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疾病。潘氏细胞(PC)在IBD发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克罗恩病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态、数量、功能容易受易感基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肠道中,PC通过分泌抗菌颗粒,参与构成干细胞微环境,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和维持肠道黏膜稳态的作用,同时PC的增殖和成熟又是依赖于肠道中的共生菌群。本文介绍易感基因、PC、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
【机 构】
: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杭州 311121;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杭州 3100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疾病。潘氏细胞(PC)在IBD发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克罗恩病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态、数量、功能容易受易感基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肠道中,PC通过分泌抗菌颗粒,参与构成干细胞微环境,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和维持肠道黏膜稳态的作用,同时PC的增殖和成熟又是依赖于肠道中的共生菌群。本文介绍易感基因、PC、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 disorder of immune and microbial dysregulation,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individual. Studies on IBD-associated gen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Paneth cells (PC) are centr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ohn′s disease (CD). The morphology, quantity and function of PC are easily affected by susceptible genes. In the intestine, PC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stem cell niche and secrete antimicrobial particles,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maintaining intestinal mucosal homeostasis. Meanwhile, the proliferation and maturation of PC are also dependent on the symbiotic microbiota in the intestin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susceptible genes, PC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BD.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外泌体作为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纳米级调控因子,被证实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和肠道组织修复过程,在IBD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现概述外泌体在IBD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并介绍其在IBD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is a chronic recurrent 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 As the import
短肠综合征(SBS)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而引起的以腹泻、体质量减轻和进行性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重者可危及生命。肠外营养是SBS患者维持生存的主要方式,但易继发感染、代谢紊乱和肝脏损害等,而肠康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仍存在争议。小肠移植是SBS的理想治疗方式。随着移植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的改进,小肠移植的近期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但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本文简要概括了小肠移植的最新进展,包括发展与现状、适应证、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发病机制复杂,牵涉面甚广,目前仍未能完全阐述清楚,而近年来关于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的研究更新了人们对IBD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关于IBD与ncRNA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于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而有关环状RNA(circRNA)在IBD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综述circRNA在IBD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Inflammatory
炎症性肠病(IBD)和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率近几十年不断升高,两者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如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非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率增加和肥胖等。MS是IBD的常见共病,可显著增加CD患者的住院率,且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两者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似,包括免疫失衡和慢性炎症、脂肪组织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本文就IBD与MS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从MS中探寻IBD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为消化科医生重视和早期识别MS患者和相关高危因素,更加科学地管理IBD患者提供参考。“,”The incidence of in
短肠综合征(SB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小肠有效吸收面积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的一组症状。随着近年对SB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管理均有进展。SBS分为末端空肠造口、空肠或回肠-结肠吻合、空肠-回肠吻合3种解剖类型,其术后演变可遵循急性期(高分泌期)、代偿期和维持期3个阶段。长期SBS可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高草酸尿症、代谢性骨病、肝胆疾病等慢性并发症。本文就各阶段、各类型SBS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作一论述。“,”Short bowel syndrome (SB
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外科治疗中,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合理应用药物、掌握规范化的手术策略和技巧、预防和处理外科并发症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尚无UC外科治疗尤其是手术操作方面的指南。为促进我国规范开展UC的外科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UC外科治疗的术前评估、手术策略和技巧、并发症及处理方案、术后监测等内容制定相关指南,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Several issues concer
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线粒体疾病,临床上以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特征,目前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MNGIE患者,旨在提高对MNGIE的认识。“,”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 (MNGIE) is a rare autosomal recessive hereditary mitochondrial disease, which is mainly char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内镜特征对治疗后内镜缓解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并行结肠镜检查的79例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镜资料。Mayo内镜评分(MES)≤1被定义为内镜缓解,根据治疗后是否达内镜缓解将患者分成缓解组和未缓解组。Cox回归分析影响UC患者内镜缓解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79例UC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42.0 (27.0)岁,中位病程30.0 (63.0)个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9年4月至5月在全国8个IBD医疗中心患者微信群内招募并筛选确诊年龄小于18岁的IB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临床及生长相关的资料,计算两个时间点(诊断时和调查时)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根据调查时是否存在生长迟缓,将患者分为生长迟缓组和无生长迟缓组,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97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8例,克罗恩病(CD)89例。UC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40例CD患者(CD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铅、锰、铜、锌、铁、镁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别比较CD活动期与缓解期、C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结果:240例CD患者中,男性166例,女性74例;年龄(30.46 ± 10.43)岁(9 ~ 69岁),体质量指数为(19.51 ±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