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这个模式下学生全体参与学习,积极踊跃,愉快合作,不仅可以发掘学生潜力,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学生边笑边闹,并不是在讨论课程问题,有的小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但实际做事和发言的都是优等生,而差生不知道干什么,没有兴趣参加,还有些小组,学生头凑在一起无所事事,只在大眼瞪小眼,不想参与合作学习。而老师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念不易转变,常常用预设结论来判断合作是否成功。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单一,很难让学生有长久的热情参与等等。
出现上述问题后,我思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合适的,效率高的,学生喜欢的?在查阅学习相关理论资料、观摩多个学科应用课,在自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后,归纳一些原因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转变角色,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作为教师,你理解合作学习吗?你会觉得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学习结果吗?你的传统课堂上主宰者的角色容易转变吗?你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强吗?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教师必须是理论加实践,彻底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师本位观念,指导、参与、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第三,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再按原来知识讲授的预设模式来教学,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二)科学组建小组,明确目标及分工,制定好具体的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如果活动任务时间短、难度低的情况下,我一般采用2人一组的模式。如果活动任务时间长,我一般采用4~6人一组的模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协作的目的。组员相互鼓励、辅助和支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规模除了按照活动任务情况,还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机房的机器位置等方面考虑,我采用前后座位就近原则,4人一组,方便课堂任务进行,又可以避免学生随意离开座位干扰学习等问题出现。
在小组活动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组员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长、鼓励员、技术员、观察员等,每个角色均由组员自荐或推荐产生,大伙交替负责。如果角色担任的过程中出现争论,教师将提前进行干预。
(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制定好可操作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及本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同时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又能确保学生共同参加并且成员可以互助协作的任务设计策略。在合作学习之前,制定好可操作的任务内容。
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着重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侧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确保任务对参加小组学习的每位成员确实是有价值的,设计可以解决本节课问题的可操作性任务,学生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对任务的学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通过学习任务后,培养学生合作品格,这种品格表现为大度包容,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采纳其他人的建议,处事时考虑他人感受,尊重别人的选择等等。
(四)适时鼓励评价,坚持多元评价
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与技巧是合作学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掌握了,能很大程度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完成。适时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便于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坚持全方位多元评价体系:
1.团体评价与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实现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
3.评价因人而异,不流于形式,便于激发学生激情和自信。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同等重要。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次数,但实际上学生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一些学生,特别是好学生经常参与、发言。而大部分学生则默默无闻、成为听众,他们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到正确答案,根本不用他们做什么就能得到成果,结果导致他们一声不响,只是形式上的敷衍,根本不能达到组员共同参与并且互助协作的层面。
(二)学生缺乏相处技巧,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也不会与其他组员进行小组合作,不会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冲突不会解决,有组员关系不会处理。笔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气任性、自私嫉妒、独尊心强,不愿意与人合作。这些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更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的益处,就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实效。
(三)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这是任何人、任何办法都不能避免的,有的学生基础好,但是不会去积极参与,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想参加合作却不会做。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就会默默无闻,不主动争取,只当观众。有的小组成员各干各的,互相不交流沟通,合作学习成了独立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换个角度多维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寻求可以同时关注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人将在以后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摸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懈努力。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学生边笑边闹,并不是在讨论课程问题,有的小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但实际做事和发言的都是优等生,而差生不知道干什么,没有兴趣参加,还有些小组,学生头凑在一起无所事事,只在大眼瞪小眼,不想参与合作学习。而老师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念不易转变,常常用预设结论来判断合作是否成功。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单一,很难让学生有长久的热情参与等等。
出现上述问题后,我思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合适的,效率高的,学生喜欢的?在查阅学习相关理论资料、观摩多个学科应用课,在自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后,归纳一些原因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转变角色,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作为教师,你理解合作学习吗?你会觉得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学习结果吗?你的传统课堂上主宰者的角色容易转变吗?你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强吗?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教师必须是理论加实践,彻底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师本位观念,指导、参与、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第三,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再按原来知识讲授的预设模式来教学,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二)科学组建小组,明确目标及分工,制定好具体的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如果活动任务时间短、难度低的情况下,我一般采用2人一组的模式。如果活动任务时间长,我一般采用4~6人一组的模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协作的目的。组员相互鼓励、辅助和支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规模除了按照活动任务情况,还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机房的机器位置等方面考虑,我采用前后座位就近原则,4人一组,方便课堂任务进行,又可以避免学生随意离开座位干扰学习等问题出现。
在小组活动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组员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长、鼓励员、技术员、观察员等,每个角色均由组员自荐或推荐产生,大伙交替负责。如果角色担任的过程中出现争论,教师将提前进行干预。
(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制定好可操作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及本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同时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又能确保学生共同参加并且成员可以互助协作的任务设计策略。在合作学习之前,制定好可操作的任务内容。
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着重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侧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确保任务对参加小组学习的每位成员确实是有价值的,设计可以解决本节课问题的可操作性任务,学生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对任务的学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通过学习任务后,培养学生合作品格,这种品格表现为大度包容,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采纳其他人的建议,处事时考虑他人感受,尊重别人的选择等等。
(四)适时鼓励评价,坚持多元评价
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与技巧是合作学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掌握了,能很大程度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完成。适时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便于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坚持全方位多元评价体系:
1.团体评价与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实现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
3.评价因人而异,不流于形式,便于激发学生激情和自信。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同等重要。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次数,但实际上学生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一些学生,特别是好学生经常参与、发言。而大部分学生则默默无闻、成为听众,他们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到正确答案,根本不用他们做什么就能得到成果,结果导致他们一声不响,只是形式上的敷衍,根本不能达到组员共同参与并且互助协作的层面。
(二)学生缺乏相处技巧,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也不会与其他组员进行小组合作,不会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冲突不会解决,有组员关系不会处理。笔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气任性、自私嫉妒、独尊心强,不愿意与人合作。这些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更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的益处,就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实效。
(三)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这是任何人、任何办法都不能避免的,有的学生基础好,但是不会去积极参与,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想参加合作却不会做。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就会默默无闻,不主动争取,只当观众。有的小组成员各干各的,互相不交流沟通,合作学习成了独立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换个角度多维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寻求可以同时关注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人将在以后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摸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