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疗效及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47例.随机分成3组:①零干预组10人接受常规药物抗凝治疗;②干预组(37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功率踏车运动干预[A组(18人)接受正向干预,B组(19人)接受正、反向交替干预)].8周后,比较三组不同时段Villatal改善率(临床疗效指标)、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瓣膜功能不全率、血管内膜异常率及管腔内回声异常率(病变血管形态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作相关性分析.采用QOL评价干预后效果.结果 均获6~8个月随访.三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8周后,与干预前组内对照,零干预组Villatal score改善不显著(P>0.05),A、B组存在明显改善(P<0.05);与A组对照,B组改善显著(P<0.01).半年随访:与8周对照,零干预组有加重趋势(P<0.05),A组改善不显著(P>0.05),B组则仍有继续改善趋势(P<0.05).8周多普勒追踪对比:零干预组时相性动态监测形态学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A、B组出现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瓣膜功能不全率明显变化(P<0.05),B组出现血管内膜、管腔内异常率也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与患者病情存在正相关:r病变部位血管内径=0.791,P<0.001;r血流速度=0.802,P<0.001.瓣膜功能不全率、血管内膜异常率及管腔内回声异常率与患者病情存在负相关:r瓣膜功能不全率=-0.758,P<0.001;r血管内膜异常率=-0.799,P<0.01;r管腔内回声异常率=-0.819,P<0.01.8周后,零干预组QOL改善不明显(P>0.05),A、B组均得到改善(P<0.05);6月后随访,与干预8周对照,0干预组、A组无继续改善(P>0.05),B组仍存在继续改善(P<0.05).零干预组随访期间,新增DVT1例,病情轻度恶化2例;A组出现肌筋膜炎(MPS)、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2例,B组1例,无新增DVT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功率双向交替踏车训练能系统化、集束化改善PTS患肢静脉回流障碍;CDUS动态监测对PTS病情转归有重要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