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实现大众化,毕业生就业难题不可回避,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影响因素除了社会因素外,毕业生自身就业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针对毕业生自身就业力因素,提出从就业观念、教学科研平台、师资队伍、校企联合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就业力 提升举措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已基本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同时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全面调整改革时期,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企业对毕业生需求量大幅下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严峻挑战。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除了社会影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与自身能力有关,因此,在学生学习阶段,高校应注重学生就业力的挖掘与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供需关系已然发生逆转,用人单位在节省用人成本的同时,大幅减少招聘指标,大学生应当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稳定”的代名词,任何岗位都需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有收获。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更锻炼人,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每个个体能力的展现,有助于大学生快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
李克强同志曾说:“只有‘下得去’,有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只有经历基层的锻炼,才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学校应当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和促进政策,鼓励学生到基层锻炼,并做好辅助工作,让学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同时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善于判断,敢于决断,不能过度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就业辅助,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敢于展现自己,争取就业机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很鲜明地指出了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师者,必须倾心于教,才能教好学生,也反映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数量建设,再好的老师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也会有心无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应当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招收高层次、高水平教师,扩充师资队伍,调整到合理的师生比;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数量是前提,质量是根本,质量建设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严把新进教师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能力出众,而且要品德高尚。另一方面是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质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业务水平,制定各种激励制度,调动教师要求进步的积极性。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高校是科学发展的前沿,众多科研平台精彩纷呈,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可以适当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通过科研平台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拓宽视野,锻炼自身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就业中必定受用人单位青睐,同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一技之长,推动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严格规范课程实验的实施,努力实现实验室的开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以及自己设计兴趣实验,并在教师指导下实施,鼓励教师在科研过程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完善相关制度,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四、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就业力的第一步便是获得工作,而现阶段学生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决断力差、依赖性强,在面对职场招聘时,表现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既担心会有更好的企业来招聘,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其他同学竞争,完全处于消极等待状态,更有甚者先签约,又毁约,不仅造成前一个招聘职位的浪费,还加大了后续招聘职位的竞争压力,对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应当努力探索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方法,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加入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从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同时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可以安排有益于就业能力提高的活动,挖掘学生就业潜力,帮助其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并在职场招聘中做好辅助工作,必定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长此以往,学校可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就业工作模式。
五、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校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人才的标准总会存在差异,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更加贴合社会发展。高校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自身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通过走访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和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意见,将好的建议吸收到教育模式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加强学生的企业学习经历,同时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提前与企业交流,从中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甚至可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将高年级学生送至企业学习,要积极探索新颖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六、打造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机制
李克强同志说,“大学生既要创业,也要敢于创业,敢为人先,跌倒了重新再来”,“我们已经有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还要有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但学生创业成功率仍然很低,学校在学生课程学习之余,应当加大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的介绍,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营造校园学术氛围,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作学术、管理方面的报告,让学生在报告和交流互动中学到他们切身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七、结语
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和高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大学生学习阶段是就业力形成的初始阶段,高校应当具有完整的就业力提升体系,只有打下牢固基础,将来在职位获得、职位保有和职位发展中才能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苏成荣,谷菲菲,赵望锋.科学发展引领大学生就业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08):77-78.
[2]刘文文.基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举措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3):130-131.
[3]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09):108-110.
[4]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02):127-132.
[5]刘振中.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4):71-73.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ZY19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3zytz025)。
通讯作者:朱宏政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就业力 提升举措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已基本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同时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全面调整改革时期,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企业对毕业生需求量大幅下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严峻挑战。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除了社会影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与自身能力有关,因此,在学生学习阶段,高校应注重学生就业力的挖掘与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供需关系已然发生逆转,用人单位在节省用人成本的同时,大幅减少招聘指标,大学生应当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稳定”的代名词,任何岗位都需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有收获。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更锻炼人,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每个个体能力的展现,有助于大学生快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
李克强同志曾说:“只有‘下得去’,有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只有经历基层的锻炼,才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学校应当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和促进政策,鼓励学生到基层锻炼,并做好辅助工作,让学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同时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善于判断,敢于决断,不能过度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就业辅助,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敢于展现自己,争取就业机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很鲜明地指出了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师者,必须倾心于教,才能教好学生,也反映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数量建设,再好的老师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也会有心无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应当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招收高层次、高水平教师,扩充师资队伍,调整到合理的师生比;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数量是前提,质量是根本,质量建设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严把新进教师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能力出众,而且要品德高尚。另一方面是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质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业务水平,制定各种激励制度,调动教师要求进步的积极性。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高校是科学发展的前沿,众多科研平台精彩纷呈,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可以适当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通过科研平台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拓宽视野,锻炼自身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就业中必定受用人单位青睐,同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一技之长,推动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严格规范课程实验的实施,努力实现实验室的开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以及自己设计兴趣实验,并在教师指导下实施,鼓励教师在科研过程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完善相关制度,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四、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就业力的第一步便是获得工作,而现阶段学生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决断力差、依赖性强,在面对职场招聘时,表现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既担心会有更好的企业来招聘,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其他同学竞争,完全处于消极等待状态,更有甚者先签约,又毁约,不仅造成前一个招聘职位的浪费,还加大了后续招聘职位的竞争压力,对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应当努力探索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方法,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加入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从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同时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可以安排有益于就业能力提高的活动,挖掘学生就业潜力,帮助其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并在职场招聘中做好辅助工作,必定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长此以往,学校可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就业工作模式。
五、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校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人才的标准总会存在差异,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更加贴合社会发展。高校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自身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通过走访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和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意见,将好的建议吸收到教育模式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加强学生的企业学习经历,同时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提前与企业交流,从中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甚至可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将高年级学生送至企业学习,要积极探索新颖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六、打造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机制
李克强同志说,“大学生既要创业,也要敢于创业,敢为人先,跌倒了重新再来”,“我们已经有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还要有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但学生创业成功率仍然很低,学校在学生课程学习之余,应当加大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的介绍,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营造校园学术氛围,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作学术、管理方面的报告,让学生在报告和交流互动中学到他们切身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七、结语
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和高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大学生学习阶段是就业力形成的初始阶段,高校应当具有完整的就业力提升体系,只有打下牢固基础,将来在职位获得、职位保有和职位发展中才能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苏成荣,谷菲菲,赵望锋.科学发展引领大学生就业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08):77-78.
[2]刘文文.基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举措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3):130-131.
[3]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09):108-110.
[4]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02):127-132.
[5]刘振中.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4):71-73.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ZY19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3zytz025)。
通讯作者:朱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