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动人体科学涵盖了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与康复等众多三级学科,其作为一门基础与应用学科对我国体育竞技人才、管理人才、市场开发人才的培养起着支柱作用。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吸收、转化效果及专业技能的形成。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及素质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对该学科的影响更是长远的。但是通过调研不难发现,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率长期低下,该学科在整体上来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不积极寻找对策,将对整个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积极寻找适合当今高校发展情况的提高对策,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教学效果 对策探究
一、前言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其发展情况的好坏对于我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该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性较强,讲求严格的科学性,知识点分布密集,学生学习起来抽象难度大,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影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长期以来研究者的视角多集中在学科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环境缺乏及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实验室配备不足等上面,其实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才是最直接的。如果学生学习情趣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改革也就失掉了意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学科教师在当今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途径帮助教师提高教授水平,活化教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最终形成学科优势,在当今社会职业竞争中获得就业优势,利于该学科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中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教师构成地缘性较强,人才结构层次较低,限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学校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的实践者,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自身的层次对于该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教授能力有较强关联。由于当今高校特殊的准入机制导致该学科教师多来自本校或本省兄弟相关院校,学历来源过于接近,不利于新思想的形成及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学习,必然导致高校运动人体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中级职称比例相对集中,人才结构层次较低,容易在教材结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不利于本省高校教学科研与外界的交流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制约了本学科的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处理不当,重理论偏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很多理论的检验及新理论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大量的运动训练实验,但是由于高校教师重理论偏实践的错误教学理念,造成该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以纯理论课为主,缺乏实践验证。这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纵观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被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学生被边缘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较少。如运动生物化学课中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实验才能明白运动锻炼对身体引起的相应的化学变化,但是由于教师过多考虑实验事故、实验准备、整理工作的繁琐及实验室的预定程序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缺乏具象化,加大学生理解难度,知识吸收率低,实践能力差,多停留在基本的理论认识层面,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师缺乏工作热情,课余利用率低,较少参与组织学生课外实践练习
任何理论的学习必须要经过实践验证,才能内化成一种理性认识。运动人体科学由于该学科的科学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基于大量的实验性实践才能理解相关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认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科教师普遍缺乏工作热情,对于课余时间利用率低,不能积极组织相应的学生课外实践练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提高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对策
(一)建立师生联动机制,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及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必须要得到正确认识,通过建立师生联动机制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师教学质量动向,对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关注,了解学生的真实重难点,减少主观预设,节省课堂时间成本。
(二)健全稳定的教师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监督及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任何改革都必须有监督机制,要想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和地位,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及学生的监督,利于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力度的教师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义.体育类专业就业大比拼[J].2012(2).
[2]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
[3] 刘平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体育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
[4] 梁玉,霍洪峰,何玉秀.运动人体科学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教学效果 对策探究
一、前言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其发展情况的好坏对于我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该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性较强,讲求严格的科学性,知识点分布密集,学生学习起来抽象难度大,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影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长期以来研究者的视角多集中在学科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环境缺乏及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实验室配备不足等上面,其实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才是最直接的。如果学生学习情趣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改革也就失掉了意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学科教师在当今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途径帮助教师提高教授水平,活化教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最终形成学科优势,在当今社会职业竞争中获得就业优势,利于该学科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中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教师构成地缘性较强,人才结构层次较低,限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学校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的实践者,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自身的层次对于该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教授能力有较强关联。由于当今高校特殊的准入机制导致该学科教师多来自本校或本省兄弟相关院校,学历来源过于接近,不利于新思想的形成及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学习,必然导致高校运动人体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中级职称比例相对集中,人才结构层次较低,容易在教材结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不利于本省高校教学科研与外界的交流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制约了本学科的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处理不当,重理论偏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很多理论的检验及新理论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大量的运动训练实验,但是由于高校教师重理论偏实践的错误教学理念,造成该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以纯理论课为主,缺乏实践验证。这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纵观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被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学生被边缘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较少。如运动生物化学课中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实验才能明白运动锻炼对身体引起的相应的化学变化,但是由于教师过多考虑实验事故、实验准备、整理工作的繁琐及实验室的预定程序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缺乏具象化,加大学生理解难度,知识吸收率低,实践能力差,多停留在基本的理论认识层面,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师缺乏工作热情,课余利用率低,较少参与组织学生课外实践练习
任何理论的学习必须要经过实践验证,才能内化成一种理性认识。运动人体科学由于该学科的科学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基于大量的实验性实践才能理解相关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认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科教师普遍缺乏工作热情,对于课余时间利用率低,不能积极组织相应的学生课外实践练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提高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对策
(一)建立师生联动机制,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及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必须要得到正确认识,通过建立师生联动机制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师教学质量动向,对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关注,了解学生的真实重难点,减少主观预设,节省课堂时间成本。
(二)健全稳定的教师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监督及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任何改革都必须有监督机制,要想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和地位,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及学生的监督,利于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力度的教师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义.体育类专业就业大比拼[J].2012(2).
[2]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
[3] 刘平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体育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
[4] 梁玉,霍洪峰,何玉秀.运动人体科学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