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态,证监会正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统筹原油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宋安平透露,准备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使原油期货上市。
近来,作为世界重要商品的原油,随着其国内期货合约的即将上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原油期货品种包括北美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欧洲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中东的阿曼原油期货以及东京的中东原油期货,其中前两种是全球原油市场的主要定价基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原油定价权,面对巨大的原油价格波动,国内企业也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即将诞生的国内原油期货,能改变这一切吗?
国际原油期货的前世今生
国际原油期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曾繁荣一时的美国纽约“汽油交易所”。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在供需失衡、油价大跌的背景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过一个石油期货市场,但这些都被美国政府建立的垄断石油市场扼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中东战争为导火索的两次石油危机令诸多经济体面临恶性通胀风险,各国纷纷采取了经济手段,原油期货成为欧美各国解决油价波动的金融工具。
然而好事多磨。起初纽约棉花交易所试图强推石油期货,但1967年和1974年的两次尝试均告失败。1978年底,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推出了2号取暖油期货,一经上市便吸引了诸多小型的公司和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随后石油现货交易商与投机商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市场活力。经历了8年的尝试,NYMEX于1986年正式推出了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期权合约,两年后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IPE)也推出了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由于交易量迅速攀升,WTI原油期货已成为美国以及西半球其他市场常用的原油价格标杆,Brent原油期货则是西欧、地中海和西非地区原油价格基准。截至2015年6月底,上述两个原油品种的总持仓分别达到165万手和178万手(1手为1000桶)。
此外,目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还包括中东国际能源期货及商品交易所推出的阿曼原油期货,以及东京商品交易所推出的中东原油期货。前者是全球交割量最大的原油期货,每月交割量为1300万~ 1600万桶。
原油价格影响因素:供给需求跷跷板
影响原油的因素众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受供求影响,而供给国和需求国的错位给原油价格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博弈;此外,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战略商品,原油价格也受到其供给需求国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原油定价货币美元的走势以及美国实际利率走向也成为油价运行的关键。
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费仍以原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其中原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38%,排在第一位。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常规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万亿桶(约合2382亿吨),其中47.9%来自中东地区。世界上的19个大油田中,中东地区就占了14个。该地区每年的原油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其中约70%用于输出,每天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占世界原油总贸易量的60%。尽管中东地区有“世界油库”的美誉,但很显然该地区的原油需求却并不高,年均原油消费量不足全球总消费量的10%。
相反,原油产量仅为全球总产量10%的亚太地区,却贡献了30%左右的消费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亚太地区必须依赖进口来满足原油消费的需求。而全球原油市场的第二、三大消费主体北美洲和欧洲也尚不能自给自足。产量与消费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极大地加剧了国际油价的波动,作为刚性需求,全球经济的增长注定了原油消费量与日俱增,但经济利益将供给国推向了需求方的“对立面”,无论是地缘政治还是禁运、增产都在分分钟左右着原油价格。
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全球石油交易以美元结算,由此美元成为了全球石油市场的定价锚,其走势与油价的联动性增强,这一影响因素在金融体系发达的今天成为了原油金融属性的放大镜。根据笔者的研究,美元指数的运行最终由美国实际利率左右,进而拥有金融属性的原油也受到美国实际利率的牵制,自上市以来,WTI原油和Brent原油价格同美国实际利率相关性均在-75%(编者注:美元降息,一般易致油价上涨,因此二者价格为负相关)左右,美指和实际利率的频繁变动也加大了原油的波动频率。
阔别多年的老朋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也曾出现过多家石油期货交易所,第一家是南京石油交易所,1993年3月6日开业。随后,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原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但从1994年4月起开始,国家对石油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加上早期期货业发展不规范,使得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石油期货于1994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中国的原油消费逐年攀升,2012年我国就已成为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目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但原油需求还远未达到峰值。以人均原油消费量来看,2014年仅为0.38吨/人,是世界平均水平0.58吨/人的2/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3吨/人的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未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2020年我国原油需求将达到6.5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将在65%左右;而我国原油需求峰值或将达到8亿~ 9亿吨,出现在2040年前后,届时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80%左右。
消费量如此之大,这意味着国际油价的波动将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极大冲击,而遗憾的是国际上油价基准WTI和Brent原油期货并不能有效反映国内原油供需面,同时从原油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作为主要消费国的我们在原油市场中的影响力也并不大。
2014年,主要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按供油量依次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阿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巴西、刚果。其中,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增长了8.6%,达到1.4654亿吨,占到了总进口量的48%。显然若通过WTI和Brent两大原油期货进行套保,国内企业的操作风险是很大的,而中东的原油期货交易活跃度又不足以满足我国交易需求。
那么一个适合我国投资者需求的原油期货品种就呼之欲出,而这或许在未来三个月内就将揭晓答案。
(作者单位:南华期货研究所)
近来,作为世界重要商品的原油,随着其国内期货合约的即将上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原油期货品种包括北美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欧洲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中东的阿曼原油期货以及东京的中东原油期货,其中前两种是全球原油市场的主要定价基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原油定价权,面对巨大的原油价格波动,国内企业也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即将诞生的国内原油期货,能改变这一切吗?
