧,根本兑现不了……总之“我的钱”都是被算计了。
有人想通了,只有投资于自己,把它玩了吃了花了,周游世界。或投资于未来,投到下一代身上,但也难保投资出个不争气的。
有人求田问舍。城市生活真累,家里有几分田地真好,不管什么危机,回家种田当度假。纯正的城里人开始羡慕那些来自乡下的同事,后者至少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乡下有亲戚的要跟亲戚搞好关系,别再翻白眼,说不定哪天就要去投靠人家。到农村买地买房者,至少应该储备三个月的食物和水以及常用药品。
老上海人以为买金条保值,只留少量货币周转,他们尝过金圆券的苦头。其实,当海啸来临,任何小窝棚、小堤坝都不顶事。大萧条时,理财专家们也只能提供无用的小窝棚,聊作心理安慰吧。
深挖洞,广积粮,好生养
这次华尔街海啸彰显东西方价值观差异,“量入为出”和“超前消费”两种不同的消费观,最终“量入为出”这种倡导勤俭持家的传统胜出。“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有了续篇,最终中国老太太胜出,是中国老太太的储蓄救了美国老太太,为她支付了房贷。
中国古书都是教授帝王之道,或风花雪月的。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沾点经济学,只是一个破败子弟能教授出什么经济呢。武侠小说更是不懂算账,大侠们馆子里吃完,银子一撒,抹嘴走人,好不潇洒。中国人的勤俭之道都掩藏在生活里。
不过这是冤枉古人。不少经典如《左传》就警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资治通鉴》提倡“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司马光甚至告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人现在就是“由奢入俭难”了。
王石在第6届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教徒精神”,称拼命赚钱、拼命节俭、拼命捐献是两岸民族资本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类似于西方的促成资本主义繁荣的新教伦理。
这令人想到刚刚故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老王秉持“利己之事若可以做、可以不做,则不做;利人之事若可以做、可以不做,则做”,一件衬衣穿到破,抑制自身的私欲为社会做贡献。而汶川地震王永庆一次就捐出一亿元人民币。
然而常人并无此觉悟。他们只是在生活中提倡新节俭主义,投资家庭关系,少旅游,少买衣服,少下馆子……但都不如生孩子划算。
温故1929,经济危机也有温情的一面,那就是家庭邻里互助,回归久违了的亲情。经济困难的结果不一定是妻离子散,而是空前团结。
史学家说,南北朝乱了280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经隋至唐贞观之治,不过数十年而成天下第一盛世。然后是五代十国,80年内乱亦至人吃人地步,到赵匡胤皇袍加身一二十年间,就现大宋繁荣风景。南怀瑾老师由此总结,只要给这个民族二十年,很快就会发的。中国如果再有个三十年,就基本不用羡慕别人了。凭老人吉言。
马未都亦有类似说法,中华民族是自我修复能力极强的种群。如果地球人有什么大难,比如被外星人抓到别的星球,那么最后生存下来的肯定是中国人。
张新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