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翔
1977年生于湖南耒阳,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发表了包括《圆圈正义》《刑法学总则》在内的若干学术独著与文章。
自去年有网友将罗翔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课堂上的授课视频剪辑发布后,这个刑法学教授的名字走进了普罗大众的视野。今年3月,罗翔受邀在B站开设了自己的账号,短短两天涨粉百万,正式走上了一条“普法的道路”。现在,他是B站的第二个千万级UP主,随身有为他接洽合作的工作人员。
但这位43岁的教师显然还未做好准备将自己全身心暴露在镁光灯下。他正在适应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一个人的话语能被传播、覆盖得更广之后,如何更加审慎地发声。当他在摄影镜头前站好,现场发出一片喧哗,“老师有一米九五吗?”
“没有没有,是鞋子高。”他抬起脚看看,又正视镜头,“而且今天头发(被发型师)做高了几厘米。”
以下是他的自述。
今年9月,教师节之后的一个夜晚,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吃了顿饭。饭后我陪一个朋友站在路边打车,马路旁有个学生看见我便要签名,接着好几个学生围上来,我就给每个同学都签了名。结束后,我朋友给我甩出一句话,“你现在很享受这种虚荣啊。”
朋友说完那句话之后就坐上车走了。转身回酒店的路上,我内心剧烈地起伏。那一刻我觉得很不好意思,随后觉得朋友说得很对。
我发现自己言行不一致了。明明声称抵制虚荣,却又经常跟虚荣合作。
现在,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将有人来找你签名这种事情当做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实现。在这样的时代里,你所拥有的很多时候都是水分,就像海绵一样,看着很重,挤一挤,水全出来了。
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大家看重的其实并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所传授的那些人类伟大先贤的教养,荣光归于他們,你只是一个二道贩子。你会在大街上被认出来,只是因为你的讲授释放出了人们内心对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于是大家就会把这个你不配有的掌声投射于你身上。
在那么多引起关注的公共事件里,我们的每一次愤怒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正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正义,你凭什么愤怒呢?只是,我们不要幻想在这个世界建立人间天堂,我们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当然这并不代表完美的圆不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我就相当于一个收集回声的装置,通过我这个装置,他们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感动于他们内心的东西——一种千百年来人们所希望去追求的一些东西。
因此我时常在警惕,每一次采访,我都要反思人们为什么采访我,是因为我特别优秀吗?不是。
我外公10年前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一封遗书,第一句话就是“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的确,我年轻时候的状态是非常自大的。读到那封信的时候,正是我进入学校执教的第五年。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一门心思努力评职称,因为那时候大家最看重的可能就是职称。前两次评职称,每次我都志在必得,结果都没有成功。
到第三年,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外公刚刚过世,学校又开始了这种评比——然后我发现,当你已经没有任何欲求的时候,机会反而向你砸来。后来,我又遇到了许多的挫折,就这样让我一点点儿从狂妄自大中走出来,然后找到一种(介乎隔绝与迎合之间的)中间状态,一种有分寸的合乎中道。
对了,我们能提前结束今天的拍摄吗?我下午要赶去上海参加媒体活动。这已经是我这周第二次往返北京和上海了。
今年我更要警惕了。我想,2020年,我只是意外地拿到了一个聚光灯下的剧本,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托举起来。至于这只无形的大手会把我带到何方,我不知道。只是在被托举的时候,我得做好该做的事情,并从容地接受未来将要下场的命运。
年度理性声音
今年,随着几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课堂视频在B站上的传播,刑法学教授罗翔的名字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的讲授穿透了专业知识传授的范围,将听众带入了哲学的深远思考之中,“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因所学蒙蔽了良知。”他是古老先贤智慧的“传声筒”,也是听众对公平和正义的永恒向往的“回声收集者”。