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广西高校助学贷款存在风险及产生风险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制定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公民诚信系统,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广西高校 助学贷款 风险控制 策略
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政府主导、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9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支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受到广大经济困难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还贷情况不理想,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有效防范和控制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是维持资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
高校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并没有固定收入保障,也没有财产抵押,学生的还款能力要到学生毕业后才能确定,因此助学贷款比一般贷款有着更大的风险。按照风险承担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社会系统风险、教育系统风险、高校风险、银行风险、贷款人风险。
(一)社会系统风险
广西仍属于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仍然较多。广西高校存在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通过勤奋努力圆了大学梦,德、智、体等素质都属于社会较高水平,但面临就业、房贷、婚姻等各项严重压力,维护他们的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系统风险
高校助学贷款是一项专门针对教育事业的政策性信用贷款,高校助学贷款的放贷、管理和还贷等每一个环节都与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变动息息相关,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助学贷款的大力支持,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教育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风险
高校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存在管理风险、人才培养风险。一方面高校在助学贷款发放过程中需要协助银行做好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并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偿还;另一方面学生能否如期还贷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如果学生的贷款拖欠率过高,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生源。
(四)银行风险
在我国,是由商业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而商业银行的本质是自负盈亏、追逐最大化利润的,这就决定了它在经营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过程中必定会考虑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商业贷款业务,银行承受的风险远远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这违背了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
(五)贷款人风险
学生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最大受益人,也是助学贷款工作能否良性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影响到其就业能力,进而影响到他的还款能力,另外,在我国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环境下,学生的个人诚信度影响到其走向社会后是否履行还款协议。
二、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存在的原因
高校助学贷款本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这样几点:
(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我国尚处在“先富带后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产生国家助学贷款及其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例持续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先升后降,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持续下降。各地区间的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公民诚信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的监督制裁,另一方面更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风气的制约。我国的公民诚信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公民的某些失信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但仍存在法律没有牵制的领域,这需要发挥社会性监督的力量,我国在这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助学贷款是一项小额信用贷款,需要一个成熟稳定、高效有力的社会环境相匹配。但是,全国性的公民诚信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个人信用更多依赖道德水平,相关的监督力量薄弱给银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三)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但是教学质量仍然有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规模单一、方式陈旧、主体被动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策略初探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其涉及面广,包括政府、银行、高校、学生本人、学生家庭等诸多方面,从助学贷款政策制定到具体落实不是银行或高校单方面所能解决的,需要依靠各方共同承担。因此,构建一个多位一体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非常重要:
(一)制定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一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制定贫困生认定程序和标准,为了避免非贫困生混入贫困库,申請助学贷款挪作他用,可以建立360°认定程序,由生源地、教师、舍友、同学、银行等与贫困生有关的人群组成360°认定小组,全方位筛选;二是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生源地银行能够较为真实、全面、详细地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有助于银行回收贷款本息,有效防止呆账和坏账,降低助学贷款风险。
(二)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公民诚信系统 这虽然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但是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尽快建立公民诚信系统。而从近期工作出发,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这主要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家庭共同开展;二要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树立诚信典型,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三要加强失信行为管理,使失信行为受到应有惩罚。如在学生毕业离校时由校方出具诚信证明存入学生档案,对于恶意拖欠贷款或逃款的学生则要将其信息公布到相关网站,使其受到相应的社会监督。
(三)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
一是生源地、学校和银行应共同合作严格把好助学贷款的资格审查,款项使用,确保学生信息的客观真实,保证助学贷款的应尽其用。二是建立由教育部门、银行、高校共同参与的全区助学贷款工作协调小组,制定年度贷款工作计划,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助学贷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要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各銀行间的代理查询系统,做到风险可知可控。
(四)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还贷能力,应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切切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实训,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已是我国劳动大军中的一分子,与其他劳动者共同参与就业竞争,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摒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思想,使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理念,更好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让学生践行讲诚信、树新风的理念,结合助学贷款工作,开设金融信用、法规课程或专题讲座,加强信用理论和法律意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亚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在助学贷款中的运用.财务与金融,2008:6.
[2]董燕雯.强化学校管理、教育、服务功能,提高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水平.管理方略,2011:13.
[3]李华林.浅谈国家助学贷款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探索,2008:6.
[4]刘宏波,刘任.农业高效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5]黄莹.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问题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0:2.
[6]林莉,王德斌.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广东社会科学,2010:2.
[7]耿新.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控制研究—基于8所高校的调查。现代教育科学,2012:1.
[8]王敬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中应遵循的原则初探-兼议泰国、新加坡等国助学贷款政策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08:9.
[9]李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浅析.经济论坛,2010:10.
