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产生错觉的机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用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事实,这是劳动者的本能。但由于生产环境异常特殊,它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劳动者的经验有时用不上,这就会引起人的思维错误。要避免生产上的不安全行为,首要的是排除思维上的失误。
影响人们正确思维,导致不安全行为乃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习惯定向。所谓习惯定向是指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如果多次运用同样的方向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那么就会使人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去寻求新的,安全的,更佳的方法,甚至形成机械地,盲目地习惯反应的倾向。事实上,现场事故统计表明,“总这么干,习以为常,从没感到有什么危险,生产任务照样顺利完成”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事故,不要紧,我有经验”等习惯定向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占中国20%~25%左右。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当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会感到舒适、畅快。这将会使人的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事故也随之减少或消除。这类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的情感称为“增力情感”。相反,若作业者带着悲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这类情感使作业者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增多,事故频率加大,心理学称之为“减力情感”。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操作人员具有增力情感,并给予保护,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同时,要极力避免操作人员带着减力情感进行作业,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心境和激情是情感的两种形态。人们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如精神舒畅或闷闷不乐。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物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人产生某种心境后,就会影响全部生活和工作,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相同的情感。心境是有原因的。从客观上来说,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或挫折、健康状况,甚至时令节和气候变化、环境事物的变更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是影响人的心境的主观原因。心境既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可压抑人的积极性,前者起增力情感的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起减力情感的作用,增加事故的发生。因此,每一个作业者,都应当成为心境的主人,应当自觉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感状态。激情是由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所发生的突然而重大的变化引起的。狂欢、激昂、热情奔放或恐惧、愤怒等都属于激情。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对自己的控制减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作业现场常常会出现因操作人员有特别高兴或忧虑和生气的事情而发生事故。例如因作业人员与同事或家属发生争执,大吵大闹,或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感情冲动,思想不集中,忘记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意志是人在实践中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或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他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二、个性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个性是影响作业者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即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兴趣、能力、性格与气质等方面。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兴趣是个性的一个侧面。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对于一个人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人,只要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地以至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俗话说“乐而不倦”,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便会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防止工伤事故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建立和维持人们对安全工作的兴趣。美国有人提出安全工作三项原则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持兴趣,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操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对注意安全的兴趣。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根据劳动者的特长,例如运用兴趣迁移规律,发挥“兴趣效能,通过多种形式把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企业领导组织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工人的劳动能力以及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相应地采取安全措施的能力等等。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并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的感知、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安全教育和训练及特殊工种培训就是要在工人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达到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搞好安全生产。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反应速度、强度和表露的隐显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寡断、果断、勇敢、懦弱、勤劳、懒惰。性格和气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但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对于人的动机、行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因为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观点制约着人的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习惯和意向。因此,人的性格与人的安全生产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安全管理与事故统计表明,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性格不好,马马虎虎,也会常常发生事故。事实上,有的企业工人,进厂二十余年,连皮都没擦伤过,而有的人进厂几年就发生多次工伤事故。这虽然与操作者的年龄,操作技术、工种等因素有关,但性格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性格的操作人员,他们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动作敏捷;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操纵机器不莽撞,不蛮干。因此,他们很少发生事故。而那些具有鲁莽、高傲、懒惰等不良性格的作业者。往往促成不安全动作而导致伤亡事故。人的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变化,即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应用心理学于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就是要利用性格的这种稳定性和可塑性,深入发掘和发展劳动者的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谦虚、克己、自觉和自制等良好性格;克服和防止那些易于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不良性格,如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等等。
三、结束语
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可分为对人和物两大类的管理。其中对人实行安全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对劳动者进行科学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应从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对易于产生和重复不安全动作的人,给予积极的心理调节,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觉正确性,保护他们的增力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消灭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并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性,诸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动劳动者与伤亡事故作斗争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应用心理学的认识于安全管理中,必将使我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产生错觉的机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用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事实,这是劳动者的本能。但由于生产环境异常特殊,它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劳动者的经验有时用不上,这就会引起人的思维错误。要避免生产上的不安全行为,首要的是排除思维上的失误。
影响人们正确思维,导致不安全行为乃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习惯定向。所谓习惯定向是指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如果多次运用同样的方向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那么就会使人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去寻求新的,安全的,更佳的方法,甚至形成机械地,盲目地习惯反应的倾向。事实上,现场事故统计表明,“总这么干,习以为常,从没感到有什么危险,生产任务照样顺利完成”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事故,不要紧,我有经验”等习惯定向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占中国20%~25%左右。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当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会感到舒适、畅快。这将会使人的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事故也随之减少或消除。这类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的情感称为“增力情感”。相反,若作业者带着悲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这类情感使作业者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增多,事故频率加大,心理学称之为“减力情感”。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操作人员具有增力情感,并给予保护,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同时,要极力避免操作人员带着减力情感进行作业,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心境和激情是情感的两种形态。人们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如精神舒畅或闷闷不乐。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物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人产生某种心境后,就会影响全部生活和工作,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相同的情感。心境是有原因的。从客观上来说,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或挫折、健康状况,甚至时令节和气候变化、环境事物的变更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是影响人的心境的主观原因。心境既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可压抑人的积极性,前者起增力情感的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起减力情感的作用,增加事故的发生。因此,每一个作业者,都应当成为心境的主人,应当自觉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感状态。激情是由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所发生的突然而重大的变化引起的。狂欢、激昂、热情奔放或恐惧、愤怒等都属于激情。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对自己的控制减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作业现场常常会出现因操作人员有特别高兴或忧虑和生气的事情而发生事故。例如因作业人员与同事或家属发生争执,大吵大闹,或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感情冲动,思想不集中,忘记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意志是人在实践中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或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他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二、个性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个性是影响作业者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即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兴趣、能力、性格与气质等方面。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兴趣是个性的一个侧面。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对于一个人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人,只要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地以至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俗话说“乐而不倦”,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便会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防止工伤事故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建立和维持人们对安全工作的兴趣。美国有人提出安全工作三项原则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持兴趣,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操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对注意安全的兴趣。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根据劳动者的特长,例如运用兴趣迁移规律,发挥“兴趣效能,通过多种形式把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企业领导组织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工人的劳动能力以及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相应地采取安全措施的能力等等。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并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的感知、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安全教育和训练及特殊工种培训就是要在工人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达到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搞好安全生产。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反应速度、强度和表露的隐显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寡断、果断、勇敢、懦弱、勤劳、懒惰。性格和气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但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对于人的动机、行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因为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观点制约着人的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习惯和意向。因此,人的性格与人的安全生产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安全管理与事故统计表明,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性格不好,马马虎虎,也会常常发生事故。事实上,有的企业工人,进厂二十余年,连皮都没擦伤过,而有的人进厂几年就发生多次工伤事故。这虽然与操作者的年龄,操作技术、工种等因素有关,但性格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性格的操作人员,他们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动作敏捷;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操纵机器不莽撞,不蛮干。因此,他们很少发生事故。而那些具有鲁莽、高傲、懒惰等不良性格的作业者。往往促成不安全动作而导致伤亡事故。人的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变化,即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应用心理学于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就是要利用性格的这种稳定性和可塑性,深入发掘和发展劳动者的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谦虚、克己、自觉和自制等良好性格;克服和防止那些易于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不良性格,如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等等。
三、结束语
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可分为对人和物两大类的管理。其中对人实行安全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对劳动者进行科学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应从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对易于产生和重复不安全动作的人,给予积极的心理调节,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觉正确性,保护他们的增力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消灭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并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性,诸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动劳动者与伤亡事故作斗争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应用心理学的认识于安全管理中,必将使我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