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模型法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通性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baow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连通性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重要表征.连通性的评估对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规划有重要意义.综合常用的景观连通性评估模型,即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与电路理论模型,根据生态网络构建的一般范式,采取两种不同阻力面赋值方案,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景观连通性进行评估,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工作性能、分析尺度等.结果 表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能够识别最优生态廊道,为景观连通性评估提供基本模式.电路理论则能扩展到潜在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点的量化识别,能确定具有生态功能的“夹点”和障碍区的空间位置.综合两种模型,可以量化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通性,空间化三角洲湿地保护恢复的管理目标,即潜在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为区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和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同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面临发展和保护的困境.交通网络空间互动视角下的生态足迹驱动机制研究对统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基于交通网络空间互动关系挖掘生态足迹的驱动机制和空间效应,为交通网络扩张背景下的跨区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 201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足迹均值有所下降;(2)
2020年8月9日,黑龙江省绥化市绥胜满族镇发生了一次强龙卷大气过程,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天气雷达资料,对该次龙卷生命史、灾害路径长度、宽度和强度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结果 表明,龙卷发生时间为11:44-12:09,过程持续时间约25 min,路径长达13.5 km,最大破坏宽度约300 m,时速约32 km/h,破坏强度等级为EF2,属于强龙卷.龙卷灾害清晰地呈现出龙卷生成初期、发展加强和减弱消亡的演变特征.龙卷产生在一个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中,绥化C波段天气雷达探测到的中气旋路径位置与地面灾情的
为了比较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资料识别中气旋的差异,结合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SPOL)及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9年4月19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结果显示:使用的识别算法可以正确识别出中气旋;XPAR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可以弥补SPOL仰角层不足的缺陷,观测到更加完整的中气旋垂直结构,识别结果中的参数也比SPOL更加细致,更精准地揭示了中气旋的短时演变.研究结果表明XPAR对于强天气回波的观测识别性能相比SPOL具有持续时间更长、垂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站等高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多尺度母体风暴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对2020年6月12日形成于江苏高邮地区的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影响.此次龙卷过程形成于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龙卷母体风暴由中β尺度的飑线和中γ尺度的超级单体两个不同尺度的对流系统组成.中γ尺度超级单体形成于中β尺度飑线的前侧,形成之后一直维持缓慢增强的趋势.在中β尺度飑线发展成熟并形成显著的弓状回波之后,超级单体的中气旋开始迅速增强.单雷达和多雷达风场反演结果表明,与中β尺度飑线相关的中尺度切变线和对流尺度切变区增强了中γ
该研究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数据对传统CASA模型进行优化,对比两叶模型与优化CASA模型在站点尺度和像元尺度对于8个典型生态站点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精度,选择在像元尺度表现更好的优化CASA模型,结合中国土地覆被数据(ChinaCover)开展2000-2019年中国陆地植被NPP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FY2D PAR的优化方案能够有效避免空间插值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PAR估算精度;(2)在站点尺度上,两叶模型用于估算典型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NPP表现更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和驱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土地利用影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叠加细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测算和空间刻画西北地区2009-2017年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区域三维生态足迹;然后基于上述结果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描述生态安全变化;最后用STIRPAT扩展模型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三维生态足迹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的区域足迹广度总体上呈现为先升后
合理快速地评估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是立法和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迄今,89.19%的国内相关文献为个案研究,缺少国家层面的系统分析.经过文献梳理,形成了由24个指标组成的中国红树林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贴现折算各指标、定义红树林影响率函数,评估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基准价值(BVE)和红树林基准价值(BVM).结果 表明,2019年BVE和BVM分别为98.74万元hm-2 a-1和216.79万元hm-2 a-1.在BVM中,红树林自身直接产生的价值占57.12%,红树林对林外湿
通过对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宿州市龙卷的现场灾情调查,并利用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探空资料、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蚌埠和阜阳站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超级单体龙卷风暴的天气背景条件,并探讨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特征.(1)此次龙卷自西向东移动,路径长约60 km,持续时间约1小时,强度为EF2级.(2)龙卷发生于梅雨期,在地面锋面和高空急流围成的区域内,位于超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交界的西北象限.探空显示,除了具有2243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底层丰富水汽之外,环境风速强并且垂直风切变
大气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重点.大气氮沉降导致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但其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大气氮沉降对全球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以便在氮沉降背景下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制定科学决策.系统综述了氮沉降降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竞争排斥、群落更新限制、土壤酸化及其离子毒害、养分失衡、氮素本身的毒害、次生胁迫.氮沉降导致草地物种多样性降低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每种机制在不同时空具有不同的相对贡献.
中国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是我国北方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的重要造林树种,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以期为中国沙棘在林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林建设中的合理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沙棘自然分布的328个地理样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并预测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 表明,基于气候变量的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