[10]徐莉,石晓春.关于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学术探索,200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 年度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桂教科学﹝2011﹞13 号)、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研究课题(2011ZZ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余东芳(1984-),女,广西平乐人,广西财经学院学工部职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助学贷款 风险控制 策略
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政府主导、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9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支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受到广大经济困难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还贷情况不理想,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有效防范和控制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是维持资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
高校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并没有固定收入保障,也没有财产抵押,学生的还款能力要到学生毕业后才能确定,因此助学贷款比一般贷款有着更大的风险。按照风险承担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社会系统风险、教育系统风险、高校风险、银行风险、贷款人风险。
(一)社会系统风险
广西仍属于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仍然较多。广西高校存在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通过勤奋努力圆了大学梦,德、智、体等素质都属于社会较高水平,但面临就业、房贷、婚姻等各项严重压力,维护他们的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系统风险
高校助学贷款是一项专门针对教育事业的政策性信用贷款,高校助学贷款的放贷、管理和还贷等每一个环节都与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变动息息相关,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助学贷款的大力支持,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教育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风险
高校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存在管理风险、人才培养风险。一方面高校在助学贷款发放过程中需要协助银行做好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并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偿还;另一方面学生能否如期还贷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如果学生的贷款拖欠率过高,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生源。
(四)银行风险
在我国,是由商业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而商业银行的本质是自负盈亏、追逐最大化利润的,这就决定了它在经营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过程中必定会考虑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商业贷款业务,银行承受的风险远远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这违背了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
(五)贷款人风险
学生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最大受益人,也是助学贷款工作能否良性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影响到其就业能力,进而影响到他的还款能力,另外,在我国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环境下,学生的个人诚信度影响到其走向社会后是否履行还款协议。
二、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存在的原因
高校助学贷款本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这样几点:
(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我国尚处在“先富带后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产生国家助学贷款及其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例持续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先升后降,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持续下降。各地区间的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公民诚信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的监督制裁,另一方面更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风气的制约。我国的公民诚信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公民的某些失信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但仍存在法律没有牵制的领域,这需要发挥社会性监督的力量,我国在这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助学贷款是一项小额信用贷款,需要一个成熟稳定、高效有力的社会环境相匹配。但是,全国性的公民诚信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个人信用更多依赖道德水平,相关的监督力量薄弱给银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三)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但是教学质量仍然有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规模单一、方式陈旧、主体被动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策略初探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其涉及面广,包括政府、银行、高校、学生本人、学生家庭等诸多方面,从助学贷款政策制定到具体落实不是银行或高校单方面所能解决的,需要依靠各方共同承担。因此,构建一个多位一体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非常重要:
(一)制定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一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制定贫困生认定程序和标准,为了避免非贫困生混入贫困库,申請助学贷款挪作他用,可以建立360°认定程序,由生源地、教师、舍友、同学、银行等与贫困生有关的人群组成360°认定小组,全方位筛选;二是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生源地银行能够较为真实、全面、详细地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有助于银行回收贷款本息,有效防止呆账和坏账,降低助学贷款风险。
(二)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公民诚信系统 这虽然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但是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尽快建立公民诚信系统。而从近期工作出发,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这主要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家庭共同开展;二要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树立诚信典型,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三要加强失信行为管理,使失信行为受到应有惩罚。如在学生毕业离校时由校方出具诚信证明存入学生档案,对于恶意拖欠贷款或逃款的学生则要将其信息公布到相关网站,使其受到相应的社会监督。
(三)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
一是生源地、学校和银行应共同合作严格把好助学贷款的资格审查,款项使用,确保学生信息的客观真实,保证助学贷款的应尽其用。二是建立由教育部门、银行、高校共同参与的全区助学贷款工作协调小组,制定年度贷款工作计划,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助学贷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要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各銀行间的代理查询系统,做到风险可知可控。
(四)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还贷能力,应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切切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实训,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已是我国劳动大军中的一分子,与其他劳动者共同参与就业竞争,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摒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思想,使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理念,更好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让学生践行讲诚信、树新风的理念,结合助学贷款工作,开设金融信用、法规课程或专题讲座,加强信用理论和法律意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亚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在助学贷款中的运用.财务与金融,2008:6.
[2]董燕雯.强化学校管理、教育、服务功能,提高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水平.管理方略,2011:13.
[3]李华林.浅谈国家助学贷款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探索,2008:6.
[4]刘宏波,刘任.农业高效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5]黄莹.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问题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0:2.
[6]林莉,王德斌.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广东社会科学,2010:2.
[7]耿新.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控制研究—基于8所高校的调查。现代教育科学,2012:1.
[8]王敬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中应遵循的原则初探-兼议泰国、新加坡等国助学贷款政策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08:9.
[9]李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浅析.经济论坛,2010:10.
[10]徐莉,石晓春.关于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学术探索,200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 年度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桂教科学﹝2011﹞13 号)、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研究课题(2011ZZ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余东芳(1984-),女,广西平乐人,广西财经学院学工部职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