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养成教育,教师赏识教育
(一)价值观上的体现。
从价值观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学校的价值在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中学生处于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的萌芽期,是开始以道德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思维和行动上具体形象的凝结点。养成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体现了初中教育的特点。关爱学生的发展,改进学生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我觉醒和努力来实现教育目标。
(二)习惯方面的体现。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行为基准点,适时的赏识是学生前进的助力器。
(三)基础教育任务上的体现。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性质较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
(四)德智体美劳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贯彻教育方针来说,养成教育贯穿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是和道德习惯相联系的。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
从提高民族素质来讲,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一个民族的素质是通过这个民族的行为习惯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的,也就是从社会风气反应出来的,因此,养成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
(一)对教师的培养和赏识。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平时、重过程、重基础、重实验。坚持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做到“五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关怀学困生。在教学中,降低难度,减少坡度,给学生创造学习的多入口。对于在教学常规中表现优良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以奖励,对于提升学生多的班级进行重奖。
(二)聚焦学困生,给他们以大爱。
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和学困生来说,他们的差距在于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家庭经济差,特困生是在闲逛中度日,在棍棒中成长。如果以传统的观念,传统的学生观看待他们,他们无可赏识,难以教育。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放大学生优点,针对学生们可塑性强的特点,引善则从善,引恶则从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的鼓励他们,使他们在细小中得到温暖,终生受益。
(三)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习惯具有方向性,有好习惯,坏习惯两个方向,让“不随地吐痰”“早锻炼”“自觉学习”成为习惯,主导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奏效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养成训练,不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制定目标,抓好常规管理。
让学生的心理发展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要做好检查评比,督促学生们自觉地遵守班级常规,推动习惯的自觉养成。同时我们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要有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比如一周要求学生做什么,下周要求学生再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五)运用强化手段。
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必须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或者行为矫正实际上是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内化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必须运用强化手段。对有些目标的达成,进行阶梯式训练。它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把学习目标的实现融入养成教育活动中,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了阶梯式的分解,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阶梯。
(六)深化细化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深化在于对个体的“赏”,是建立在对其“识”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赏识教育还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赏识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样才能使其树立起信心。
赏识教育和养成教育的施行及其成效使我们振奋,让学生体验表扬于赏识的快乐,感受教师对其肯定的喜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坚定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学校各方面的齐抓共管,相信更多薄弱能爬出了教育低谷,进入学校上升期。
(编辑王影)
(一)价值观上的体现。
从价值观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学校的价值在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中学生处于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的萌芽期,是开始以道德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思维和行动上具体形象的凝结点。养成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体现了初中教育的特点。关爱学生的发展,改进学生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我觉醒和努力来实现教育目标。
(二)习惯方面的体现。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行为基准点,适时的赏识是学生前进的助力器。
(三)基础教育任务上的体现。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性质较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
(四)德智体美劳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贯彻教育方针来说,养成教育贯穿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是和道德习惯相联系的。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
从提高民族素质来讲,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一个民族的素质是通过这个民族的行为习惯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的,也就是从社会风气反应出来的,因此,养成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
(一)对教师的培养和赏识。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平时、重过程、重基础、重实验。坚持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做到“五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关怀学困生。在教学中,降低难度,减少坡度,给学生创造学习的多入口。对于在教学常规中表现优良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以奖励,对于提升学生多的班级进行重奖。
(二)聚焦学困生,给他们以大爱。
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和学困生来说,他们的差距在于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家庭经济差,特困生是在闲逛中度日,在棍棒中成长。如果以传统的观念,传统的学生观看待他们,他们无可赏识,难以教育。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放大学生优点,针对学生们可塑性强的特点,引善则从善,引恶则从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的鼓励他们,使他们在细小中得到温暖,终生受益。
(三)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习惯具有方向性,有好习惯,坏习惯两个方向,让“不随地吐痰”“早锻炼”“自觉学习”成为习惯,主导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奏效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养成训练,不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制定目标,抓好常规管理。
让学生的心理发展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要做好检查评比,督促学生们自觉地遵守班级常规,推动习惯的自觉养成。同时我们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要有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比如一周要求学生做什么,下周要求学生再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五)运用强化手段。
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必须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或者行为矫正实际上是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内化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必须运用强化手段。对有些目标的达成,进行阶梯式训练。它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把学习目标的实现融入养成教育活动中,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了阶梯式的分解,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阶梯。
(六)深化细化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深化在于对个体的“赏”,是建立在对其“识”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赏识教育还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赏识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样才能使其树立起信心。
赏识教育和养成教育的施行及其成效使我们振奋,让学生体验表扬于赏识的快乐,感受教师对其肯定的喜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坚定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学校各方面的齐抓共管,相信更多薄弱能爬出了教育低谷,进入学校上升期。
(编辑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