国际原油期货的前世今生
国际原油期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曾繁荣一时的美国纽约“汽油交易所”。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在供需失衡、油价大跌的背景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过一个石油期货市场,但这些都被美国政府建立的垄断石油市场扼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中东战争为导火索的两次石油危机令诸多经济体面临恶性通胀风险,各国纷纷采取了经济手段,原油期货成为欧美各国解决油价波动的金融工具。
然而好事多磨。起初纽约棉花交易所试图强推石油期货,但1967年和1974年的两次尝试均告失败。1978年底,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推出了2号取暖油期货,一经上市便吸引了诸多小型的公司和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随后石油现货交易商与投机商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市场活力。经历了8年的尝试,NYMEX于1986年正式推出了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期权合约,两年后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IPE)也推出了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由于交易量迅速攀升,WTI原油期货已成为美国以及西半球其他市场常用的原油价格标杆,Brent原油期货则是西欧、地中海和西非地区原油价格基准。截至2015年6月底,上述两个原油品种的总持仓分别达到165万手和178万手(1手为1000桶)。
此外,目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还包括中东国际能源期货及商品交易所推出的阿曼原油期货,以及东京商品交易所推出的中东原油期货。前者是全球交割量最大的原油期货,每月交割量为1300万~ 1600万桶。
原油价格影响因素:供给需求跷跷板
影响原油的因素众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受供求影响,而供给国和需求国的错位给原油价格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博弈;此外,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战略商品,原油价格也受到其供给需求国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原油定价货币美元的走势以及美国实际利率走向也成为油价运行的关键。
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费仍以原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其中原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38%,排在第一位。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常规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万亿桶(约合2382亿吨),其中47.9%来自中东地区。世界上的19个大油田中,中东地区就占了14个。该地区每年的原油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其中约70%用于输出,每天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占世界原油总贸易量的60%。尽管中东地区有“世界油库”的美誉,但很显然该地区的原油需求却并不高,年均原油消费量不足全球总消费量的10%。
相反,原油产量仅为全球总产量10%的亚太地区,却贡献了30%左右的消费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亚太地区必须依赖进口来满足原油消费的需求。而全球原油市场的第二、三大消费主体北美洲和欧洲也尚不能自给自足。产量与消费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极大地加剧了国际油价的波动,作为刚性需求,全球经济的增长注定了原油消费量与日俱增,但经济利益将供给国推向了需求方的“对立面”,无论是地缘政治还是禁运、增产都在分分钟左右着原油价格。
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全球石油交易以美元结算,由此美元成为了全球石油市场的定价锚,其走势与油价的联动性增强,这一影响因素在金融体系发达的今天成为了原油金融属性的放大镜。根据笔者的研究,美元指数的运行最终由美国实际利率左右,进而拥有金融属性的原油也受到美国实际利率的牵制,自上市以来,WTI原油和Brent原油价格同美国实际利率相关性均在-75%(编者注:美元降息,一般易致油价上涨,因此二者价格为负相关)左右,美指和实际利率的频繁变动也加大了原油的波动频率。
阔别多年的老朋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也曾出现过多家石油期货交易所,第一家是南京石油交易所,1993年3月6日开业。随后,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原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但从1994年4月起开始,国家对石油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加上早期期货业发展不规范,使得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石油期货于1994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中国的原油消费逐年攀升,2012年我国就已成为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目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但原油需求还远未达到峰值。以人均原油消费量来看,2014年仅为0.38吨/人,是世界平均水平0.58吨/人的2/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3吨/人的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未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2020年我国原油需求将达到6.5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将在65%左右;而我国原油需求峰值或将达到8亿~ 9亿吨,出现在2040年前后,届时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80%左右。
消费量如此之大,这意味着国际油价的波动将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极大冲击,而遗憾的是国际上油价基准WTI和Brent原油期货并不能有效反映国内原油供需面,同时从原油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作为主要消费国的我们在原油市场中的影响力也并不大。
2014年,主要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按供油量依次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阿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巴西、刚果。其中,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增长了8.6%,达到1.4654亿吨,占到了总进口量的48%。显然若通过WTI和Brent两大原油期货进行套保,国内企业的操作风险是很大的,而中东的原油期货交易活跃度又不足以满足我国交易需求。
那么一个适合我国投资者需求的原油期货品种就呼之欲出,而这或许在未来三个月内就将揭晓答案。
(作者单位:南华期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